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前,上海市徐家汇区还没有高楼大厦,也不是城市,四周都是种满庄稼的农田。那时的徐家汇也不叫徐家汇,而是叫法华汇,后来之所以改名叫徐家汇,是为了纪念一位大科学家。

他叫徐光启,大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朝末年儒学、西学、天学(天主教神学)、天文学、数学、水利学、农学、军事学等领域学者,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全球最顶尖最年轻科学家(四百多年前的这位科学家)(1)

徐光启墓园

01 教书为生

和明末清初伟大的科学家宋应星最终服毒殉国的结局相比,徐光启的命运可谓迥然有别,他不仅中过进士,还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和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的宋应星相比,徐光启的天资似乎略逊一筹,不过考秀才还是没有问题的。

那是万历十九年(1581)的事情。中了秀才后,他边在家乡教书便备战乡试,打算弄个举人当当,可惜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以失败告终。务农为生的家境本来就不怎么样,加上祖母去世后又遭水灾,且父母年过半百,徐家不可避免地成了贫困户。

第一次乡试失败的徐光启不甘心,父母还指望他光宗耀祖呢!再说作为读书人,除了科举,他实在不知道另外的出路在哪里。

换个地方考试(第一次他参加的是上海金山卫的乡试),也许不会那么糟糕吧?于是,徐光启于1588年和同乡董其昌(后来成为大画家)、张鼎、陈继儒三人一起,不远千里来到安徽当涂,参加第二次乡试。

全球最顶尖最年轻科学家(四百多年前的这位科学家)(2)

不料,他再次落榜。为了谋生,徐光启继续手持教鞭,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受聘于广东韶州(辖境相当于今韶关市及曲江、乐昌、仁化、南雄、翁源、英德等县)教书。估计他自己都没想到,这次南下,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如果没有这次南下,如果继续仕途无望,已为多年教书先生的他,也许一辈子都是个教书先生。

结识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是他人生转折的开始。郭居静不但是一名传教士,还是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为这个中国朋友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绚丽多彩的窗,徐光启知道了天主教教义和西方科学知识,尤其是后者,更是他日后成为一名大科学家的孵化器。

徐光启毫不犹豫,邀请郭居静到其家乡上海传教。天主教也向他敞开大门,使他成为其中一员。与天主教的密切关系,为他日后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先驱创造了条件。

02 “拜师”利玛窦

万历三十二年(1604),徐光启的科举之途露出曙光,考中进士的他开始走上仕途,算是满足了父母希望他光宗耀祖的心愿。

代价也是巨大的:为了功名,他从二十岁考中秀才到四十三岁考中进士,足足花了二十三年时间。当然了,他一天都没有白过。

这些年里的破万卷书行万里路,至少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流行于明中叶以后,主张禅静顿悟、反对经世致用的程朱理学,不但无用还祸国殃民。思想认识上的巨大转变,使他的后半生也来了个大转身,成了当时学术界、思想界实学思潮的鼓吹者和推动者——咱们再也不能玩儿那些虚的了,要经世致用,否则就是历史的罪人。

全球最顶尖最年轻科学家(四百多年前的这位科学家)(3)

考中进士的徐光启担任了翰林院庶吉士(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住在首都北京。不久,此前已与徐光启见过面的意大利传教士、著名学者利玛窦也来到北京,开始了在北京的传教生涯。他位于宣武门外的住宅,成了徐光启经常拜访的地方。

徐光启很多时候下班后都不回家,直奔利玛窦住处。两个不同国籍公民之间的深厚友谊,使徐光启受益匪浅,对于他传授西方科学知识的请求,利玛窦有求必应。

利玛窦对这个“学生”使用的教材,是公元前3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原本》。而对于这个难得的机会,徐光启总是很珍惜,讲授日从不迟到早退。

03 潜心著述

欧几里得的著作使徐光启深为折服,其基本理论和逻辑推理,正是我国数学的不足之处。他萌生了将其翻译为中文的念头,并希望利玛窦能与他合作。

利玛窦却有点犹豫,因为此书是用拉丁文写的,书里的许多拉丁文名词缺乏对应的中文词汇,曾有一名中国人和他试译过,结果半途而废。但禁不住徐光启再三恳求,利玛窦最终同意。

全球最顶尖最年轻科学家(四百多年前的这位科学家)(4)

1606年,他们的合作开始了。利玛窦口译一段,徐光启记录一段,译完后他再推敲、修改,再由利玛窦按照原著进行核对,如有不妥就让徐光启再推敲再修改……凡是上过学的人,没有不知道“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名词术语的。可是你们知道它们是谁“发明”的吗?您猜得没错,是徐光启。

这些数学名词和术语,是徐光启经过无数次推敲确定的,沿用至今。无数次废寝忘食、不分白天黑夜地苦干,他们译出了《原本》的前六卷。徐光启打算一鼓作气全部译完,利玛窦却不同意:“咱们先出版这六卷,看看反应如何,再决定是否继续译下去。如果反应不好,就没必要再做无用功了。”

徐光启同意了他的想法,经他十多次反复斟酌、修改,一本最终定名为《几何原本》(前六卷)的书出版了,面世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并且成为明末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未能继续合作,译出《几何原本》后九卷。

但徐光启并未闲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著述,写了不少其他科学著作。尤其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守制(父亲去世)期满回京复职后,担任翰林院检讨这个闲职的徐光启几乎杜绝了一切笔墨应酬,一门心思进行天文、算法、农学、水利等科学技术研究、翻译和写作,并与传教士合作,再次对《几何原本》进行校订,出版了第二版。

作为回报,徐光启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进行了必要的协助,不少朝臣却不理解,有人甚至认为他有不可告人之目的。徐光启被迫辞职,到天津买了一些土地,种植水稻、花卉、药材,进行农事试验。他的巨著《农政全书》的提纲,就是在这期间编写的。

后来因拒绝接受魏忠贤委任的官职而得罪魏忠贤,被阉党弹劾后皇帝命他“冠带闲住”,徐光启被免去现任职务,回家自省,正好为他写书创造了条件。

于是他回到老家上海,全身心投入《农政全书》的写作,历时三年完稿,同时还完成、出版了军事著作《徐氏庖言》,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军事家在军事理论方面的卓越才华。

全球最顶尖最年轻科学家(四百多年前的这位科学家)(5)

崇祯皇帝即位、魏忠贤被杀、阉党衰败后,徐光启于崇祯元年(1628)官复原职,第二年升为礼部左侍郎,一年后又升任礼部尚书。崇祯六年(1633)十一月七日,徐光启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二岁。

徐光启的墓地,现存于上海徐家汇光启公园。

主要成就:

(1)科学成就

天文历法:

主持了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亲自参加了《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等书的具体编译工作。

《崇祯历书》是徐光启会通了当时的中西历法主持编译的,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

数学成就:

①论述了中国数学在明代落后的原因;

②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③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并出版了《几何原本》(前六卷)。

(2)农学成就

徐光启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包括《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现传本已残)《农书草稿》(又名《北耕录》)《泰西水法》(与熊三拔共译)等。农学方面的代表作《农政全书》共分十二门(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种类、种植、收养、制造、荒政),六十卷,七十多万字。

(3)军事成就

①徐光启特别注重对士兵的选练,主张“选需实选,练需实练”。受命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练新军期间撰写了《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列阵方法)《火攻要略》(火炮要略)《制火药法》等军事著作和军事条令。

②徐光启还特别注重制器,非常关心武器的制造,尤其是火炮的制造,被誉为“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第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