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讲在他面前我们就像小孩子(他们相信自己的文化极端优越)(1)

作者:布衣公子

1920年10月至1921年7月,英国哲学家罗素接受梁启超的邀请来中国讲学。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之时。而他根据自己在中国的见闻于192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一书中, 却说,“中国人不分高低贵贱,都镇定自若,沉静端重。我觉得中国人从心底里觉得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是最精深的文明。”

1972年2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发现中国人看起来比较容易相处,原因之一是,他们一点也不骄傲自负,事实上他们绝对相信自己的文化和哲学极端优越,认为总有一天要胜过我们和其他所有人的文化和哲学”。

然而,直到今天,中国的体量已位列世界第二,许多人对自己的文化依然缺乏自信,也缺乏尊重。

学者钱穆认为:“今天中国人的大缺点,就在把自己本身的社会实相撇过不谈,而专门滥用西洋几个空名词套上,硬拼硬凑,硬要叫中国来做别人家文化的殖民地。忘记了自己所特有的一套,而把别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自然要感到自己的一无是处了。我们希望中国文化还要自觉地站起来,那么中国才有新希望。”

相比其他文明而言,我们更应该有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和充分理由。

其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

梁启超先生说:“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梁漱溟先生说,“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 “今天有十多亿人仍在使用直接从商代延续下来的书写体系,今天的中国人可以看懂孔子时代的碑文。当代中国,无论书籍还是会话中,依然饱含从古代文化典籍中汲取的养分,例如关于战争策略和宫廷权谋的警句格言。”

的确,我们习以为常而别人却难以想象,我们的儿童能够很自然地朗诵2500年前老人家的话,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

王东岳先生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支一脉延续到今天的文明。大家都很熟悉,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波斯、古希腊、古玛雅、古阿兹特克……世界上所有的这些古文明,要么中断了,要么灭绝了。像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它连人种都被置换了,而只有中华文明及其传统文化一脉延续到今天。因此它价值无量。

我曾在网上读到一个观点,很有见地,说有一个人,想求得长寿的秘诀,他就去请教各处的高人。他遇到一个八、九岁的男孩,精力充沛,调皮捣蛋,他会请教他吗?他又遇到一个壮年男子,曾称霸一方,成熟有魅力,他会请教他吗?他又遇见一个九旬老翁,精神矍铄、鹤发童颜,能不向他请教吗?

其二,中华文明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为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新文化运动之后迄今百年有余,我们几乎消灭了传统文化。现在也是处于文化断代的状态。对于养育我们的文化母体,我们多数人知之甚少,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年轻一代恐怕了解得更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来看看中华文化圈之外的人如何看待中华文明。

英国哲学家罗素192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中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自佛教传入以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种现象很不一般。埃及和巴比伦也持续了很长时间,但自这两种文明消失以来,世界上还没有哪种文明能与中华文明相媲美。中华帝国与罗马同时崛起,但不仅没有衰亡,还通过战争、同化的方式让所有敌人束手就擒。中国邻邦除日本外,都相对处于荒蛮状态。而日本是靠亦步亦趋模仿中国,才发展了自己的文明。

英国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对我国古代的科学和技术成就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撰写出世界闻名的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中文译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他认为,在文艺复兴以前,古老的中国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支配地位,对世界的贡献远大于西方。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的基础上,进行精彩的提炼,写出《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CHINA LAND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一书。它选取了中国古代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发明与发现100例,配上100多幅有资料价值的图片,以通俗、流畅的文笔展示了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

罗伯特·坦普尔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他说,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罗盘、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和导航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欧洲人也就不可能建立那些殖民帝国;如果没有中国的马镫,就不会产生欧洲的骑士时代;同样,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枪炮和火药,也就不可能结束骑士时代;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能要更长期地停留在手抄书本的状况,书面文献就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作者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事实鲜为人知呢?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人自己都没注意到这些。从公元17世纪起,中国人对欧洲的技术专长越来越迷惑不解,有很长一段时间反而遗忘了自己的成就。当耶稣会士向中国人展示机械钟时,他们竟然感到敬畏。中国人忘记了,首先发明机械钟的正是他们自己!

教员同志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版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其三,中国人在几千年里一直践行着幸福的生活方式。

罗素说:“中国人已经发现,而且在好几千年里一直践行着一种生活方式。如果全世界都采用这种生活方式,就会感到幸福快乐。我们欧洲人不幸福、不快乐。我们的生活方式压力重重,要靠剥削别人、躁动求变、心生不足、产生破坏而得。为这一破坏而服务的效率只能导致毁灭。如果我们的文明还鄙视东方智慧,不能从中学习,就只能走向这一结局。”

尼克松讲在他面前我们就像小孩子(他们相信自己的文化极端优越)(2)

插图丨FREEPIK

罗素本来是来中国讲学,但他却发现,“他们的文明比我们的要高明,能够让人类幸福快乐。我们必须从中国学的比中国人必须向我们学的东西要多。”

罗素认为,“典型的西方人希望尽可能促成多种变化,改变自己所在的环境。典型的中国人希望尽可能多地体会恬淡雅致之乐。这就是中国和英语世界最为根本的不同。他们留住了工业化国家已经丧失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让他们享受闲暇,播撒欢笑,沐浴阳光,懂得雅致之乐、思辨之趣。我没有见过哪个民族能比中国人更爱笑。不论什么事,他们都能从中找出欢乐,讲一个笑话就能化解纷争。”

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认为,西方走的是哲学和科学之路,中国走的是技术和艺术之路,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正是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推崇的“诗意的栖居”状态。

其四,人类的未来,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到答案。

西方科学文化所发展出的工业文明,给人们的生存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一边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条件上的舒适便利,同时也要承受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能源枯竭等苦果,甚至是核战争、生化战争等足以毁灭全人类的巨大风险。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插图本)》中,不无担忧的说,“西方和西方化国家走火入魔地在这条充满灾难、通向毁灭的道路上你追我赶,因此它们之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眼光和智力来解救它们自己和全人类。”

汤因比的担忧在于,“我们虽然在技术上已进入原子时代,但道德上却仍停留在旧石器时代”。

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也毫不客气的说,“不要相信西方文化就能把我们带到天堂,它只能把我们带上西天而已。”

尼克松讲在他面前我们就像小孩子(他们相信自己的文化极端优越)(3)

插图丨FREEPIK

既如此,人类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拯救的希望在哪里?

据说,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和诺贝尔奖得主探讨了21世纪科学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国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在书刊或报告中对此加以引用。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这句话纯属凭空捏造,是一个虚构的神话。后来为确认此事,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访查,并最终在澳大利亚得到了证实。

经过胡祖尧先生的考证,该说法来自于1988年1月2日,澳大利亚的《堪培拉时报》发表了一篇发自巴黎、题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帕特里克·曼海姆。

早在20世纪早期,西方一些远见卓识之士如英国哲学家罗素、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就实地考察中国并尽力研究中华文化,提出了“西方的病,要用东方的药来医”这个观点。

罗素在1922年出版的《中国问题》中说,中国人向西方文明寻找滋养,但他们不愿构建和西方一模一样的文明。正是这种愿望里蕴含着最好的希望。如果中国人没有受到唆使而变成崇武好战一族,他们可能会创造出一种完全崭新的文明,比西方人一直努力创造的所有文明类型都要好。

汤因比在1972年出版的《历史研究(插图本)》中认为,“中国似乎在探索一条中间道路,想把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近代以来已经在西方和西方化国家生根的工业方式这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而又避免二者的缺点。”

而梁启超同样在两次考察西方(美洲和欧洲)后,得到类似的结论。

梁启超1904年撰写的《新大陆游记》,洋溢着对中国固有传统的批判精神,这是那一时代中国先进分子“向西方求真理”、以谋求现代化出路的必然表现。而梁启超于1920年撰写的《欧游心影录》,则是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端(或曰“现代病”)有所洞察后,再反顾东方,发现中国智慧具有疗治现代病的启示价值。

学者许倬云先生在《万古江河》中说:“至于长期独霸的西方文化,在走向全球化的今日必须有“他者”提供不同的思想与行为,以匡救其数百年淀积的缺陷。中国从来不能遗世而独立;中国的历史也始终是人类共同经验的一部分。”

在许倬云先生的另一本书《中国文化的精神》中,他认为,在全球化已经不可避免时,世界可能重组,成为人类共同归属的庞大复杂体系,不能永远停留于列国体制的不绝斗争之中。如果大家要建构一个“天下模式”的世界秩序,中国曾经尝试数千年的经验,无论成败、得失,应当都有值得参考之处。

王东岳先生认为,西方文明,绝不是人类的未来,全世界唯一的古文化样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作为未来人类文化再造的参照系,价值巨大。

汤因比甚至认为,“未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并且正因为中国有担任这样的未来政治任务的征兆,所以今天(布衣公子注: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才有令人惊叹的威望。中国的统一政府在以前的两千二百年间,除了极短的空白时期外,一直是在政治上把几亿民众统一为一个整体的。而且统一的中国,在政治上的宗主权被保护国所承认。文化的影响甚至渗透到遥远的地区,真是所谓‘中华王国’。实际上,中国从纪元前二二一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最近五百年,全世界在政治以外的各个领域,都按西方的意图统一起来了。恐怕可以说正是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且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

所以,傅佩荣教授说,“我们中国人完全没有必要崇洋媚外,不要因为中国最近几百年落后于西方,就觉得西方一切都好,这个完全没有必要。但是也没必要过度地自我中心和自我膨胀,说中国的文化就是世界第一。”

本期参考资料:

1.《中国问题》,罗素1922年著,田瑞雪译,2019年9月第1版

2.《尼克松回忆录》,尼克松

3.《中国文化精神》,钱穆

4.《饮冰室合集·文集》,梁启超

5.《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

6.《论中国》,基辛格

7.《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

8.《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美]罗伯特·坦普尔

9.《历史研究(插图本)》,[英]阿诺德·汤因比.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未来属于中国:汤因比的中国观》[日]山本新等

11.《诺贝尔奖得主推崇孔子——悬案十五年终揭晓》胡祖尧,本文发表于《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1月17日 第32期 第3版

12.《梁启超的两种极端之论,是近代中国面对多层级变革交会的一种反映》,冯天瑜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

13.《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许倬云

14.《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池田大作

15.《中国人没必要媚外,觉得西方什么都好》傅佩荣博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