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振林
棉花是怎么变成布的
前言:吃饭穿衣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谁都离不开。吃得粮食从哪儿来?这个问题可能大家都知道;而穿得衣裳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也许你会说:不就是纺线织布吗?是的,纺线织布历史悠久,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就灵寿县来说,早在抗战时期,抗日民主政府就立足本县优势,发动群众纺线织布,为部队做军被、军服、军鞋,积极为抗日做贡献。你能说说纺线织布(棉变布)的大致过程吗?
我是50后,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从小就看到过母亲和大娘、婶婶她们腰里围着一个大布兜,弯着腰摘棉花的情景;见过有的人戴着口罩在花坊里轧、弹棉花;看到过冬天的夜晚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纺线的情景;看到过母亲和大娘、婶婶她们浆线、拐线、经线、引线子的情景;看到过父亲、哥哥在地窨子里织布的情景。这一个个情景,都是“棉变布”过程中的一个个步骤。我只是一个个情景的见证者和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和践行者。所以,这些情景对我来说都是朦朦胧胧、想说又说不清楚。尽管手工纺线织布已成为历史,但我始终有个想法,搞清楚“棉变布”的大概过程。因为在我的眼里,这一个个情景都是勤劳和智慧,都是汗水和艰辛,每当想起它,我就想起了那一代人生活的不容易。它时刻提醒我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手工纺织已成为历史,定格在了那个年代。如今,就我县来说,调整产业结构,棉花几乎不种了,手工纺线织布的不见了,在乡村再也听不到吱吱呀呀的纺线声和咣当咣当的织布声了。纺车、织布机等纺织工具成了文物,进了博物馆。现在,人们不再做衣服穿了,都是直接买现成的。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自在,越来越幸福。但是,我们在懂得感恩的同时,不应忘记历史,不应忘记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应当学习当年那一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们不怕艰难困苦、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创业精神;学习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创造、向往美好的乐观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争做新时代新人。
以下是“棉变布”的主要过程。
2021.11.9.
摘棉花:把采摘的棉花(也称籽棉)晾晒干,去除杂质。
轧棉花:通过轧棉花机将晾晒好的棉花去除棉籽,使籽棉变成了皮棉。
弹棉花:将去除棉籽的皮棉,通过弹棉花机是其变得更加松软。
搓棉花捻子:俗称搓聚卷,就是用高粱杆把弹好的棉花搓成条状,形成棉花捻子,准备纺线用。
纺线:用纺车把棉花捻子拉成线,缠绕在锭子上,成为线穗。
拐线:拐线也叫框线,就是把线穗上的棉线,经过纺车缠绕在框上,成为一绺一绺(liu)的线圈。
浆线:浆线的目的是提高棉线的韧性和强力,增强棉线的硬度和耐磨性。做法:用米汤煮棉线,到一定程度后把棉线从锅中捞出套在“浆线好杆”上,把棉线上的汤水拧出,把棉线风干。
落线:又叫络线。浆线后用拐子(或络车)把浆线缠绕在转筒(又叫线筒、籰yue子)上,以备经布用。
经布:又叫经线子,把多个转筒依次排在地面上,再把每个转筒上的线穿过一个个铁环,然后把多个转筒的线头聚拢在一起,操作者来回走动,把聚拢的线头挂在木橛上,最后卷成线团,作经线。
引布:又叫引线子。经布结束后,把经线绕成的大线团放在一个拖把上,通过引布过程把大线团缠绕到织布机的枡(sheng)子上。
掏缯:又叫掏头、上缯。就是把织布机枡子上的经线头分离出来,依次穿过缯的间隙。缯的作用是便于穿纬线。
上杼:又叫穿机杼(zhu)。就是把穿过缯的经线头,用特制的工具一根一根从杼缝里穿过。杼的作用是把梭牵引的纬线推到织口,碰紧。
固定经线等:1.把穿过杼的经线头固定在织布机的外档上即可。2.再把缠有棉线的线穗(也叫空空)装在织布梭内,使梭在上下纬线之间横穿而过,就可以织布了。
附:几件纺线织布的工具
纺车
锭子、梭
转(线)筒,也叫籰子
织布机枡子
缯
织好的粗布
——————————————————
注:如果织彩色布,则把棉线染成所需颜色。
后记:把棉花织成布是一个繁杂的过程,据说需要七八十到工序,仅纺线、拐线、浆线、络线、绕线等也要折腾好多次。以前,棉花是怎么变成布的,我也说不清楚,现在,经过走访有关人员特别是请教青廉村的王女士(76岁,多年从事纺线织布工作),并零距离接触织布机等纺织工具,对纺线织布的过程捋出了头绪。
弄清“棉变布”的过程,不仅长了许多知识,而且受到了一次艰苦奋斗的教育,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