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曼蒂克消亡史》

他不会怀念那个陪他吃苦的自己(他其实没有留恋)(1)

导演程耳在同名书中的扉页中,写道:

寻觅,是必不可少的。

颇有声韵的吴侬软语,白墙洋灯的法租界,精致的上海早点,闲趣的麻将局,一场荒诞又有腔调的旧上海剧幕在导演的镜头下铺陈开来。

三十年代的旧上海,一个叱诧风云的黑帮老大,一个不甘寂寞的交际花,还有一个说着地道话的上海妹夫,一场做派的消亡,美好的消亡,人性的消亡。战争之下,繁华落尽,寻寻觅觅,是被遗忘的那段时光,是消亡在浪潮之中的罗曼蒂克。

“ 上海的好东西,不能就这样丢了。”

陆先生是个非凡的人物,新势力关押工人,他笃定对反流派,恭敬有礼之间,他送上礼物,打开盒子赫然一只带着玉镯的断肢。大哥把日本人打发给他,利益面前,他看得明白其中道义,拒绝却也思虑周全,打算把番禺路的“ 厂子”让给稍有妥协的老二。历道处世游刃有余,事情该怎么做,该怎么使手段,识人待人,他心里有数。

他不会怀念那个陪他吃苦的自己(他其实没有留恋)(2)

他爱上海,爱那个他眼中最罗曼蒂克的幻想,小六。对于她,一句半开玩笑的私奔,和自怨自艾的话,还有留下一堆烂摊子,也会让他有想不明白的时候,愁容于色。

他不会怀念那个陪他吃苦的自己(他其实没有留恋)(3)

现实是,有时候最相信的最是荒谬。品行作派,伦理道德,爱意亲情,陆先生知道自己所坚持的一切在不断被摧毁。

他不会怀念那个陪他吃苦的自己(他其实没有留恋)(4)

他被吴小姐的话点醒,突然明白家破人亡其中的蹊跷,真相现实让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最信任的妹夫是杀死全家人的凶手,自己最爱的小六就被掳在眼下苟且偷生。他杀了自己亲外甥,又当着另一个外甥的面杀掉他的爸爸。

他不会怀念那个陪他吃苦的自己(他其实没有留恋)(5)

最后,他回到已被征用的陆家大宅,停下来,驻足观望,久久不离去。他太爱心中那场华丽的剧幕, 发现原来什么都得不到。

直到登上一九五四年五月份去香港的末班渡轮,终是不得不一个人,孑然一身,走向沉默。

“ 我要的,是有偏爱有憎恨的男人。”

面纱下的小六一字一句地说着戏里的台词,赵先生在台下拍掌,说得真是好。

陆先生说,我只知道别人只是装装新潮,装装风流,就你是真花痴。

他不会怀念那个陪他吃苦的自己(他其实没有留恋)(6)

行尸走肉是她,总是一番感叹,什么花痴,十三点,打发时间罢了。

留恋声色洋场也是她,这大上海的暖风吹不到边,如今这般荒凉,还回得去吗?她可不是真的厌恶了周而复始的生活,一个天生就属于灯红酒绿的女人,她叹气,转头望向车窗外的原路,那儿是去上海的。

他不会怀念那个陪他吃苦的自己(他其实没有留恋)(7)

她用尽了全力去营造一个罗曼蒂克的世界,她笃定陆不舍杀她,也单纯地笃定渡部不过是一时兴起。

他不会怀念那个陪他吃苦的自己(他其实没有留恋)(8)

只是她后来才知道,她的上半辈子不过是在无病呻吟,三年暗无天日,她只剩下一副皮囊,过着原始人一般的生活,食、色,性也。

她已经不知道什么是期待了,麻木地接受,麻木地活着,像一只乞食的猫一样被驯服,她后悔没有选择扣下扳机,又如何呢?

欢场女子洗尽铅华,

“ 可能她没死,历经了万千磨难,最终活了下来。”

他不会怀念那个陪他吃苦的自己(他其实没有留恋)(9)

小六演的《 花好月圆》说尽了她的一生,不知道回顾往事,她是否会觉得自己讽刺而可笑。

“ 大概是喜欢哪里,就喜欢吃哪里的菜。”

“ 他终年穿着考究的长衫,说着地道的上海话,跟沪上时代的中产阶级这一样又是喝茶,又是泡澡堂子,经年累月,再看不出日本人的样子。”

他不会怀念那个陪他吃苦的自己(他其实没有留恋)(10)

渡部是一个日本间谍,他不会忘记。时机成熟,他便是为国上战场的军国主义士兵,不再是陆家的妹夫。

他不会怀念那个陪他吃苦的自己(他其实没有留恋)(11)

对着异乡的一切他都不得不演戏和接受。他也有想要的,他开了日本餐馆,自己做日料吃。他把上海大佬们捧在手上的小六劫回餐馆的地下室蹂躏,驯服,调教了三年,又把朝夕相处的陆家上下包括妻子都杀掉,维护着日本的利益,毁掉上海。

他不会怀念那个陪他吃苦的自己(他其实没有留恋)(12)

但是他犯了作为一个间谍的错误,他为人夫也为人父,他会在妻子被杀之前因愧疚而抱着她,他会因为心疼自己的儿子没人照顾而放走本该杀掉的陆先生,他会心软放过曾经没有对他扣下扳机的小六,也会在战败场上唏嘘感概自己在日本还有田地,本该可以安居乐业。

他不会怀念那个陪他吃苦的自己(他其实没有留恋)(13)

那些他本该可以杀掉的人,他都没有下手, 最后他被陆先生找到,死于小六的枪下。

渡部爱家乡,却是时局让他成为了一个牺牲品,如果他提前知道,不知道是否还会选择这样的人生。

导演用三条主线串联起浪漫的消亡。小六的消亡从渡部在车上开枪那一刻开始,风情万种到最后真正的行尸走肉,而渡部,或许他矛盾的本身注定走向消亡。陆先生的消亡从他一路走过全家被杀的宅子开始。一切都是这么地荒诞,他们都太无情,又太多情,到最后什么都留不住,也什么都没留恋,同名书中程耳的最后一段是在这样写的:

他一直拖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初才坐上去香港的轮船,算得上真正的末班车。没有人知道他在拖什么或等待什么,我想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过是下意识的拖延。不久他就死在香港,死前再没有值得记述的事件或说过的话,他基本没再说话,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他终于走向自己的沉默。

其实影片的罗曼蒂克其实并未完全消亡,还有童子鸡和妓女的相遇,还有老五对陆先生的一片真心,王妈和小张的神秘,都是意犹未尽的余音。(同名小说集有更多番外)

“ 导演没打算让大家看懂,导演的意思是说这是一部艺术片,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

战争让一切磋磨殆尽,让爱意克制,让压抑变态。让一个本该活色生香的时代变得没落,我想,导演是想用这部影片来祭奠一个时代的逝去,就如电影中歌声久久未绝的呼唤。迷惘而无奈,但也依然在寻觅。

他不会怀念那个陪他吃苦的自己(他其实没有留恋)(14)

人类的存在就是一部消亡史,那些浪漫的,需要被重新打量;那些经得起打量的荒诞,才最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