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的诗,明明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同样的主题,要我们来写,却总是写得不尽人意。

您有没有这种感觉?

于是,不少人比较悲观。

有人说,古今语言习惯不同,古人用词更准确;还有人说,古人更熟悉文献典故,可以信手拈来。

这些硬知识,我们没办法和古人相比,所以只能认了。

但能不能写出好诗,真的取决于用词和用典吗?

我认为,构思才是关键。

我们以杜牧的《七夕》为例,看看这首简单的诗,究竟好在哪里。

杜牧活了50岁在青楼待了30年(杜牧的七夕明明很简单)(1)

云阶月地一相过,

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

不教回脚渡天河。

可能有人会说,这首诗中的“云阶月地”、“相过”、“洗车雨”等用词和用典,这也太难了吧。

但实际上,这些词的含义并不深。

而且,诗以言志,诗人是如何表达出观点或感情的,这才是关键。

我们来探究一二。

云阶月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

相过,原意是互相往来,这里指相逢。

乍一读,您可能觉得这一句很难理解。

但其实很简单。

云阶月地”,其实就是指天上的仙境,只不过换了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

“相过”,在古文中常用,但您完全可以理解为“相逢”。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七夕这一天,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逢。

是不是感觉像说了一句废话?

其实这一句的关键,并不是“云阶月地”,也不是“相过”,而是已经被您忽略的“一”字。

您肯定非常纳闷,这个“一”字没有任何意义啊。

但诗人的巧妙构思,就决定了“一”才是关键。

我们先读下一句。

杜牧活了50岁在青楼待了30年(杜牧的七夕明明很简单)(2)

未抵,抵不上。

经年,指全年。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抵不上全年的离愁别恨多。

这句话莫名其妙!

您看,这明显是在做比较,但是缺少被比较的对象。

而上一句明明只介绍了背景。

诗人究竟在拿什么和“离愁别恨”做比较?

答案就在“一”这个字。

“一”,是数量词,当然不能直接和感情做比较。

“经年”,才是“一”的比较对象。

牛郎和织女全年都要分开,只有七夕这一天可以相逢。

诗人的巧妙之处在于:先用数量词做比较,然后推导出“离愁别恨”比“相逢的喜悦”要多。

如果没有数量词的比较,那么诗人就不能直接得出“别恨多”的结论。

这样构思的好处是,让感情数量化,显得更加形象而且有说服力。

当然,诗人想要表达的观点,不只是“别恨”。

他还要表达什么观点呢?

我们继续读后两句。

杜牧活了50岁在青楼待了30年(杜牧的七夕明明很简单)(3)

洗车雨,指七夕前后下的雨。(但我比较认可是指七月六日下的雨,杜牧误用了这个典故,这里不展开讲,如果您有兴趣,我们再详细聊)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最让人恨的是,明天的洗车雨,不让人再回去渡过天河。

有人认为“,洗车雨”才是诗人的妙笔,因为明天有“洗车雨”,喜鹊没法搭桥(或者下雨天没有云阶和月地),所以牛郎和织女才不得不分开。

其实您完全可以不用管“洗车”这两个字,直接理解成“明天会下一场雨”,这没有任何影响。

杜牧不过是为了更有说服力,才用了这个词。

为什么这么说?

那我们来分析诗人的构思:

(1)前两句,诗人用数量词作做比较,引出了“别恨多”,将感情数量化

(2)而后两句,诗人用“最恨”两个字将感情程度化,从那么多的“别恨”中选择了七月八日这一天,他认为这一天最恨。

您看,从诗人的构思来看,他并不是非写“洗车雨”不可,而是要找到一个能让牛郎和织女不得不分开的理由。

只要找到了这个理由,那么这首诗的感情脉络就非常顺畅,诗人的观点就能够很好表达出来。

当然,不可否认,古代诗人的用词和用典很讲究,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我认为,我们更要学习如何构思,如何谋篇布局,只有先打好了思路的框架,语言的装饰才能锦上添花。

您认为呢?

欢迎留言哦。


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