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提盒饭”,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大多不知道是个怎么回事。但它却是我难以抹去的忆。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三十年前。
那时我刚从师范毕业,分配到巩村小学教书。学校规模不大,一百左右学生(搁到现在也算个大校了),七八个老师,公办老师更少,算上校长,也就三四个吧,民办老师都是本村的,放了学就回家了,不在学校吃饭。我们外村老师不可能每顿饭都回去吃,学校起灶又没经费,只能给学生派饭了。好像是每顿饭一毛钱外加几两粮票,具体记不清了。村里给制作了一副提盒。所谓“提盒”就是用木料制作的盒子,一般分三层,可以一层层扣起来,上面有一个盖子,刷上油漆,外加一副扁担,用来抬提盒。家长把馒头和菜肴放到提盒里,由学生抬到学校。一般每顿饭需要三个学生,两个人抬提盒,一个人端锅(锅里是汤或者面条)。也有个别家户请老师到家里吃饭,这一般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显得对老师重视,当然也有让老师偏爱自己孩子的意思。
记得当年我父亲听说我要吃“派饭”,还千叮咛万嘱咐的,因为他在城关公社干过,也吃过派饭,他给我讲了两个故事。
有一次,他到一家农户去吃饭,因为是冬天,就在炕头上就餐。小桌上有四个菜,萝卜,粉条什么的,记不大清楚了,还有一盘炒鸡蛋,算是最值钱的了。那时候有了客人,妇女小孩是不允许上桌的,所以只有孩子的父亲陪他吃饭。孩子他妈给我们拾馍舀汤,几个孩子趴在炕沿上眼巴巴看着他们吃。我父亲说:“大家一起吃吧,一会饭菜都凉了。”“你吃你吃,他们一会吃。”父亲再没说什么,低头赶紧吃饭。孩子他爸在一旁还一直劝父亲:“家常便饭,没什么好招待的,把鸡蛋多加点。”经不住劝,父亲就多夹了几口鸡蛋,眼看着炒鸡蛋一点点少了,突然那个最小的孩子“哇”的一声哭了:“鸡蛋吃完了!”原来他妈妈许诺等父亲吃完饭走了,鸡蛋给他们吃。父亲一下红了脸,好像做错了什么似的,赶紧喝了碗汤,起身告辞。临走孩子爸还一个劲的道歉:“丁干部,没让你吃好吃饱。”父亲摆摆手:“赶紧招呼孩子吃吧!”从那以后,父亲就很注意这一点。
还有一次,父亲又去一家人家吃饭。刚进大门,就看见一个孩子在那里拉屎(那时候人们的卫生习惯没有现在好),母亲正在掀锅盖,看见父亲进门了,已经来不及处理了,急中生智,直接把锅盖盖在了上边。那顿饭父亲吃的很少,眼睛还时不时地瞄上锅盖几眼。孩子的妈妈也意识到了,场面很是尴尬。
讲完故事,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老百姓管饭,都是心鄒得和谷叶似的,只怕客人吃不好,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伤了他们的心。不要因为你爱吃哪个菜,你就可劲的吃,每个菜都吃一点,不要在盘子里乱翻;遇到卫生条件差的,不要挑剔,不要表现在脸上;吃馍尽量不要剩块块,吃饭不要bia叽嘴……”
记住了父亲的话,还真是受益匪浅。在两年的吃派饭的生活中,我和家长的关系处的还不错,离开巩村小学时,许多家长还恋恋不舍。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过去了都是好日子。真的,现在还很怀念当年吃派饭的青葱岁月,当时老师和家长和睦相处,在吃饭的过程中就进行了家访。既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情况,又及时的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了家长。我想,这要比现在的“千名教师访万家”的活动更有效果,更受家长欢迎。
远去了,提盒饭,远去了,我的青葱岁月!
丁宗昌,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贾村乡东思雅村人,网名“笑看人生”,中师毕业,专科文凭,教师。爱好写作,喜交朋友,乐观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