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高中老师塔文纳发现,社会需要一个系统来筛选出谁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学校便成为这样的平台。

而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高中毕业意味着什么,除了拼搏学业成绩之外,没有人真正为步入成人世界做好准备。

正当她感慨无力改变军备竞赛式的教育体制时,她发现自己做妈妈了,而“9·11”事件的爆发,让她开始思考,等待着她的孩子的会是一个怎样不确定的世界。

她决定做一些对孩子的人生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她选择了教育。

萨米特中学就这样从无到有创办起来,六年后,它迎来了第一届毕业班。这里既有来自吸毒家庭、父母双双入狱的不幸女孩,也有出身于中产阶级上层家庭的天才少年。

在这所充满奇迹的学校,无论什么家庭背景的孩子,都学会了宝贵的自我认知,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反思问题的能力,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知道未来的目标,以及如何为过上有经济保障的充足而有意义的生活做准备。

走进这所学校的孩子是幸运的,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走向,改变高度。

萨米特的毕业典礼,没有优秀学生的演讲,没有校长的冗长发言,学生们由对他们最重要的人(通常是父母)陪同进入礼堂,就像父亲挽着女儿走上婚礼的红毯。

和萨米特的教育理念一样,这场典礼要让每个孩子都被看到,保证每个孩子都成功。

而每位家长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台下看那个即将开启新旅程的年轻人自信地说:

“我准备好了!”

应该为孩子做什么准备(准备孩子长大成人)(1)

应该为孩子做什么准备(准备孩子长大成人)(2)

项目式学习方式

什么叫项目式学习呢?在萨米特高中,没有任何一个课堂像我们想象的学校一样,一个老师站在台上讲课,底下几十个学生听,没有。

你走到任何一个教室里边去,你发现学生是扎堆的,这边有一小堆在忙他们的事,那边有一小堆在忙他们的事,然后老师有时候跟这些学生聊聊天,跟那些学生聊聊天。或者老师站在吧台那儿,等着学生来问他问题,就这样的一种状况。

没有上课的这个结构了,压根没有了。

萨米特高中要求的是,我们要能够制作出很多基于现实生活的课题。

就是孩子们学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是来自于你要解决你自己身边的问题,这个东西就是老师的新责任。

在萨米特高中,没有老师需要讲课,那你说学生怎么获得知识呢?

学校会给学生发一个课程列表。就比如说你要学数学,整个高中阶段的所有数学知识,都在这个数学的课程列表当中。

你要看,点开一个一个看就好了,想要自学就全学了,就等于把老师上课的这个任务彻底解放掉了。

那老师的责任是什么?老师要制作课题,课题项目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或是一种挑战,该问题或挑战必须与学生本人或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克服挑战。在寻求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及时的反馈,并采取行动,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

这并不是说,学生就不需要去了解工业革命或者生命周期的有关知识,他们还是会学习这些知识,只不过是通过完成某个具体的课题项目来实现,项目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有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这些课题项目并非临时植入的,它们是学生的日常作业,深入探讨、规划、调研、制作模型、写作和大量的批判性思考,取代了单纯的授课,学生和老师一同完成这些课题……”

“它们不是甜品,它们是主菜。”

在萨米特是没有听课的这部分,所有听课的部分都是你自己安排时间,自己去学习、自己解决的。

但是你要完成的事,最重要的是完成这个课题,在学习课题的过程当中,把历史、生物、地理、英文、数学,包括物理这样的东西,逐渐学会。

我知道很多家长和老师最担心的事是什么,就是行不行。你这样搞,你没有经过考试大纲,到时候考试考不过怎么办?

经过实践证明,萨米特高中的这些孩子去参加标准化考试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改变美国的考试制度,美国的考试依然是标准化考试,有ABCD你要选择、要去答题的——他们的表现比其他高中的孩子要优秀得多。

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学习能力,孩子一旦有了兴趣,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他记住一个东西会变得更加容易。

因为美国很多工薪阶层的孩子,尤其是底层的这些有色人种的孩子,他从一开始就是放弃上大学这件事情的,他们家里人都没有打算让他们上大学。

但是这个老师绝对不放弃他们,就要求他们一定要想办法考上大学,考上大学是必须得能够经过标准化考试的。但是他们敢于用项目制,实践证明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他们历史课上有一个老师,做了一个设计,特别有意思,就是说:

“你现在要时空穿越,你要到南北战争的时候去见林肯,有一个事要跟林肯汇报,请问你的行李箱里都要装什么东西,并且告诉我为什么。”

这个东西不是游戏,不是穿插在讲课过程当中的一些“甜点”,这个东西就是课程本身。因为你要完成这个东西,你就得把那些列表当中的课程自学了,这种学习方法叫作PBL。

PBL就是基于项目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本书里面所写的状况,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标准化考试是没有问题的。

应该为孩子做什么准备(准备孩子长大成人)(3)

应该为孩子做什么准备(准备孩子长大成人)(4)

教育本身就足够神圣

教育这事本就没有神圣、高深的理论,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实践比理论更重要也更难,所以,本书中作者所提到的新教育理念,无非还是围绕学生的发展。

而我们目前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其实作者也在书中提到了,就是作为老师总认为这个学生就这样了,无可救药了,总是给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去完成,达不到老师的标准就否认,并没有才去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学生一块去改进。

另外,作者提到的培养学生的目标感,并提出了小目标,以及怎样引导学生去确立目标完善目标反思目标,这个对实际教学有意义。

作者作为一名校长,真正围绕学生确定办学目标及采取一系列措施,一个是作为老师所羡慕和感到幸福的地方。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项目式学习,把老师分小组进行可以研究和设置,并找专家进行论证,最后形成可以在其他学校作用的项目式学习,这其实就是规范性和严谨性。

正如塔文纳所言:

“失败只有在两种前提下才是有意义的:首先,个体确实从失败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并因此有动力再次尝试;其次,失败不会永久地排除未来的可能性。”

学习正是在失败和反思种发生的,这是需谨记的。

《准备》中比较关注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要培养学生倡导合作而非竞争的校园文化,学会信任和与人合作,这是非常关键的人际交往技能。

应该让家长明白,学校需要和家长合作才能将孩子打造成一个合格的人,家长需要参与进教育过程中,与学校共同努力,才是推动孩子成长的关建。

师生合作更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接受学生的反馈,老师需要了解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家庭,花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期望、梦想、担忧、恐惧,明白他们的不同,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挑战,只有认真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

另外老师还需向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设定目标哪些方面进行得比较顺利,哪里遇到了阻碍,又有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习始于好奇心,鼓励学生体验、探索、追求,发掘孩子真实的兴趣,只有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建立属于自己的目标。

应该为孩子做什么准备(准备孩子长大成人)(5)

应该为孩子做什么准备(准备孩子长大成人)(6)

准备好了吗?

如何做到呢?

作者戴安娜作为美国新型教育理念的开拓者,在大学毕业后一直都投身教育事业,从其职业经历以及对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出发,她写下了《准备》一书,分享其作为一个孩童、一名教育者和一个高中四年级孩子的母亲,不同的身份带给作者不同的感悟,与广大的家长交流。

如何做是真正帮助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不同的人士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稳定的经济收入,过上稳定和有意义的美满生活。

《准备》即是一个为教育工作者的感人自传,也是送给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人生规划蓝图。

作者从为什么要做准备、如何为孩子步入成人世界做准备、怎么才算做好了准备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准备”的愿意、过程和方法。

以全面、详尽的方式展现出了一个全世界范畴里本质非常接近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下,所做出的努力,并在实践中摸索出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值得家长反思与学习。

也许还有人会迟疑,认为美国的教育环境和中国的环境天差地别,拿来参考借鉴真的有用?

这点可以看看作者在文中的阐述,你会发现,其实人类社会走到现在经历与发展总有某种程度上的大同小异:

“经济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持续发酵。原本根深蒂固的,依靠土地和耕种为生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工业、高科技农业以及全球化竞争。你需要完成高中学业。

此外,仅凭高中习得的技能就想要找一份好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难,然而,仅仅分数几个是远远够不够的,——为了抓住机会,你必须表现得非常出色。……虽然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都一样,但你必须必其他人做得更好!”

也就说,我们的教育环境也正在经历美国曾经历过的境况:虽然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都一样,但你必须比其他人好!

这就让所有家庭都陷入焦虑:怎样才能比其他人好?

作者戴安娜提出的观点:

“孩子所需要的并不就是考上高中、考上大学,而是不管是不是高科技人才、是不是体制内工作……

你都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稳定的经济收入,过上稳定和有意义的美满生活。”

所以我们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下,个体需要习得怎样技能?

个体应如何为有经济保障和有意义的人生做准备?

高中生要如何认清自己,并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从事一份有意义的工作又意味着什么?

你做好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准备”了吗?

应该为孩子做什么准备(准备孩子长大成人)(7)

应该为孩子做什么准备(准备孩子长大成人)(8)

写在最后

我们并不需要为孩子在成功和满足感之间做取舍,因为他们可以拥有全部。

拥有求知欲、养成良好的习惯及培养实用的通用技能将帮助孩子们未来是否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是很重要的,且能被衡量的标准。

这些才让我们去判断孩子是否为未来步入社会,大学毕业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好了真正的准备。

教育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长大成人是孩子的必修课。

它不应该是一道独木桥,它应该是一个路口,那些即将开启新旅程的孩子们可以手拉手一起走到这里,并且自信地说:

“我准备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