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背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

弥勒佛为什么能坐第一殿(为什么进寺庙正面是弥勒佛)(1)

首先,弥勒佛,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也叫未来佛,藏语称强巴佛。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是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然而,布袋和尚在中国历史上确有此人。唐末五代的后梁时期,浙江奉化出了个怪和尚,叫“契此”,号“长汀(tīng)子”。他长得矮胖,肚子奇大。常用锡杖挑着个大布袋在闹市中出现,面带笑容,四处游化行乞。他言语无常,四处坐卧。因其总负一布袋,乞得之物就装在布袋内,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他能预报天气,为人说祸福,都很灵验。契此的疯颠行为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名噪一时。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jì 音寄,佛经的唱词)语道: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他圆寂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以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正中,受人膜拜。这位“冒牌”的弥勒佛,千百年来取代了佛经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家喻户晓。而佛国中真正的弥勒,倒鲜为人知了。“正统”的弥勒造像身着菩萨装,常戴天冠。

传说,谁要摸一下他的大肚皮,就能消灾除病,保佑平安。

弥勒佛为什么能坐第一殿(为什么进寺庙正面是弥勒佛)(2)

韦陀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意为阴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四大天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将),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

据说,在释迦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

韦驮像为何被供奉于天王殿弥勒佛的背面,面对大雄宝殿呢?当初,古印度的佛教寺院,并非像后来我国专门供奉佛像的殿堂,而是附属于释迦牟尼坟院(又称塔院)的祠堂。因此,古印度的佛寺中的塔,皆建于山门之内,大雄宝殿之前。

也就是说,寺院即释迦牟尼的坟院,舍利塔是释迦牟尼的坟墓,大雄宝殿是释迦牟尼墓后的亨堂。最早的佛寺建筑,是以塔为中轴线的主体,其他建筑则散落在四周。古印度的舍利塔(即释迦牟尼的坟墓),建在大雄宝殿前面的中央处。所以,韦驮像供于山门背面,执金刚杵横眉瞪目,警惕地注视着大雄宝殿前面的舍利塔,是表示忠实守护着佛祖的灵塔。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建制逐渐发生变化,寺院成为专供佛像的亨堂,中轴线以殿堂为主体,而塔则建在附近。

后来,大雄宝殿前面虽然已无灵塔,但韦驮站立天王殿背面的制度并没改变,一直保留至今。

民间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弥勒与韦驮原来分别是两座庙的当家和尚。弥勒笑口常开,热情好客,他的庙里熙来攘往,香火很盛。可是他管理不善,小偷小摸也混迹其中,偷走了庙里的东西。

韦驮恰好相反,一天到晚在庙里板着脸,十分威严,小偷倒是不敢来了,可是许多香客也被吓跑了,他的庙里泠泠清清。

后来释迦佛巡视天下庙宇,看到这般情况,就将他们俩“优化组合”,让他们二人共管一座寺庙。弥勒在前面笑迎客人,韦驮则在后面监视离寺的坏人,取长补短,通力合作,把寺庙管理得井井有条。

简单来说,便是:笑迎四方客(弥勒佛),莫窃寺院财(韦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