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多少明粉心中最好的朝代,无汉唐之和亲,无宋清之割地赔款,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荡气回肠, 谁人听了不赞上一句,骨气!

其实,从秦两汉到隋唐再到北宋最后元明清三朝,这几个大一统王朝在选择都城的时候,其实都有意无意地践行着天子守国门这一句话,只是这其中明朝最刚强,汉朝最勇猛,宋朝就太怂了点!

带你详细了解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天子守国门历代皆如此)(1)

秦皇

秦人在护送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有功,升格为诸侯国,公元前677年秦迁都城至雍城,成为中原地区抵御西戎的最前线。此后雍城作为秦国都城长达294年,先后历经19位君主,在这里秦国虽然直面西戎的威胁,却也练就了一支百折不挠的强军,峥嵘岁月铸就了老秦人坚毅的品质,成为日后大秦帝国全面崛起的根基。

公元前374年,秦献公迁都栎阳,秦国在此立都25年。在栎阳秦国直面强大的魏国,魏军兵锋所指,身在栎阳的老秦人便能感受到那刻骨的寒意。这不正是天子守国门嘛!

那么,可能有小伙伴们会问,为什么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又要迁都咸阳呢?是不是就是丢失了老秦人天子守国门的骨气了呢?其实不然,要明白一点的是,公元前350年正是秦孝公和商鞅发起第二次变法的时间点,迁都咸阳看似将国都向后方迁移,似乎有着向东方强国避让的嫌疑,却是充满智慧的一次抉择。一方面,开辟新战场,转移保守派的势力阵地,另一方面这样做充满着进二退一的东方智慧。所谓进二退一,从雍城迁都栎阳是为进二步,凶险至极,一旦稳定收益又极大,从栎阳迁都咸阳这是退一步,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以完完全全地将进二步所能带来的收益全部吃下,又能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带你详细了解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天子守国门历代皆如此)(2)

秦宫

另外一点,咸阳距离秦国边境其实并不远,面对这种局面,老秦人的选择是打出去,打出一个安全边际!与秦帝国同样选择的还有大汉帝国!

汉承秦制,汉朝承袭的不仅仅是秦国的制度,还有秦帝国的国都,汉朝在秦都咸阳的废墟上建立起一座恢宏的长安城,然而相比较于秦帝国的国都安全性,汉初的国都缺少一块重要屏障,即所谓的河南地。

带你详细了解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天子守国门历代皆如此)(3)

秦汉时期的河南地

秦末天下之际,匈奴夺回河南地,汉朝建立后,国内急需休养生息,并且实力上也不足以对抗匈奴,从其手中夺回河南地,因此河南地成为匈奴南侵的前沿阵地,汉初长安城的心头之患。河南地距离汉都长安城有多近呢?公元前166年冬,匈奴的老上单于挥兵十四万从河南地突入,直抵彭阳,匈奴先锋人马火焚汉朝回中宫,远哨铁骑逼近长安。

敌人一个突入,直接逼近汉帝国的国都附近,这样的形势难道不是天子守国门吗?那么,汉朝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文景时期受困于国力,主要是在防守,苟上一段时间,等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大增,那还等什么,反击反击!就一个字,打,往死里打!卫青率军长途奔袭一举拿下匈奴楼烦、白羊部等河南地的土地,霍去病封狼居胥,从此匈奴不敢南顾!

带你详细了解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天子守国门历代皆如此)(4)

反击匈奴

同样建都于长安的隋唐帝国,也面临着如秦汉帝国这般的问题,只是北方的敌人从匈奴换做了突厥,西边还多了吐蕃的威胁,唐太宗即位之初,突厥的颉利可汗直接带兵单刀直入,进逼长安,逼迫唐太宗签订城下之盟,由此可见唐朝初年首都距离边境有多近!当然唐朝初年还是挺勇猛的,苟上一阵直接开干,东突厥打到亡国!可惜的是,后代子孙实在没眼看,五次丢失国都,天子逃难!

长安与洛阳,千年帝都,数十个朝代在这两个城市建立,然而除了东汉外,建都洛阳的朝代很少有令人荡气回肠的时期,强汉盛唐的赞歌是对长安的肯定,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长安和洛阳这两座帝都如此大的差别呢?或许天子守国门这五个字便足以概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直面强敌的恐怖压力下,我们汉民族骨子里的坚韧品质将会爆发出令世人震惊的爆发力!

带你详细了解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天子守国门历代皆如此)(5)

帝王

天子守国门,这不是明朝的专利,而是秦汉隋唐等等诸多朝代加诸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基因,是中华文明代代传承的记忆。当然这里面也有比较怂的时期,尤其以南宋为最。东晋衣冠南渡,好歹还有几次北伐,南宋泥马渡江连金陵都不敢立足,非要向大后方的杭州逃难,甚至还要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北伐名将,后面几代皇帝的北伐也是虎头蛇尾,徒增笑料耳!

相比较于南宋的怂,明朝的刚就凸显出来了。其实明朝的天子守国门,不过是秦汉隋唐以来的传统罢了,只是这个夹在两个异族统治王朝中间唯一的汉家王朝与上一个汉家朝廷相比较而言,太过突出,差距太大,所以才能被后人一再的强调!

天子守国门,历代皆如此!这是藏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基因!只是明朝最刚,秦汉最猛,宋朝太怂!

带你详细了解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天子守国门历代皆如此)(6)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另一方面,天子守国门固然说起来令人荡气回肠,但其实也是那个时代最无奈的选择。通讯落后的时代,京师的最高领导层若是距离边疆过远,一方面异族入侵时无法及时反应,整合帝国的力量应对,以至于江山沦陷而京城不自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地方军队势力过于庞大,中央失去掌控力,进而引发叛乱,动摇江山。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做出最无奈的抉择,以全国之力供应首都,再以首都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援最危急的边疆,这是最无奈也是最省成本也最有效的方式。当然弊端也很明显,远离京师的核心腹地负担过重、京师防守拖垮帝国财政、京师守卫力量缺乏纵深容易被一锅端,如此等等。

两相其害取其轻,千万别小看我们的祖先,中国人的智慧是贯穿古今的,你想能到的古人也能想到,然而数千年来,历代王朝坚持如此,必然有着其难以舍弃的原因。

带你详细了解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天子守国门历代皆如此)(7)

君臣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文明冲突,是贯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主线。当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异取代东西矛盾成为主流时,游牧民族的力量核心也从西边的阴山河套一带转移到我国东北地区,而相应的中原王朝的首都中心也从关中平原的长安转移到燕山山脉的北京,这其中始终如一的是,天子守国门的坚守!

本文由青衫弹史(青衫弹史)原创,全文3600字,创作不易,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感谢您的阅读,未得允许,不得转载,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荣幸~

带你详细了解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天子守国门历代皆如此)(8)

点赞收藏、关注赞赏,鞠躬感谢!

本文图源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