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积极倡导文化发展,鼓励人们主动学习,认为学术文化的发展是推进一个国家进步的必备条件。

那一时期还涌现了一批有名的小说家,他们笔下创建的武侠人物深得人心,要说最受人民爱戴的就数金庸先生。

在他笔下,有重情重义的断臂杨过,有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懵懂少年郭靖,也有隐逸江湖,只为论剑的武痴欧阳峰等等,这些数之不尽的武侠人物,在金庸先生的笔下就像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真实存在的人物。

金庸师兄弟都去哪了(金庸同父异母的弟弟)(1)

若是用现在的追星文化来说,金庸先生可谓也是一代巨星,其受众范围上到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下到十几岁的小学生,他笔下写出的武侠世界,让很多人都有一个武侠梦,倪匡曽说过:“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读过金庸的书。”,如此高的评价,在作家这一行业可谓是史无前例。

然而,世人鲜少知道的是,金庸先生还有同父异母的弟弟,他在老家当农民,直到金庸去世,整整72年,也没有等到和他相见,这其中又有什么隐情呢?

金庸师兄弟都去哪了(金庸同父异母的弟弟)(2)

金庸的一生

金庸只是他的笔名,他原名查良镛,出生于“海宁查家”,查家在当时是一个十分显赫的家族,并且极负盛誉,曾经被世人评价为“一门七进士,叔侄武翰林”,可见其家族文化底蕴之深厚。

可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家族,为何金庸没有子承父业,反而是另辟蹊径?

要知道,在当时大家族内的争斗往往是很残酷的,尤其是后宅内院的钩心斗角不亚于皇宫宫斗。

金庸师兄弟都去哪了(金庸同父异母的弟弟)(3)

查父作为当时的一家之主,自然是有着传宗接代的任务,先后娶了两个妻子,金庸就是大房所生的第二子,而查良楠是二房所生的第二子,按辈分来说,算得上是金庸的七弟。

1937年受时局动荡的原因,金庸离开家乡来到杭州,最初在《大公报》当外勤记者,但是金庸不安于现状,当时因为战争的原因,百姓们生活的水深火热,金庸想为人们做些什么,恰巧当时,他在报纸上开设的《三剑楼随笔》文一出,深受人们的喜爱。

于是,金庸灵机一动,1991年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发行《明报》,并且将自己的小说在上面连载。

金庸师兄弟都去哪了(金庸同父异母的弟弟)(4)

金庸先生所描绘的武侠世界中没有战争和硝烟,没有民不聊生,有的只是一些侠肝义胆的英雄,有句话不是这么说过:文化从来不会脱节于社会而独立存在,因为其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与其说人们喜欢金庸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不如说是人们向往可以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希望有杨过郭靖这样的侠士救他们于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

金庸师兄弟都去哪了(金庸同父异母的弟弟)(5)

直到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去世的前一刻,他还在构思下一部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当他去世的消息在媒体上传播开来的时候,举国悲痛,街道两边人们自发的燃起蜡烛,试图照明金庸走过的路。

但要说最伤心的,就是他远在浙江的七弟——查良楠,一直守在农村72年,期待着他二哥回家,可最终却是迎来了这样一个噩耗。

金庸师兄弟都去哪了(金庸同父异母的弟弟)(6)

兄弟之间的隐情

查良楠第一次见二哥的时候,还是在他三岁半的时候,那时金庸13岁,当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查父被举报为大地主阶级,家族的势力受到剥削,家族地位一落千丈。

金庸回家拿完东西后,对着继母,也就是查父的二夫人说到:请照顾好父亲和家中的弟弟妹妹,自己有时间还会回来的,说完便匆匆忙忙的走了,留给查良楠的就是一模糊的背影。

据外界人猜测,金庸至死不回家的原因会不会是因为责怪查良楠没有照顾好父亲,所以不愿意原谅他。

金庸师兄弟都去哪了(金庸同父异母的弟弟)(7)

但很快也就有人提出了反驳,查父去世的时候,查良楠也仅仅只有8岁,抛开照顾父亲不说,就连自己都无法照顾好,况且,查家兄弟姐妹众多,金庸和其他人的联系也不少,若是怪罪没有照顾好父亲的话,怎会和他们保持联系呢?这一说法显然不那么有说服力。

后来,还有人提出两人毕竟不是一母同胞,感情不深似乎也是情有可原的。这一说法比第一个还比较有说服力,毕竟当时旧社会家族观念还是很重的,就算两人是同一个父亲,但论远近亲疏,金庸的亲弟弟妹妹首先是被考虑到的。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没有说明金庸不喜欢自己这位弟弟。当初,得知查良楠想要在老家盖房子的时候,金庸往家寄了一万块,要知道在当时一万可是一笔巨款,由此可见金庸对自己这位弟弟还是颇为照顾的。

金庸师兄弟都去哪了(金庸同父异母的弟弟)(8)

一辈子的遗憾

查良楠的生母去世的时候,曾对他嘱咐说:“不要离开家,在这里等着你二哥回来,不要等他回来的时候找不到家。”

正是因为母亲临走时的嘱托,无论查良楠的儿子女儿怎样劝说,他都甘愿留在农村当一个农民,盼着二哥回家。

但当他从女儿的口中得知二哥去世的消息后,他才知道原来二哥就是那个名震一时的武侠小说家,这也说明金庸确实和家中的联系甚少。

当问到查良镛要不要去参加金庸的葬礼时,他拒绝了,因为二哥没有邀请他,虽然不去他会很遗憾,但他不想让二哥死后还不如愿。

金庸师兄弟都去哪了(金庸同父异母的弟弟)(9)

小结:

七十二年的等待也没有等到二哥回家,或许这个愿望要等到查良楠百年之后实现了,但这也成为了查良楠一生的遗憾。

不难看出,或许是因为封建社会中血缘观念的根深蒂固,致使金庸无法像对待亲弟妹一样对待他,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