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诺贝尔颁奖季又来了!
而新冠病毒大流行改变了百年诺奖的打开方式,不得不取消颁奖晚宴,全程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颁奖。
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以来至今,已经产生了216位物理学奖、186位化学奖、222位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居里夫人是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科学领域获得诺奖的科学家。因此,总计有623位顶尖科学家拿到了这一象征人类最高科学荣誉的奖章。
今年10月5日开始到现在,随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奖、化学奖等自然科学奖项得主的相继宣布,都有哪些研究发现将改变世界?还是……它们早已对我们的生活下手了?快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01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就在刚刚,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正式揭晓,埃马纽埃尔·夏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A. Doudna)两位女科学家因对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的贡献,摘得今年的奖项。
基因编辑是一种永久改变DNA的方法,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基因疾病。它还可以广泛用于其他用途——从攻击蚊子身上的疟疾到培育更耐寒的作物。
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这一短语的首字母缩写,是基因组DNA上的一段特殊序列,源于细菌及古细菌中一种获得性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出入侵细菌的病毒,并通过一种特殊的酶破坏入侵的病毒。
因为简单、廉价和高效,CRISPR已经成为全球最为流行的基因编辑技术,被称为编辑基因的“魔剪”。科学家通过它可以高效、精确地改变、编辑或替换植物、动物甚至是人类身上的基因,经过改造的CRISPR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和生物医药领域。
人们第一次发现CRISPR序列是在1987年,由日本分子生物学家石野良纯在大肠杆菌中偶然发现。但是第一次证明CRISPR/Cas9可以进行基因编辑,是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杜德纳和瑞典于默奥微生物研究中心的法国微生物学家夏彭蒂耶2012年在《科学》杂志发表的第一篇研究论文,这是最早发表的把细菌天然免疫系统演变成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的工作。
作为基因技术中最锐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可以方便研究人员精确地改变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她们的研究为发现治疗当前不治之症的新方法铺平道路,从而使医学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02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由哈维·阿尔特(Harvey J. Alter)、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三人获奖
获奖理由:发现丙型肝炎病毒
说起丙肝病毒,大家表示似乎很少听说,而它的兄弟甲肝和乙肝倒是耳熟能详。那么发现它,有什么了不起?
其实,对于医学科研来说,有时候明明知道哪里不对劲,但是在找到确凿证据前,就是无法突破现有认知,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来。
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之旅就是如此。
在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之前,人们已经大致掌握了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及未来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途径,但是对于除了已知的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外,仍然有一部分血源性的肝炎无法解释其机制。
1974年,业内首先报告了一例输血后出现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随后,本次获奖的三位科学家之一,阿尔特教授证实:一些接受输血的人会患上不是由甲型或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这表明另一种感染源是罪魁祸首。
1989年,迈克尔·霍顿和他的同事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终于找到引起这种不明原因肝炎的罪魁祸首,也是一种病毒。霍顿还成功分析出病毒的基因序列,并将其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HCV)。
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是决定性的,可单是病毒就能导致肝炎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必须研究克隆的病毒是否能够复制并导致疾病。而赖斯的帮助最终证明:单是丙型肝炎病毒就可以导致不明原因的输血传播性肝炎病例。
事实上,丙型肝炎病毒异常“狡猾”,很大部分被感染者都不会有明显症状。但肝癌的发生跟病毒性肝炎关系密切。业内普遍认为肝癌的发生是呈一种连续性的病变的,一般会经历肝炎(各种类型)—肝硬化—肝癌这样的顺序。2017年世卫组织就把丙肝病毒列入了一类致癌物的清单中。
三名研究人员的发现同时也让直接作用于丙肝的抗病毒药物研发成为可能。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治愈这项疾病,已有数百万丙肝患者的生命得到挽救。
03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由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Ghez)摘得此项荣誉,罗杰·彭罗斯更是“独享”一半的奖金。他们的科研成果都与宇宙“最黑暗的秘密”——黑洞相关。
罗杰·彭罗斯发明了巧妙的数学方法,来探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他的研究揭示了广义相对论如何预测了黑洞的形成。这些时空和空间的怪物会捕获一切进入其中的东西:任何东西,甚至是光,都无法逃离黑洞。
莱因哈德·根泽尔和安德里亚·格兹则各自带领着一群天文学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研究银河系的中心区域。随着精确度的提高,他们成功绘制了离银河系中心最近的最亮恒星的轨道。两组研究人员都发现,有一种看不见但很重的物体,促使这些恒星在周围转圈。
这个看不见的物质大约有400万个太阳质量那么重,但体积却和整个太阳系差不多。是什么使得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恒星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旋转呢?根据当前的引力理论,可能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超大质量黑洞。
又是天体物理!
细心的你或许发现,从 2015-201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领域依次是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原子分子及光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从规律来看,大多数人认为今年奖项“又双”颁给天体物理学,似乎有些意外。
“黑洞的形成与宇宙结构形成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天体物理学家所做的努力,是为全人类揭示宇宙的奥秘,最终所要回答的便是困扰人类已久的终极问题:人类从何而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景益鹏曾对此解释道。
当我们谈论诺奖,还有哪些值得关注?
“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100多年前,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随后,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六个奖项,奖金则来自诺贝尔所成立基金的利息或投资收益。
202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奖金比2019年增加100万瑞典克朗,达到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760万元人民币)。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现在,在传统自然科学领域中有一个有趣的趋势: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越来越大。其中,年龄最大的获奖者是2019年化学奖得主之一——被誉为“锂电池之父”的美国科学家古迪纳夫,当时他已97岁。
科学家也许在年轻时就取得重大发现。但是在全球,成就突出的科学家已成千上万,且诺贝尔奖委员会对科学成果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可能要等很多年才有可能获奖。
那么,诺贝尔奖究竟和我们有多大关系呢?就以去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开创性发明了便携式锂电池”来说,这个发明让你此刻拿着的手机、家里的笔记本电脑、路上的电动汽车和一系列电子设备成为可能。
直接改变世界面貌的诺贝尔奖远不止这两项,它们看起来高深莫测,有的却早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回望百年诺奖,它详实记录了人类科学、文明、思想的发展足迹,而它多元化、合作化和学科交叉化趋势,也指向了人类未来前进的方向。
就让我们期待今年的诺贝尔奖还会带来哪些惊喜吧!(经济日报记者:郭静原)
来源:经济日报经点科学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