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曌和武则天关系(武周女皇-武曌)(1)

武曌和武则天关系(武周女皇-武曌)(2)

武则天,自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北徐村)人,为南周(亦称武周)开国皇帝,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以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西汉王朝的吕雉皇后并称‘吕武’。

唐高祖武德七年(甲申,624年),武氏出生利州(今四川广元),一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荆州都督武士彟的次女,其母杨氏出身隋王朝皇室,其父遂宁公杨达是隋朝观德王杨雄之弟。武则天有异母兄长武元庆、武元爽;另有同母姐妹二人(韩国夫人武顺,史书称其为姐,然而《武顺墓志》则称之为妹;另一位是郭夫人)。早年,其父武士彟从事木材买卖,家境殷实。隋炀帝杨广大业末年,李渊于河东时,曾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结识。后来,李渊于太原起兵反隋,武家亦曾资助钱粮衣物。唐王朝建立之后,武士彟以‘元从功臣’的身份,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为‘应国公’。因而,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武士彠的官阶爵位,应属于新升的高级士族,所以武则天已不是出自庶族地主官僚家庭,而是出自由庶族地主官僚上升的士族官僚家庭。

唐太宗贞观九年(乙未,635年),武士彠卒。武氏时年12岁,其堂兄武惟良、武怀运、异母兄武元爽等落井下石,对其母杨氏失礼。于是,武则天随母从荆州搬回长安居住。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丁酉,637年)十一月,唐太宗李世民至东都洛阳宫中,听说14岁的武氏容貌俊美,召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之‘武媚娘’。武氏入宫之时,向母亲杨氏告别,其母感伤而泣,武氏却道:“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哭哭啼啼,作此儿女之态?”入宫之后,史书对其这段宫中生活并没详细描述,仅见其在晚年时回忆自己为唐太宗李世民驯马一事。唐太宗有马名唤‘狮子骢’,肥壮任性,无人能够驯服,然武氏声称:“我能制服它,但需3样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先以铁鞭抽打,不服则以铁棍敲击其脑;如再不服,则以匕首割断其喉。”唐太宗听后,夸赞其有志气。但从武氏入宫12年,尚为才人,可知其并不得唐太宗宠爱,所以地位始终没有提升。倒是在唐太宗病疾期间,与皇太子李治建立感情。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己酉,649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武媚依例与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一同,进入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

唐高宗永徽元年(庚戌,650年)五月,唐高宗李治为祭奠父亲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与武氏相遇,互诉离别之情。时值,无子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于是主动提出,迎接武氏回宫,以其打击受宠的萧淑妃。

唐高宗永徽二年(辛亥,651年)五月,已怀有身孕的武氏再度入宫,不久产下一子李弘,萧淑妃于是失宠。

唐高宗永徽三年(壬子,652年)五月,29岁的武氏封为二品昭仪,深得圣宠。王皇后、萧淑妃常常与之争宠,三人互相谗毁。然而,唐高宗不信皇后、淑妃之语,独信武昭仪所言。

唐高宗永徽五年(甲寅,654年),据《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武昭仪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公主满月之际,王皇后亲自前来看望,然其离开之后,武昭仪竟将公主掐死,重新盖好被子。等至唐高宗来到,武昭仪引他去看女儿,不料女儿已亡,故意惊问左右,侍从皆称:“皇后刚刚来过。”唐高宗勃然大怒:“皇后杀我女儿!”武昭仪更是在旁哭泣,数说皇后罪过。就这样,王皇后无法自明,唐高宗遂有‘废王立武’的打算。时值,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唐高宗李治受其限制。

同年十二月,武昭仪又产一子,取名李贤。

唐高宗永徽六年(乙卯,655年)六月,武昭仪诬王皇后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厌胜,敕禁皇后之母不得入宫。

同年七月,唐高宗欲特置宸妃,以武昭仪为之,大臣以无此先例,劝谏止之。时值,中书舍人李义府首先支持‘废王立武’,得到唐高宗和武昭仪的重赏。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等见机行事,转而支持武昭仪,以致唐高宗再次萌生废立之意。

九月,唐高宗再召长孙无忌、李世勣、于志宁、禇遂良进入内殿,又提及废立皇后之事。时值,李世勣称疾不入,禇遂良叩头流血劝谏,并且乞放归田里。唐高宗亦大怒,命令左右引出。不料,帘后偷听的武昭仪大声道:“何不扑杀此獠!”长孙无忌劝止:“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然贬禇遂良为潭州都督,于志宁不敢言语。当月,唐高宗又问李世勣的意见,圆滑的李世勣回答:“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一语点醒梦中人,遂令礼部尚书许敬宗在朝宣称:“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且天子欲立后,何豫请人事而妄生异议!”

十月十三日,唐高宗李治下诏:以阴谋下毒罪名,将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囚于别院,其父母兄弟削爵免官,流放岭南。七日后,唐高宗再次下诏,册封武昭仪为皇后。

十一月,临轩命司空李世勣赍玺绶册皇后武氏,百官朝贺皇后于肃义门。

这一年,武皇后杖斩废后、萧氏,改王氏姓为蟒氏、萧氏为枭氏。萧氏临死咒骂:“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由是宫中不畜猫。然而,武皇后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之状,遂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而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唐高宗显庆元年(丙辰,656年)正月,册立武皇后所生的代王李弘为皇太子。

同年五月,武皇后再产一子,取名李显。

唐高宗显庆二年(丁巳,657年)七月,褚遂良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

同年十一月,禇遂良卒于任上。

唐高宗显庆四年(己未,659年)四月,武皇后与唐高宗李治达成共识,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削职免官,贬出京师,于是实现君主集权。

同年十月,皇太子李弘加元服,大赦天下。

唐高宗显庆五年(庚申,660年)十月,唐高宗李治风疾发作,头晕目眩,遂以武皇后处理朝政之事。

唐高宗龙朔元年(辛酉,661年)正月,武皇后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指演滑稽戏的艺人),唐高宗采纳其议。

同年四月,唐高宗李治欲亲征高句丽,武皇后以及群臣劝谏,方才作罢。此后几年,因为武皇后涉政过多,唐高宗对其产生看法。

唐高宗麟德元年(甲子,664年)十月,西台侍郎上官仪请求废后,唐高宗亦以为然,命其起草废后诏书。左右侍从奔走密告,武皇后当即赶至唐高宗面前自诉,唐高宗担心皇后怨怒,推卸责任:“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同年十二月,即诬上官仪谋反,杀之。自此,唐高宗李治临朝视事,武皇后垂帘于后,中外称之‘二圣’。

唐高宗麟德二年(乙丑,665年),由于国力昌盛,武皇后上表提议封禅泰山。

同年十月,唐高宗李治率领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皇后则率内外命妇,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往泰山封禅。

唐高宗乾封元年(丙寅,666年)正月,祭祀昊天上帝于泰山南。当月,登泰山,封玉牒,册藏玉匮。封禅之时,本应先由皇帝初献,公卿亚献。然而武皇后认为,封禅为祭地之仪,应由太后配享,方能彰显后土之德,要求自己充当亚献,唐高宗从之。

唐高宗咸享元年(庚午,670年)九月,武皇后之母鲁国忠烈夫人杨氏薨,敕文武九品以上及外命妇,皆前往宅第吊哭。

同年闰九月,武皇后以关中久旱,请求避位,唐高宗不允,且追赠皇后之父司徒周忠孝公武士彟为太尉、太原王,夫人为王妃。

武曌和武则天关系(武周女皇-武曌)(3)

唐高宗咸亨三年(壬申,672年)四月,武皇后以两万贯脂粉钱,命人根据自己形象,于洛阳龙门石窟雕刻卢舍那大佛。此工程历时三年九个月完成。

唐高宗上元元年(甲戌,674年)八月,唐高宗李治称‘天皇’,武皇后称‘天后’,以避先帝、先后之称。

同年十二月,武皇后上表建言十二事,悉数采纳,下诏颁布施行。

唐高宗上元二年(乙亥,675年)三月,唐高宗李治所患风眩症加重,遂与大臣商议,以武皇后摄知国政,中书侍郎郝处俊劝谏,方才暂时停议。武皇后得知,召集大批文人学士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朝臣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同年四月,皇太子李弘薨于合璧宫,谥曰‘孝敬皇帝’,入葬恭陵。时人皆以为武皇后鸩之。

六月,册立武皇后所生的次子李贤为皇太子,大赦天下。

七月,武皇后恶慈州刺史杞王李上金,有司奏劾其罪,李上金坐罪解官,安置澶州。

唐高宗仪凤元年(丙子,676年)十月,武皇后因郇王李素节为萧淑妃所生,警敏好学,十分恶之,将其自岐州刺史左迁申州刺史。

唐高宗永隆元年年(庚辰,680年)八月,皇太子李贤因闻宫中窃议,以为自己是母后之姐韩国夫人所生,内心十分疑惧。时值,明崇俨以厌胜之术深得皇后信任,常常密称‘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李显)貌类太宗’等类之语,皇后遂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正范》、《孝子传》,以赐太子,又数次作书诮让之,以致太子愈不自安。寻明崇俨卒,皇后疑为太子所为,于是以谋逆之罪废太子为庶人,流放巴州,改立武皇后所生的第3子英王李显为太子。

唐高宗开耀元年(辛巳,681年)二月,武皇后表请赦免杞王李上金、鄱阳王李素节之罪,遂以上李上金为沔州刺史、李素节为岳州刺史。

同年七月,武皇后将太平公主下嫁薛绍为妻,薛绍之兄以公主宠盛,深以为忧,以问族祖户部郎中薛克构,得到回答:“帝甥尚主,国家故事,苟以恭慎行之,亦何伤!然而谚语有曰‘娶妇得公主,无事取官府。’不得不为之惧也。”

唐高宗永淳二年(癸未,683年)十一月,唐高宗李治病情危急,命太子李显代理国政,宰相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辅助。

同年十二月,唐太宗李治崩于贞观殿,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皇后)决定。4日之后,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尊母后武氏为皇太后。

唐中宗嗣圣元年(甲申,684年)二月,唐中宗李显欲任韦皇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力谏,李显生气道:”朕即使把天下都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还在乎一个侍中?”武太后以此为由,废唐中宗李显为庐陵王,迁于房州,转立自己所生的第4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称制,自专朝政。

同年九月,武太后改元‘光宅’,并改东都为‘神都’,令旗帜皆从金色,官服颜色、职省名称一并改易,赐宫城名为‘太初宫’。当月,徐敬业等以扶持庐陵王李显为号,于扬州举兵反叛,十余日聚合10万部众。武则天以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30万,前往征讨。

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自杀。

唐睿宗垂拱二年(丙戌,686年)正月,武太后下诏还政唐睿宗李旦。然而,李旦深知其母并非诚心,奉表固让,武太后仍旧临朝称制。

同年三月,太后诏令制造铜匦4个(铜制小箱子),置于洛阳宫城前,分为延恩(献赋颂、谋求仕途者投之)、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伸冤(有冤抑者投之)、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随时接纳臣下表疏。此举广开言路,对稳定时政起到重大作用,同时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者,国家供给驿站、车马、饮食,即便农夫樵人,太后皆会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破格升官,所告并非事实亦不问罪。期间,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大批酷吏,掌管制狱,如被告者一旦投入此狱,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随着告密之风日益兴长,酷吏严刑拷打致死之人日渐增多,朝廷内外形成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以致大臣每次上朝之前,皆与家人诀别,惶惶不可终日。

这一年,武太后下诏杀南安王李颖等宗室12人,鞭杀已故太子李贤的两个儿子,唐朝宗室几乎杀戮殆尽,其中幼弱幸存之人,亦被流放岭南。

唐睿宗垂拱四年(戊子,688年)八月,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举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二者相互呼应。武太后分遣丘神勣、魏崇裕往讨,李冲起兵7日败死。

同年九月,李贞亦兵败,自杀而亡。

十二月,武太后命僧冯怀义于洛阳建造的明堂落成,号曰‘万象神宫’,放任百姓入内参观;又命冯怀义铸大像,大像小指可容纳数十人,于明堂北起五层高的天堂,收纳大像;建宫花费达到以万亿计,朝廷财政为之枯竭。时值,太后之侄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声称于洛水发现。太后大喜,命其石曰‘宝图’,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武曌和武则天关系(武周女皇-武曌)(4)

南周女皇天授元年(庚寅,690年)二月,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自是贡士殿试由此始。

同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900余人至神都上表,请太后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太后不准。于是,百官、宗戚、四夷首领、沙门、道士及远近百姓六万余人上表请愿,唐睿宗李旦亦自请赐姓武氏。群臣再次奏称‘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太后方准所请。当月初九,武太后亲临则天门,大赦天下,改唐为周,史称‘南周’,并于当年改元‘天授’,上尊号‘圣神皇帝’,以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又于神都立武氏7庙。

南周女皇天授二年(辛卯,691年)正月,武则天始受尊号于万象神宫,旗帜尚赤。时值,有人告发酷吏文昌右丞相周兴谋反,武则天命另一酷吏御史中丞来俊臣鞫之。来俊臣与周兴共食,因谓:“囚多不招认,当用何法。”周兴说:“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置四围烧之,令囚人其中,何事不承。”来俊臣乃索大瓮烧炭如所教,道:“有诏推兄,请兄入此瓮。”周兴恐惧,于是伏罪,流放岭南。

同年四月,出现日食。

七月,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声称武则天为弥勒佛化身下凡,应为天下主人。武则天遂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收藏《大云经》,且使僧人讲解,再将佛教地位提高于道教之上。当月,徙关内户数十万,以实洛阳。

这一年,武则天杀游击将军索元礼,以收人心;再杀尚衣奉御刘行感、右金吾大将军丘神勣、纳言史务滋、玉钤卫大将军张虔勗、歧州刺史云弘嗣、地官尚书格辅元、文昌右相岑长倩、司礼卿欧阳通、鸾台侍郎乐思晦、右卫将军李安静。

武曌和武则天关系(武周女皇-武曌)(5)

南周女皇长寿元年(壬辰,692年)正月,御史中丞魏元忠患疾,其属监察御史郭霸尝其粪,高兴道:“公粪甘则可忧,令苦,无伤也。”魏元忠恶之,遇人则告。当月,左台中丞来俊臣诬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以及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谋反,下狱。侍御史侯思止鞫之,备极苦刑。狄仁杰裂布书冤状置棉被之中,其子告变,武则天召见,7人得以幸免,惟乃悉贬远荒。时值,崔宣礼之甥殿中侍御史崔献可上奏:“陛下不杀崔宣礼,臣请死于阶前。”以头触地,血流如注,以示不私其亲,武则天不许。

同年二月,吐蕃党项部落万余归附武周,武则天将其分置10州。

五月,禁天下屠杀以及捕鱼虾。江淮旱饥,民不得采鱼虾,饿死者甚众。右拾遗张德生男3日,私杀羊会同僚,实阙杜肃上表告之。次日,武则天朝堂之上对张德说:“闻卿生男,甚喜。”张德拜谢,武则天遂问:“何从得肉?”张德叩头服罪。武则天道:“朕禁屠宰,吉凶不预。然卿自今召客,亦须择人。”遂出杜肃表文示之,杜肃大惭,举朝欲唾其面。时值,吐蕃酋长曷苏率部落请求归附,武则天遣卫将军张玄遇率精兵二万往迎。

六月,军至大渡水西,曷苏事泄,被国人所擒。恰逢羌族首领昝捶率8000余归附,张玄遇以其部落置莱川州而还。

九月,朝廷遣大将王孝杰与阿史那忠率军出征西北。

十月,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复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安西4镇,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在群臣一致反对之下,武则天毅然对安西四镇增兵3万。这一措施使安西四镇从此安定,直至唐玄宗时再无反复。

十一月,武则天于万象神宫亲自主持祭典,以魏王武承嗣为亚献,梁王武三思为终献。武则天自制宫廷乐舞《神宫大乐》,选用舞者900人。

这一年,武则天习猫,使与鹦鹉共处,并且出示百官,传观未遍,猫饥,搏鹦鹉食之,武则天甚惭。

武曌和武则天关系(武周女皇-武曌)(6)

南周女皇长寿二年(癸巳,693年)正月,武则天听信谗言,杀皇嗣李旦之妃刘氏、德妃窦氏,降封皇嗣李旦之子、皇孙李成器、恒王李成义等为郡王;又杀冬官尚书苏士,就连皇嗣李旦亦几次遭到诬陷,险些受祸。

同年二月,有告岭南流人谋反,武则天遣司刑评事万国俊前往查探。成国俊至文州,悉召流人,命俱自杀,流人哭号不服,万国俊驱之水曲,尽数斩之,一朝死300人,诈为反状奏报,武则天大喜。万国俊还,声称诸道流人定会怨望谋反,宜尽早诛之,武则天乃遣六道使,或杀700人,或杀500人,其远年杂犯流人,亦与之俱死。

同年五月,棣州河溢,冲毁两千余家。

九月,出现日食。时值,魏王武承嗣等5000余人表请加尊号‘金轮圣神皇帝’。当月,武则天御万象神宫,受尊号,赦天下,制作金轮、白象等‘七宝’,又为曾祖父、祖父、父亲加谥。

南周女皇长寿三年(甲午,694年)正月,武则天遣右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击破叛乱的室韦。

同年二月,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孛攵论赞刃、突厥可汗俀子等于冷泉、大岭,各3万余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薛延陀泥熟俟斤等万余人。当月,东突厥默啜可汗攻灵州(今宁夏灵武),遣白马寺主冯怀义为代北道行军大总管击之,军未发而突厥退。

五月,魏王武承嗣等26000余人上尊号曰‘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八月,梁王武三思率‘四夷酋长’请以铜铁铸天枢,立于端门外,歌颂武则天功德。各国君臣聚钱百万亿,买尽天下铜铁。

九月,出现日食。时值,酷吏右台中丞来俊臣坐赃,贬为同州(今陕西大荔)参军;酷吏游击将军王弘义因罪流放琼州(今海南安定),诈称奉诏召还;行至汉北,侍御史胡元礼杖杀之。

南周女皇证圣元年(乙未,695年)正月初一,武则天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当月十六日夜,武则天的面首冯怀义因为失宠,密烧天堂,延及明堂;至清晨,二堂俱毁,武则天使建昌王武攸宁率壮士扑杀之,送尸白马寺,焚之以造塔。下诏重建明堂、天堂,原址改作‘佛光寺’。

同年二月,出现日食。

三月,天枢建成,高105尺,直径12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长170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柱身碑刻文武百官以及万国元首名字,武则天亲题:‘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寓意武周为天下中心枢纽,统领万国。

九月,武则天合祭天地于南郊,加号‘天册金轮大圣皇帝’,大赦天下。

十月,东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请降,武则天大喜,册授左卫大将军、归国公。

十二月,武则天从神都出发,登嵩山,封神岳,大赦天下,并于次年改元‘万岁登封’。

武曌和武则天关系(武周女皇-武曌)(7)

南周女皇万岁通天元年(丙申,696年)三月,重建明堂落成,高294尺,方300尺,规模率小于旧,号曰‘通天宫’,又于当年改元‘万岁通天’。

同年五月,营州都督赵文翙刚愎,契丹部落饥顿,不加赈恤的同时,又视其酋长如奴仆。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遂叛,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攻陷营州(今辽宁朝阳),杀死赵文翙,进围檀州(今北京密云)。武则天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节、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仕节等28将击之。

八月,曹仁节等误中契丹伏兵,全军覆没。

九月,武则天再以同州刺史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以讨契丹,还是大败而归。

十月,李尽忠卒,孙万荣代领其众,继称可汗,攻陷(河北)冀州,屠杀官民数千,河北震动。

南周女皇神功元年(丁酉,697年)正月,尚乘奉御张易之年少丰姿,且善音律,太平公主荐之入侍禁中,武则天爱幸之,张易之又引其弟张昌宗俱入宫帏,权倾朝野。

当月,箕州(今山西左权)刺史刘思礼谋反,合宫(洛阳)县尉来俊臣告变,武则天使河内王武懿宗鞫之。武懿宗令刘思礼广引朝士,许免其死。于是,引凤阁侍郎李元素等凡36家,皆海内名士,酷刑楚毒,铸成其狱,悉屠灭全族,仍斩刘思礼。擢来俊臣为司仆少卿,诬司刑府史樊惎谋反,斩之。樊惎之子讼冤朝堂,自剖其腹,秋官侍郎刘璿见之,窃叹而泣,来俊臣诬其私党叛逆,应当绞刑,武则天命流放瀼州(今广西上思);来俊臣又欲罗告武氏诸王、太平公主,诬陷李旦、李显与南北衙共同谋反,准备一网打尽。武氏诸王、太平公主皆惧,共揭其罪,下狱处以极刑。来俊臣凶狡贪暴,杀人不可胜计,赃贿如山,冤魂塞路。武则天亦知天下愤怨,下令历数其罪,籍没其家。

同年三月,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将兵17万,与孙万荣战于东硖石谷,唐军大败,王孝杰卒。

四月,铸九鼎成,从玄武门曳入宫城,令宰相、诸王率南北衙宿卫兵10余万,连同宫中仪卫大牛、白象共同拖曳,武则天又作《曳鼎歌》,以令相互唱和,最终将九州鼎依照各自方位列于明堂廷内。当月,以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将兵击契丹。

五月,再以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咤忠义为前军总管,将兵20万,讨伐孙万荣等部。

六月,武懿宗军至赵州(今河北赵县),见敌强盛,退据相州。于是,契丹进屠赵州。时值,东突厥默啜可汗袭契丹,奚部落又叛,契丹大溃,孙万荣为其下所杀。武懿宗安抚河北,民有为契丹胁掠而返者,皆生剖其腹。

七月,昆明内附,设置窦州。

南周圣历元年(戊戌,698年)二月,武承嗣、武三思谋求为太子,几次使人对武则天说:“自古天子没有以异姓为继承人的。”武则天犹豫未决,宰相狄仁杰提醒:“姑侄之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陛下立儿子,那么千秋万岁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立侄子,从未听说侄子当天子,将姑姑供奉于太庙。”武则天顿悟,再无立侄为太子之意。

同年三月,武则天将儿子李显秘密接回洛阳。

九月,控鹤监内供奉吉顼、张易之、张昌宗,皆曾请求武则天立李显为储君,皇嗣李旦亦请求逊位,武则天复立李显为皇太子。

当月,东突厥默啜可汗陷静难军(今河北赤城),攻妫州(今河北怀来)、檀州(今北京密云),尽杀所俘赵州(今河北赵县)、(河北)定州男女万余,兵分五道撤退,所过杀掠,死亡不可胜记。

十二月,武则天生重眉,成八字,百官皆贺。

南周女皇圣历二年(己亥,699年)二月,76岁的武则天因为年岁日高,虑及死后诸武灭绝,遂命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定王武攸暨等,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于史馆。

同年九月,河溢,冲毁济源百姓庐舍千余家。

南周女皇久视元年(庚子,700年)四月,武则天幸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许之。然而,狄仕杰跪于马前劝止,武则天从之,且道:“以成吾直臣之气。”

同年五月,出现日食。时值,武则天使洪州僧胡超合长生药,3年而成,所费巨万,服之疾患小有起色,于是大赦天下,改元久视,去‘天册金轮大圣之号’。

六月,改控鹤为奉宸府,以张易之为奉宸令。

闰七月,吐蕃寇凉州(今甘肃武威),围昌松(今甘肃古浪),陇右诸军大使唐休暻迎战于洪源谷(今甘肃永登西北),吐蕃败走。

十月,嗣复以正月为十一月,一月为正月,大赦天下。

十二月,突厥掠陇右诸监马万余匹而去。

南周女皇长安元年(辛丑,701年)正月,以成州言佛迹见,改元‘大足’。

同年九月,奉宸令张易之专权,出入宫帏不禁,武则天的孙子邵王李重润与妹永泰郡主、郡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张易之诉于武则天,悉令自杀。

十月,武则天入西关,至京师,大赦天下,改元‘长安’。

十一月,改含元宫为大明宫。

南周女皇长安二年(壬寅,702年)正月,初设武举。

同年七月,突厥寇代州。

九月,出现日食。时值,突厥寇忻州。

十月,吐蕃赞普将万余人寇茂州,都督陈大慈与之4战,皆破之,斩首千余级。

十一月,监察御史魏靖上疏:“陛下既知来俊臣之奸,处以极法,乞详覆其等所推大狱,伸其枉滥。”武则天乃命监察御史苏颋按覆来俊臣等旧狱,由是雪免者甚众。

十二月,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

南周女皇长安三年(癸卯,703年)三月,出现日食。

同年四月,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2000两以求婚。

闰四月,改文昌台为中台。

六月,突厥默啜遣其臣莫贺干来,请以女妻皇太子之子。当月,宁州发生大水,溺杀两千余人。

九月,再次出现日食。

司仆卿张昌宗诬左台大夫魏元忠谋反,密引凤阁舍人张说于武则天面前证之。张说既至,证其无有,武则天怒,贬魏元忠为高要(今广东肇庆)县尉,流放张说岭南。

南周女皇长安四年(甲辰,704年)正月,毁三阳宫,以其材作兴泰宫于万安山。二宫皆武三思建议为之,功费甚广,百姓苦之。

南周女皇神龙元年(乙巳,705年)正月,武则天卧疾,居迎仙宫长生殿,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左右。同平章事张柬之、崔玄暐、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中台右丞敬晖,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二张谋反,发动政变,率领禁军500余人,冲入宫城,杀二张于廊下,进入长生殿,迫其退位。于是,武则天禅位太子李显,徙居上阳宫。自此,立国16年的南周灭亡。李显复位,率百官至观风殿向武则天询问起居,此后每10日一往,上其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二月,唐朝复辟,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复称神都为东都。史书记载,晚年时的武则天‘善自粉饰,虽有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然而退位迁入上阳宫之后,不再梳妆打扮,面容憔悴。一次,唐中宗李显入见,为此大惊,武则天哭道:“我从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然是要将天下托付于你,而5贼(参与神龙政变的五王)贪求事功,把我惊动到这里。”李显听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谢死罪。

十一月二十六日,享年82岁的武则天于上阳宫仙居殿驾崩,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且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3人亲属。

唐中宗神龙二年(丙午,706年)五月,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虽然唐室依其遗诏谥号,后仍有数次修改:唐少帝唐隆元年(庚戌,710年),改为‘天后’;当年,其子李旦复位为唐睿宗,改为‘大圣天后’;唐睿宗延和元年(壬子,712年),改为‘天后圣帝’,不久又改‘圣后’;唐玄宗开元四年(丙辰,716年),改为‘则天皇后’;唐玄宗天宝八载(己丑,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