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曹操,他地盘最大,手下猛将如云,谋臣众多,随便组队都是一个明星阵容,所以也往往被称为三国时代最强君主。当然,能配的上最强这个称号,不仅仅是其个人特质,也包含了他拥有的资源。

下面我们从兵法作战、治国理政、用人气度三个方面来分析曹操。

兵法作战

曹操年少的时候是任侠放荡,不怎么读书,但是对兵法作战却展现了超越常人的天赋,他经历了黄巾军之乱、讨伐董卓之战、讨伐黑山贼、攻打徐州、平定兖州、官渡、赤壁等等战役。这些过程中虽然不总是胜利,但是作战效率之高,都是一流的,几乎他每一次作战都会带来新的领土,或是资源的增长,这点是很重要的,毕竟打仗不能越大越穷。

曹操在三国时期是什么地位(曹操是否是三国最强君主)(1)

说到作战就不能不说到曹操人生转折点的官渡之战,这是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有人夸张的说这一战曹操的士兵都是叶问,一个打十个,但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了,根据史料考证,双方真实军力差距应该是一比四左右,不过一个打四个也是非常地威猛了。

官渡之战中精彩的地方不仅是调兵遣将方面,还有曹操内心的人性面,他做决策并不是天纵英明,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相反,曹操内心很清楚,这场战争打下来他和袁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了。当曹操打到最后,军粮即将耗尽,内心也极度地挣扎,如果退兵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但如果坚持下去很可能全军覆没,平日饮酒高歌,笑看人生的曹操,此时卸下了冷静、理智、果断的外衣,就如打不出问题的小孩子,一下子发微信给许昌的荀彧,一下子又找来郭嘉喝喝酒,过了一会又找来了贾诩做下心理咨询,到底该不该放弃呢?如果放弃一切就结束了。

曹操在三国时期是什么地位(曹操是否是三国最强君主)(2)

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曹操最后和袁绍好赌了一把,压出了全部,烧了袁绍的粮草,看谁先饿死。就率了五千士兵夜袭乌巢,烧光了袁绍的粮草,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易地而处,我们会怎么选择呢?是否有如此强大的内心能够支撑下去呢?

每当我们翻开历史,看到曹操不管他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都会展示很迷人的戏剧张力,比如后来的赤壁之战,他虽然大败亏输,但也能稳住军心,把军队的损失减到最低。

不久之后潼关之战对阵马超,曹操又再次展现了敢打敢冲拼第一的性格,他勇渡黄河抢下了水路控制权,那年曹操已经57岁了。

治国理政

打仗水平一流,又是文学家浪漫性格的曹操,处理政务能力又如何呢?从史料上我们知道曹操处理公文起来是一丝不苟的,

《三国志何夔传》中记载:太祖性严,据专公事,往往加杖;夔常畜毒药,誓死无辱,是以终不见及。

在《三国志何夔传》中记载,如果曹操发现手下办事不牢,他往往就操起棍子体罚,传记的主角何夔,为了不受棒打之辱都随身带着毒药,幸好他到寿终正寝的那天都没有将毒药派上用场。

曹操在三国时期是什么地位(曹操是否是三国最强君主)(3)

从上可以看出曹操在面对公务和私务的时候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的,属下喜不喜欢是另一回事,但至少曹操不会随意更改自己的原则。然而不能说曹操在处理公务上没有缺点,有很多和他政治立场不同而威胁到他权力地位的人,如孔融、杨修、娄圭、崔琰以及他曾经的战友荀彧等人,他们的下场都不太好,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猜忌,这是很多位高权重的领导者难以避免的课题。

在国政上曹操改良屯田制,尝试解决东汉末年民生、军备粮食不足的问题,这个制度虽然不完美,但至少已经是对症下药,至少是一个及格的政策。

用人气度

安全感是曹操内心最软的一面,顺着这点我们就要谈到曹操的用人气度。孙权晚年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用人上的猜疑,而刘备表现的用人气度是相对漂亮的,即便他真的堤防某人,表面功夫也做得十足。

但是善猜忌这个性格并不代表曹操在用人方面就缺乏智慧,在他事业还没有多大成就的时候就已经吸引了不少优秀的部下加入,高智力的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武力高的有曹仁、许褚、典韦、夏侯渊、夏侯惇,行政人才又有毛玠、陈群、钟繇等人。可以说如果你拥有这样的阵容在三国时代真是做梦也要笑的,当然曹操拥有这样的好牌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也有自己的用人特色,和孙权、刘备有所区别,继而使曹氏集团成为优秀人才想要投递简历的梦幻企业。

曹操对于威胁他地位的人往往是大雷,但是如果跳出他的大雷,曹操用人的眼光往往是跳出了世俗的眼光办事的,甚至到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地步。

曹操在三国时期是什么地位(曹操是否是三国最强君主)(4)

《三国志武帝纪》: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

如张邈背叛的时候,曹操有个手下叫毕谌,他的母亲被张邈抓走了。曹操对毕谌说,小毕呀,你老妈被张邈抓走了,你想走就走吧,不用客气。毕谌以为曹老板是在试探自己,当下就磕头说小人心中只有曹老板一人,结果他跟曹老板说完就收拾行囊投奔张邈而去。

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后来张邈被平定,毕谌被活捉,抓到了曹老板的面前,大家都很担心,觉得他说谎骗了曹老板,这下死定了。殊不知曹操风淡云轻地说,孝顺老妈的人对老板也会很忠心,原谅了毕谌,还重新启用了他做官。

这样收买人心的手法高不高明呢?高明,曹操的儿子曹丕就做不到。

类似的案例,如官渡之战过后,曹操从战利品中搜刮到很多自己手下寄给袁绍的信件,基本都是看到曹老板快不行了要投靠袁绍的内容,手下想根据这些信件去抓人,曹操则说,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连我都不知道能不能赢下来,何况是他们呢?于是没看这些信件,就一把火烧了。

《三国志武帝纪》:公收绍书,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这个事件不能说明曹操有仁德,性宽厚,只能说明曹操依然坚持自己用人的原则,就是不要踩他的雷,他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加上当时曹操能做出的选择也只有三个:一是看信,抓人。二是看信,然后故作大方原谅。三是不看信直接烧了。前面两个实际上都不是最佳解,反而会让手下军心动摇,不想叛变的都会被逼的叛变了,如果相当好大哥,第三种选择无疑是最潇洒的。

那么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强的君主吗?从东汉末年所有的君主的情况来看,曹操的作战效率、资源利用以及收拢人心的领导统御能力几乎都是名列前茅。

我们可能会因为曹操的某些价值观和权谋手段而讨厌他,但是我们也不想让这样的人变成自己的对手,而最终曹操也成为《三国志》第一篇《武帝纪》的男一号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