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曼多·伊安努奇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特点就是植根于丰富的侮辱和贬低中的讽刺意味(电影《灵通人士》、电视剧《副总统》以及《斯大林之死》),然而由他改编查尔斯·迪金斯的作品,似乎还是让人有些出人意料。

查尔斯·迪金斯是19世纪知名的英国作家,以将时事与社论相结合闻名,且其作品很多都是系列性的。值得注意的是,像《雾都孤儿》、《远大前程》、《尼古拉斯·尼克贝》,特别是《圣诞颂歌》这些能够如此持久流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那种独特的角色塑造、幽默感、对于现实与幻想的小心融合,以及(可能大部分都是)对于情感浓墨重彩的描写,这些与伊安努奇对社会事件的执着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事实上,作为编剧,伊安努奇总是对权力与特权和人类本能与易错性的交叉(在他看来,这通常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感兴趣。但不幸的是,在叙事倾向上的一些主题性的重合并没能撑起《大卫·科波菲尔的个人史》这部作品。

这部根据迪金斯的第八部小说改编的影片此前刚刚在多伦多电影节全球首映,同时还为第63届伦敦电影节揭幕。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星戴夫·帕特尔饰演影片名中的主角科波菲尔。这部作品还是更像一部有趣的电影习作,而非一部令人满意的,又或者是在情感上有所共鸣的真正的电影作品。

斯大林之死的电影哪里能看(斯大林之死导演改编查尔斯迪金斯大卫科波菲尔的个人史影评)(1)

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卫·科波菲尔的个人史》之于伊安努奇,就像艺术风格简单、合家欢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之于大卫·林奇,或是沉默少言的《文斯洛男孩》之于经常亵渎剧作、舞台和电影标准的导演大卫·马梅——也就是说,这是那种标志与以上这些电影人惯有风格背道而驰的作品。

然而遗憾的是,伊安努奇没能拍出《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和《文斯洛男孩》那种令人享受的感觉,即使它们与林奇和马梅之前的风格很不一样。而《大卫·科波菲尔的个人史》更像是在做一场奇怪的博弈——对于角色的书写和其更大的目标似乎从没有完全契合过。

本片以十九世纪的伦敦为背景,根植于阶级和经济权利的主题来讲述大卫·科波菲尔(帕特尔饰)的故事。科波菲尔是一名孤儿,从恶劣的环境中逃离,并为了慢慢改变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而不断努力。在此期间,大卫认识了破产的Micawber先生(彼得·卡帕尔蒂饰)一家;重新与疏远的姨妈Betsey Trotwood (蒂尔达·斯文顿饰)及其房客Mr. Dick(休·劳瑞饰)取得了联系;努力尝试引导具有狡猾野心、阴谋满腹又缺乏真诚的Uriah Heap(本·威士肖饰);并与Dora Spenlow(莫菲德·克拉克饰)发展了一段恋情。

《大卫·科波菲尔的个人史》的娱乐性只流于表面,很多时候它会让观众失去平衡,不确定故事会如何发展——不管是否读过迪金斯的小说,都会有这种感受。本片再次展现了伊安努奇那干巴巴的幽默感、违背道德的挑衅以及热衷文字游戏的特点。对于美国之外的观众来说,这些东西很大程度上都会在翻译的过程中流失。

斯大林之死的电影哪里能看(斯大林之死导演改编查尔斯迪金斯大卫科波菲尔的个人史影评)(2)

导演阿尔曼多·伊安努奇此前亮相多伦多电影节

非常相似的是,迪金斯的原著将虚构与真实历史相融合,而伊安努奇的剧本由他与Simon Blackwell共同撰写,也用到了科波菲尔本身是一名作家这一点。这也就意味着,大卫从自己的真实生活中选取了一些特质,并将其安插进自己叙述的事件与场景中——比如某个时刻,一名角色向科波菲尔指出,自己并不是他回想片段中的一分子,从而打破了第四面墙。

这些大胆、任性的出彩部分让人觉得,或许将这部作品搬上舞台的效果会更好——或许可以改编为一部节奏轻快的现代喜剧。然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那些元素更会使人分散注意力。

这也导致影片的连贯性只剩下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演员的表演。劳瑞神情恍惚的角色非常引人入胜,并在任何观众看来都会很有趣。威士肖将Uriah Heap饰演得油腔滑调、令人信服,他仿佛化身克利斯丁·格拉夫,塑造出了同等级别的紧张与可悲感。同时,帕特尔在出演科波菲尔时,将其精干的魅力完全释放了出来——很明显,他非常享受出演此种主角所带来的挑战。

不过总得来说,《大卫·科波菲尔的个人史》缺少伊安努奇在其他作品中的那种持续的冲劲。这就像一个配对实验,但从未真正很好地粘合在一起。

《大卫·科波菲尔的个人史》将于2020年1月10日在英国上映,美国档期尚未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