朱自清的诗最经典的一句(品朱自清两袖清风)(1)

雕塑:朱自清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散文巨匠朱自清先生曾于伏案写作之时看似不经意地发问。寥寥数语,却又振聋发聩。这篇充满哲理性探讨意味的《匆匆》,由蔡清富收录进《朱自清散文选集》中,处于开篇领衔的地位。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的巨匠,其著作之丰硕、风格之独特、影响之深远,无疑是举世瞩目的。而在以散文著称于世之前,经受了"五四运动"洗礼的朱自清对新诗是情有独钟的。

朱自清生于1898年,原名自华。十八岁考入北京大学读预科后,家道中落因而经济困难,而时局侈靡浮华。为防止自己被不良社会风气所染,遂借用韩非子"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句改名自清,号佩弦,意在发愤图强。1919年2月,他发表了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此后,又有多篇诗作发表。其诗风格富于变化,有清新明快的温柔絮语,如"青山环拥着正睡的时候,牛乳般雾露遮遮掩掩";亦有慷慨激昂的志士战歌,"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便是其爱国热忱的明晰写照。

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朱自清逐渐转向散文创作,《匆匆》作为其由诗转文的代表作,保留了诗意的语言、诗化的意境,又兼具了散文的哲理性思考。正如作家郁达夫所言:"朱自清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

节奏感与韵律美,是朱自清"诗意"散文的标杆之一。《匆匆》以一串排比开篇,接之以四个阀句,紧凑而急切的气势隐隐透露出作者喷薄欲出的焦灼、困惑、苦闷之感。飞燕去了又还,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复开,日日复年年,时光就这样淌过,丝毫不留情面。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以至于作者在回首已逝的八千多个日子之时,会不禁感到"头涔涔而泪潸潸"。"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怅然迷惘的问句似一袭花瓣飘落,节奏渐缓。带着淡淡的忧伤情绪,第二段的叙写转入对自我心理的陈述与生活细节的摹写,见微知著,时光的易逝便也更加真实可感。缓急并举、亦张亦弛的节奏和步调,使行文时而如飚风骤雨,涤荡奔涌;时而如山涧小溪,潺潺流深。作品灵动的生命力也因而在富于变化的节奏中得以彰显。

而连贯的递进式问句与反复手法的运用,则将《匆匆》抑扬顿挫的韵律美阐发的淋漓尽致。"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抑或是"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连绵的反复,调动着人们的情绪,将思想的感染力推至高潮。在诸如帝国主义等反动势力充斥着的千疮百孔的社会,青年们在寻找出路的道途中摸索,追求进步的他们不断地遭到打压,不免陷入彷徨。"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追问和答案前后衔接、上下相承,在层层堆叠、起伏跌宕之中,引出作者对生命"来此一遭"的独到诠释,即对于"匆匆"的注解和体悟:纵然日子落入时间长河倏忽消逝,没有声音亦无踪影;纵然前途布满荆棘与未知,也要选择勇敢的追逐光明,执着而坚定地赶路,将"匆匆"的背影留给身后苍茫的黑暗。

令人感慨的除了作者对匆匆流年的诘问,亦有其对自然风景如诗若画的描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的成名作。作为一篇十分出色的借景抒情小品文,它在语言、意境、寓意等许多方面为人称道,被称作"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艺术成就的"标志"。

在朱自清眼里,秦淮河是"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待夜幕徐垂、华灯初上之时,月色皎洁、凌波微漾,一切都好似被笼上一袭薄纱,亦真亦假、如梦似幻。窗格雕镂细腻,色泽鲜丽的玻璃花纹繁复,悦目而精致。最引人遐思的当属"七板子":"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清隽的画舫间,勾人的灯彩肆意的铺陈渲染着。黯黯的水纹里,时而有几缕明亮的涟漪被逗起,裹挟着暖暖的光晕,朦胧着,叫人分不清是灯火还是烟霭。

携友人同游的朱自清虽是重泛,秦淮河独有的魅力仍无时无刻不在撩拨着他的心弦:温柔荡漾的绿水,似是美人洗濯玉体的香粉所凝;飘渺无垠的歌声,又仿佛微风同河水的密语……作者的笔触是细腻精巧的,从形、声、色、味等方面描绘刻画,平凡中见奇绝,不事雕琢却又字字凝练,惹人无限神往。

无论是夜泊秦淮,借古讽今吟咏"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唐末大诗人杜牧,还是明末《桃花扇》里香君为气节血染定情诗扇的故事,无不佐证了拥有历史的秦淮河才是形神兼具、栩栩如生的。作者将历史影像与现实片段交融在一处,隐晦地剖白他的矛盾心情:秦淮河似乎终日是歌舞升平、香风贯耳的,然而作别秦淮回到外界,终究是要同黑暗冷酷作斗争的。社会现实如斯残酷,这样美好如梦的风景,又能存留到几时呢?

作为朱自清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另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荷塘月色》无疑是最能体现朱自清写作风格与精神审美的。这篇文章文风至美至雅,语言清新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亦因熔铸历史而显得厚重。

本文作于1927年7月,中国正处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下。朱自清无法平息内心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憎恶,对生活感到彷徨压抑,内心始终无法安宁。他渴望平静的生活,希望超脱现实拥抱内心的伊甸园。然而,一切的热切期望终究徒劳,这也是朱自清"心里颇不平静"的缘由所在。由此,朱自清通过描写冷清的月夜荷塘的景色,折射其心中的思绪万千。荷塘月色散发着浓郁的古典浪漫主义色彩,贯穿全文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荷。作为知识分子,抑或士大夫,朱自清有着明显的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格独立与多愁善感。荷,更像他的自喻。正如《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正是他对自己最好的诠释。

《背影》作为一篇纪实性散文,也是朱自清家喻户晓的代表作之一。与《荷塘月色》《匆匆》等散文不同,它主要体现了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另一个着眼点——人伦亲情。全文不过千五百字,生动揭示了中国人伦中最幽微难言的父子深情。笔墨虽不华丽灿烂,却深情款款,具有浓厚的人情味道,朴素真切,感人至深。

《背影》创作其时,朱自清祖母亡故、父亲失业、家道中落,"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祖母丧事完毕,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送别儿子。父亲拖着肥胖的身躯,穿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在朱自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剪影。随后的岁月,一想起父亲,朱自清脑海中总是浮现出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蹒跚的肥胖的背影。

朱自清的诗最经典的一句(品朱自清两袖清风)(2)

背影

全文共三次提到父亲的背影,与之对应的是朱自清三次泪流满面。第一次是父亲去买橘子时,父亲爬上爬下的背影,深深感动了朱自清的心灵。对父亲动作的详细描写,不仅体现了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更将激发了朱自清内心的波澜。想到父亲的为自己的付出,朱自清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怕父亲看到伤心难过以致老泪纵横,他迅速拭去了眼角的泪光。第二次,父亲的背影远去人海,逐渐模糊。第三次,从信中得知父亲近况不佳,"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此去经年,不知何时才能再见父亲,眼泪又一次漫上朱自清的眼眶。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对于那时的朱自清,可能这就是内心最恰当的写照吧。

对于父亲的爱,朱自清颇有"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之感。起初,年轻气盛的朱自清总是"聪明过分",嘲笑父亲的"迂"。从起初劝父亲不必送他,到插话父亲与脚夫的讨价还价,再到笑话父亲嘱咐茶房照应自己,无不体现出那时他的不成熟。每个男孩,在成为父亲前,或多或少都不会理解自己的父亲。可到娶妻生子时,回首望去才会突然发现,父亲的一言一行都渗透着对自己的关怀。

父爱如山,或沉静或坚毅,却从不轻易表露。朱自清最终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和体贴,他也将这份关爱传递给了下一代。朱自清游学欧洲时,多次在日记中表达对五个孩子的想念。毫无疑问,父亲给朱自清树立了好的榜样。在遥远的欧罗巴,朱自清笔下流露的是对子女的深情,眼前闪现的是父亲的背影。其实,这不仅是文人家族的家风遗存,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家风传承与精神传统。父亲拳拳爱子之情,于言行中生发;儿子戚戚念父之意,在想念中盛放。父子两人相互体贴、彼此照拂,共同对抗厄运的折磨与世俗的淡薄。

对于朱氏父子这样的知识分子来说,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一方面,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洪流席卷华夏,民主科学的思潮方兴未艾,正需要知识分子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另一方面,面对的反动统治者与侵略者沆瀣一气,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知识分子也不能免俗,与广大劳动人民一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社会背景的压抑,不仅使无数家庭日趋窘迫,也使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境遇凄惨。朱自清的父亲,年轻时干了许多大事,却落得老境颓唐的下场。朱自清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心头总是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暗无天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在那个黑暗的时期,作为民主战士的朱自清,散发着属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任教清华大学期间,朱自清与著名爱国作家闻一多交好,慢慢也投身于民主爱国运动。这一时期,朱自清创作了一系列揭露社会黑暗、军阀暴行、民不聊生的散文。这些文章多针砭时弊,文笔辛辣,表达了他反帝爱国、对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无限渴求的精神。《执政府大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便是其中代表。

《执政府大屠杀记》讲述了1926年段祺瑞执政府武力镇压要求拒绝八国通牒的群众(其中大多为学生)的情景。这次武力镇压最后演变成一场大屠杀,史称"三·一八惨案"。朱自清作为"三·一八"大游行的参加者,和"三·一八"大屠杀的身历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面对"各报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揭露执政府草菅人命,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民众的丑恶嘴脸。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记述的是朱自清在上海电车上的经历。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先写了西洋孩子相貌的美丽,最后揭示其心灵的丑陋与肮脏,先褒后贬,欲抑先扬。最令作者感到震惊的,是那个孩子下车时对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袭击"。这种侮辱,不仅是"白种人的胜利",更是中国近代丧权辱国外交史的缩影。朱自清由此深切思考,体现出浓烈的爱国情感与人性本善的思考。然而,朱自清先生作为一代大家,即使受此侮辱,也没有责怪这个孩子,而且还原谅了他。同样,他也不喜欢中国的孩子叫西洋人"洋鬼子"。

朱自清先生期望全世界的孩子都保持纯真,众生平等、博爱的对待他人。这是朱自清先生是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无情鞭笞,也是其投身于民主运动的奋斗目标。这个时期的朱自清,更多的是在为国家,为民族,为民权,为民生奔走呐喊。他细腻婉转,亦胸臆直抒;他是文笔清秀隽永的文人,亦是刀剑凌厉的战士。毛泽东曾称扬过他的一身傲骨:"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言亲情,真挚纯朴;抒壮怀,激昂慷慨;绘美景,则清丽脱俗。在朱自清心中,有一方荷塘:那里的荷,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尽管来往匆匆的乌帆会在桨声中误入藕花,在灯影中寻她千百度,顺着荷香,总会找寻到归路。朱自清始 终相信,我们也无比笃定。春终究会来到,"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两岸终究会恢复往昔风采,桨声灯影里,歌声依旧。

朱自清的诗最经典的一句(品朱自清两袖清风)(3)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