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时期,“录尚书事”经常和位高权重的大臣联系在一起。首先是曹操在东汉政府瘫痪之际,迎汉献帝于许昌,通过获得“录尚书事”的权力,进而控制了整个东汉政府,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优势;到了曹魏后期,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是通过加“录尚书事”来总摄军政,统领百官,最终取代了曹魏;蜀汉的诸葛亮也是由丞相加“录尚书事”成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执政者,其继任的蒋琬等人,也是通过“录尚书事”来实现控制军政的。

三国时期太常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录尚书事为什么这么牛)(1)

曹操迎汉献帝之后,开始获得“录尚书事”的权力。

从上面几个鲜活的例子看来,“录尚书事”确实很“牛”,但是它为什么这么牛?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回顾“录尚书事”的发展历程,来找到“录尚书事”为什么如此位高权重的答案;并借由录尚书事,去追溯其上源尚书制度,然后通过考察尚书制度在三国时期的发展演化情况,以管窥古典时期中央官制发展的大致脉络

一、通过对尚书制度发展的简短回顾,看看为什么“录尚书事”权力如此之大。

(一)西汉昭帝时期是尚书掌权的开始

尚书一职,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本来是皇帝身边的近臣,隶属于少府,尚的意思是“主管”,尚书就是一个管理文书(主要是奏章)收发的小官

《唐六典》里说:

“秦置尚书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事皆决于丞相。”

这里专门提到了此时丞相的职权很重,一切事务都由丞相裁决。这种情况从秦代一直持续到了汉初,在这期间尚书都是属于“内官”,只能没有超出在禁中为皇帝传递来自外朝的文书这个范畴,这个就是尚书官职的最早情况。

三国时期太常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录尚书事为什么这么牛)(2)

在秦代丞相权重,尚书还只是管理文书的小官。

到了汉武帝临终的时候,尚书这一官职开始出现重大变化。霍光接受武帝遗诏辅政汉昭帝,因为霍光本来已经是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了,再加上一个代表皇帝管理文书,形成管理“纳奏”的权力——可以决定哪些上奏不用交送皇帝——也就是“领尚书事”,就由此完成了控制丞相在内的百官的目标,这就是尚书权重的开始

三国时期太常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录尚书事为什么这么牛)(3)

汉武帝像

《汉书·魏相传》记载:

“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从宣帝至西汉末年 , “ 凡受遗诏辅政者皆领尚书事,成为故事。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以霍光为代表的“领尚书事”权倾一时,并不是制度主动发展选择的结果,其权力真正来源其实是一种“先帝”遗命。在西汉后来的皇权升降起伏中,“领尚书事”的权力还有着升降变化的情况。

三国时期太常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录尚书事为什么这么牛)(4)

霍光影视形象。

(二)东汉是尚书制度的萌芽阶段,以“录尚书事”来行使国家权力开始成为常态。

到了东汉,“领尚书事”改称“录尚书事”。光武帝鉴于西汉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所去不远的王莽篡汉的教训,非常注意限制外戚和三公的权力,并同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以便于集中权力到皇帝本人。这就是所谓的:

“愠数世之失权,仇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重三公,事归台阁(即尚书台)。”

这样就直接推动了尚书制度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尚书台权力的扩大,尚书地位也开始提高。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尚书台权力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

《后汉书·陈宠传》“ 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 。”

可以见选举权已经被尚书所把控。

《后汉书·吕强传》:“举委任三府……今但任尚书。”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尚书台控制了官员的人事选举权,甚至连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也必须由尚书首肯才行。

《后汉书·周荣传》:“ 尚书出纳帝命,为王喉舌 。”

说明尚书已经成为皇帝“纳奏出令”的代言人,政令皆由其出

《汉仪》还中记载了一个尚书行使纠察权的案例:

“延熹中,京师游侠有盗发顺帝陵,卖御物于市,市长追捕不得。周景以尺一诏召司隶校尉左雄诣台对诘,雄伏于廷荅对,景使虎贲左骏顿头,血出覆面,与三日期,贼便擒也。”

这里周景就是当时的尚书令,竟然可以召位高权重的司隶校尉来问话,而司隶校尉左雄见了尚书令,一直磕头到血流满面,这也足见尚书令威势。

除此之外,尚书还广泛参与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史籍中的记载就更多了,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三国时期太常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录尚书事为什么这么牛)(5)

史料中有很多关于尚书位高权重的记载。

尚书慢慢侵夺属于外朝三公的行政权力,以致于到了三公和外戚想要参与国家机密和行政大事,没有“录尚书事”这个加持的头衔,就会变成一种不可能,最终出现了“亦必录书事 , 然后得知国政 ”的政治局面。这就是后来汉末三国曹操,诸葛亮等人以“录尚书事”统摄军政的直接制度来源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东汉以来“录尚书事”开始成为常态,但是尚书制度更多的是体现为外朝重臣通过“录尚书事”来实现大权独揽,而此时尚书台依然隶属于少府,没有摆脱“内官”的性质,其官品并不高,尚书制度也远没有发育成熟。

到了汉末三国,以及随后的由魏入晋,尚书制度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最终的结果就是三公的权力全部向尚书台转移,并最终转化演变成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

三国时期太常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录尚书事为什么这么牛)(6)

西汉长安城图,可以看到少府在宫中。

二、尚书制度在魏蜀吴三国的发展演变情况。

(一)尚书制度在曹魏进一步发展,并且是三国中发展最快的。

自东汉末年曹操专政开始,三公的权力向尚书台转移是一个大的趋势。这也和曹魏建国的过程有比较紧密的关系,曹操在汉末先是汉廷的司空,后又当丞相开府治事,权力基本集中在自己的霸府。后来魏王国建立,在行政上依然处于曹操大权独揽的状态,汉末之时全国机要文件的处理依然有部分需要先经过三公,而此时已经直接送到魏王国的尚书台了。到了魏文帝曹丕之世,“魏初,三公无事”则进一步显示了尚书台权力的加重;到了魏明帝时期,史籍中再也看不见全国文书上奏至三公的记载了。《唐六典》提到的“天下事皆上台书”的情况,虽然本来是用来指汉光武帝时期,但是直到这时,才真正成为一个制度被固定下来了。而在此期间,依据曹魏新的官品排序,尚书在官品中的班次也首次超过九卿

这种情况的实质是什么呢?有些看法是三公的权力直接被尚书所侵夺。但是北大教授祝总斌老师认为,这更多是皇权独揽的结果。从曹丕到曹叡,曹魏的政由帝出是一个实情,基本不存在什么疑问。减少经过三公这一环节,有利于提高统治效率,而非主观上削弱三公权力。我觉得这个看法是十分中肯的。

到了曹魏后期,因为司马氏掌权,为了代魏的需要,不断向尚书台委派自己的亲信。并且在此基础上,将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以致于最终取代了三公。这就是曹魏尚书制度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三国时期太常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录尚书事为什么这么牛)(7)

司马懿在魏文帝时期就“录尚书事”了

总的来说,曹魏的尚书权力在东汉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尚书本人的官品也随之上升。而尚书台最终也从少府中完全脱离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机构。这也就为后世入晋以后,尚书台完全取代三公府,做好了制度上的准备。

三国时期太常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录尚书事为什么这么牛)(8)

司马师、司马昭都先后“录尚书事”,最终实现了魏晋嬗代。

(二)蜀汉的尚书制度发展较为缓慢。

蜀汉的尚书制度比较起曹魏而言,可以说是发展缓慢。从制度上来看,诸葛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和李严以尚书令共同辅佐刘禅,形式上还是把尚书台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诸葛亮的丞相一职在蜀汉具有极大的权力,所以尚书台反而受到丞相府的制约。刘备临终时在白帝城托孤,本来安排李严做尚书令,其中可能有制衡诸葛亮丞相权力的意思,但不知道为何李严随后就一直留镇江州,彻底远离了政治中心成都,也谈不上跟刘禅有什么接触。因此他的“尚书令”一职,根本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再加上后来诸葛亮更以自己的亲信陈震取代李严作为尚书令,更是直接将尚书台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三国时期太常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录尚书事为什么这么牛)(9)

蜀汉丞相具有特别大的权力

蜀汉在后诸葛亮时期,诸葛亮的继任者基本延续这一政治模式,在掌握国家军事大权的情况下,再加“录尚书事”来控制尚书台,进而控制国家政权,尚书制度本身基本没有任何发展。直到后主的亲信陈袛“以侍中守尚书令”时期才短暂出现过“权重于(姜)维”的情况,这个时期应该是蜀汉尚书台权力略有发展的阶段。然而随之陈袛的死去,后续的以外官“录尚书事”或者“共录尚书事”重臣,又再次夺取了尚书台的权力,此时尚书制度又处于发展停滞的阶段。

总的来说,蜀汉的尚书制度,在形式上还是保持了自东汉以来的情况,尚书台属于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因为诸葛亮及其强大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继承人安排结构方面),导致蜀汉的尚书制度没有像曹魏那样进一步向前发展,中间只是出现过尚书台权力的小幅波动,其发展总的来说极其缓慢,或者说没有什么发展。

(三)东吴特殊的国情,导致了东吴的丞相权力较大,其尚书制度更接近于西汉时期。

东吴的国情在三国中是较为特殊的,日本学者川胜义雄认为东吴政权是“武人领主制色彩极为浓厚的纯军事政权”,这一情况体现在政治制度上,就表现为要给各“小领主”更多地参与中央政治的机会。在江东统治者孙氏面前,江东政治集团成分复杂,其中有以张昭为代表的北来士人;也有早年开始就随孙氏父子作战的淮泗将领;还有江东本地豪强。要兼顾这些不同利益集团的诉求,要实现东汉“事归台阁”式的集权显然不太现实,类似西汉时期那样设置丞相来协调各方,就成了一个比较可行的选择。

三国时期太常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录尚书事为什么这么牛)(10)

江东是一个封建军事领主联合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东吴的尚书制度相比东汉,甚至还在倒退。魏蜀的“录尚书事”基本都掌握了军国大事的决策和执行大权,东吴虽然在不设丞相的时期,也有“录尚书事”的加官,但是却没有那样的重权,更多地是给皇帝出谋划策,类似参谋的作用。这一点可以参照魏蜀的“录尚书事”都开府治事,拥有自己独立的官僚系统和办事机构,而这个情况在东吴则完全没有出现过。

所以说,尚书在东吴并不掌握国家军政权力,甚至地位都不太高(孙权曾经遣尚书仆射去劳军),就更谈不上尚书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了。

三、结论

尚书一职首创于秦代,在两汉期间得到发展,尚书的权位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个时期,这是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因为尚书制度在两汉期间并没有最终成型,所以这个阶段尚书的职权和皇权、外戚甚至宦官的权势起伏有着很大的联系,而“录尚书事”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推动角色。

到了三国时期,因为东吴情况最为特殊,尚书制度相比东汉甚至显得有些倒退,相比而言更接近汉初;而蜀汉的尚书制度基本直接承继东汉,依然是国家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是因为诸葛亮这一特殊人物的存在,丞相权力又覆盖了尚书台,导致尚书制度在蜀汉发展缓慢;尚书制度在曹魏是发展最快的,到了曹魏后期,尚书权力扩大到已经为彻底取代三公做好了准备。因为魏晋嬗代,最后由晋统一了三国,当曹魏的尚书台完全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机构之时,这也成了西晋尚书台完全取代三公府的先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