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的经典散文(看他俩红尘作伴策马奔腾)(1)

梁衡的经典散文(看他俩红尘作伴策马奔腾)(2)

2021年7月10日下午在长沙李自健美术馆,郑小娟、姜坤伉俪与甘建华、王锦芳夫妇留影。

梁衡的经典散文(看他俩红尘作伴策马奔腾)(3)

《翠翠》(中国画) 110×100cm 郑小娟 1993年。

看他俩红尘作伴策马奔腾

文/甘建华

“八十伉俪 书画人生——‘我俩’:姜坤郑小娟画展”,7月10日在长沙李自健美术馆开幕。本次展出这对伉俪艺术家300幅中国画代表作,也是他俩平生最具规模的一次大展,满满地悬挂在五个大厅。画展主题“我俩”赋予了深沉特别的内涵,呈现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艺术人生征程。

我和朋友们专程从衡阳应邀赶来参加画展开幕式,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当然更多的是敬重仰慕之情。在这样晴热高温的天气里,两位可尊敬的老艺术家的水墨诗情与工笔重彩,却如清风一样拂过我们的心头,得以饱享了一顿高雅卓绝的艺术大餐。

结识姜坤、郑小娟两位前辈是在10年前。2011年春节前夕,偶然在朋友处看到一本《姜坤画集》,当时感觉非常惊讶:咱们湖南竟然深藏着如此遗世独立的水墨大家!日本著名风景画家东山魁夷在《中国风景之美》中说:“风景之美不仅意味着自然本身的优越,也体现了当地民族文化、历史和精神。”姜老师的画就是如此这般令人神往:变化多端,高度概括,极似物象,不拘外形。那时我与湖南书画界接触不多,网上搜索,发现百多公里外邵阳长明书店有这本画册。因为当时快递已经停运,我和妻子便在腊月二十八日驱车赶到那儿,买下《姜坤画集》和《郑小娟作品集》。整个春节期间来家拜年的客人,都共同分享了我们的由衷喜悦。大约一个月后,经衡阳师院一位美术教授引荐,我来到长沙姜坤、郑小娟老师家,买了他们的几幅画。后来在湖南拍卖市场,也曾收购他们几幅作品,并在谈及湖南艺术市场的文章里,多次评点、揄扬他们的绘画。

梁衡的经典散文(看他俩红尘作伴策马奔腾)(4)

《故里乡音》(中国画) 69cm×69cm 姜坤 2011年。

画展上看到《故里乡音》颇觉亲切,犹记那次姜老师当着我的面,也为我画过指定的这一幅,现在一直挂在我的书房。还记得姜老师画画时,郑老师在旁边告诉我,这是用大写意没骨法表现侗寨女人。那时我没有到过湘西南侗家古村落,但是莫名其妙地有一种故园家山的好感。用文学语言来描述的话,他画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就是独特专有的“这一个”。侗家女子不但有着婀娜的身姿,也有着典雅的气质,更有东方艺术的神韵。她们肩头挑着鲜花或蔬菜竹筐,翩翩地向我们迎面走来,那种天然的美、古典的美,真是无法用言词来形容。“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用在姜老师身上也是再合适不过的,听说他以前还曾公开发表过中篇小说,晚年写的散文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有一次在他家,他与我讨论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我觉得他笔下的湘黔山寨、洞庭湖区、青藏高原、长江三峡系列精品佳构,就有着为人称道的“兼收并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打开中国美术史,夫妇唱和、翰墨风流者,自宋代有赵德甫和李清照,元代有赵孟頫和管道昇,明代有陈老莲和胡华鬘、钱谦益和柳如是,清代有罗两峰和方婉仪、华新罗和方白莲。近现代画坛夫妻画家更多,我们熟知的有吴湖帆和潘静淑、谢稚柳和陈佩秋、陈少梅和冯忠莲、吴作人和萧淑芳、刘力上和俞致贞、张伯驹和潘素、黄苗子和郁风、卢沉和周思聪、赵国经和王美芳等。2017年5月,在江苏常州西太湖美术馆,举办了一场纪念刘海粟夫人夏伊乔诞辰100周年的伉俪画家作品展,特别邀请当代画坛最具代表性的九对伉俪画家参展。除了今天在场的姜坤和郑小娟、陈履生和张蔚星,其他七对分别是刘勃舒和何韵兰、李宝林和陈雅丹、陈章绩和关怡、马振声和朱理存、杨力舟和王迎春、潘公凯和励国仪、郑军里和魏恕,从而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一段佳话。就我个人的浅见,姜坤、郑小娟比起其他伉俪画家来说,他俩比肩而立的水平可谓相当突出。而在全国众多伉俪画家中,能够走到80多岁联袂举办大展的却不多。就此而言,“我俩”这个大展也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姜老师与郑老师相识于当年的湖南艺术学院,在我出生的那一年,他们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从学习绘画至今,相濡以沫已逾六十个年头。他俩创作上有一个共同点,题材内容都是江河大地和勤劳善良的人民,表现手法上都在不断探索创新,既不重复别人,也尽量不重复自己,不急功近利,不贪图虚名,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坚守了一个画家的本分”。陈子庄在谈到何谓逸品时说:“平淡天真,感情真实,不是有意刻画而达物我两忘之境界。欲达物我两忘境界,则须加深个人修养,使自己之精神与天地万物一体。”综观姜、郑二位前辈中年以后的画作,感觉庶几近之,给予人的感染力既大且深。

梁衡的经典散文(看他俩红尘作伴策马奔腾)(5)

《苗岭赶秋图》(中国画) 160×480cm 姜坤、郑小娟合作 1982 年。

郑小娟老师以工笔重彩名世,湖南能够成为中国工笔画大省,郑老师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她的名作《山雀》有六幅不同的变体,首创之作现藏中国国家画院,与另两幅载入了中国美术史册。《翠翠》是我见过《边城》题材画得最好的作品,应物象形地反映了湘西大山中,苗族少女的多愁善感与幽谷兰草之美。《阿妈》《收获》《茅草屋》《晒辣椒》《湖乡云》《草地上的舞蹈》等作品,注重物象与情境的结合,注重艺术的高度与思想的深度,都得到过画坛巨匠们的肯定,几十年来一直广为人们称道。尤其是名作《赶歌图》,线形构图的音乐节奏美,充满了屈原诗歌的浪漫情怀与湖湘风俗,常常令我有一种写诗的冲动。今天第一回看到《湖上新兵》,这是郑老师1959年创作的第一幅工笔画,随即入选刚落成的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大展。站在这幅画前,我忽然感觉时光何其匆遽,然而画家从未有负韶华。顺便说一句,我亲眼看到郑老师的这些工笔重彩画,与在画册上看到的效果大不相同,所见画册几乎没有一幅接近原作的“精气神”。

早在十几天前,在微信中看到这场展讯,展标是姜坤、郑小娟老师骑在高头大马上,满面春风眺望前方的英姿。当时我的脑海里,立刻响起20多年前火得不能再火的琼瑶电视剧《还珠格格》的片头曲:“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郑老师后来告诉我,这是1981年他们在新疆伊犁草原写生时,哈萨克牧民牵来骏马让他们骑上去,同行的湖南画友李光烈抓拍的。那时他们才四十出头,但已经享誉湖湘乃至全国画坛。40年后的今天,他们依然是世人眼中的神仙眷侣,他们的精神长相是心灵美好的显示,令人端详而生高山仰止之心。

真正的艺术永远不会过时,真正的艺术家总会受到人们的尊敬。李自健美术馆以最大的力度、最重要的档期举办此次展览,将两位前辈的艺术成就与人生轨迹,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广大观众眼前。已届耄耋之年的两位画家,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依然精神抖擞,上下求索,期待着九十岁时再办大展。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深入生活,讴歌大地,倾心描绘天地之宽广、万物之神奇。他们以丰沛饱满的乡土情怀、深沉博大的爱国主义、水墨工笔的艺术塑造,开创出了一个丰富多样、气韵生动、具有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世界,不但对湖南美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效法。(文中图片皆为作者提供)

梁衡的经典散文(看他俩红尘作伴策马奔腾)(6)

甘建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艺委会委员,湖南作家书画院副院长,高级编辑,地理学教授,湖湘文化学者。曾创建青藏高原第一个大学生诗社并办同名诗刊《湟水河》,汇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学生诗歌运动的洪流。诗作散见于中国大陆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和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菲律宾等国报刊,入选几十个选本。著有《甘建华地理诗选》。

梁衡的经典散文(看他俩红尘作伴策马奔腾)(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