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上、县后陈氏

据清乾三十六年(1771年)县后社陈氏宗祠“崇本堂”的《嘉禾县后陈氏庙碑记》(以下简称碑记)载:“我县后始祖……公讳义,一名恕,太傅邕公次子夷锡公之后,由漳来同,徙入嘉禾,聚族坂上……”。

另据台湾宗亲提供的《五户族谱》所记:“我祖忠卒年九十有五,加赠鄂国公,子邕卒年九十有三,谥忠顺王,夷则与夷锡兄弟于建中二年辛西(781年)举家三百余口迁禾岛,时宫室未就,权居草舍,今人遂号曰,陈寮草舍是也,间有洗马坑,俗呼曰陈寮马坑,乃用钱壹佰万贯,闻官请产,披荆楱,共建地宅,立创庙宇,名曰觉圣院,时夷则居浦源,夷锡居坂上,薛令尹之家来同里闾乡人,故有南陈北薛之称……”但另据《同安文史资料·姓氏专辑》编者按……780年迁厦应是陈俦(陈夷则、陈俦父子之坟已在厦门发现)。以上意见,供参考。族谱中唐宋以前事多有疑问之处,这是各姓谱牒之通病。

厦门灌口陈氏来源(厦门五户陈氏)(1)

碑记现存立于县后社陈氏宗祠崇本堂内,高2.39米,宽1.18米,为厦门岛所少见高大的、年代较早的祖庙碑记,保护完好,历经240年,字迹乃较清晰。碑文中有记:“后人立庙,将我始祖祀在同邑主公堂之后,至明末生齿日繁,难于人人渡水祭献,因就近建庙,与县庙同日而并祀之。今祖庙之乡亦曰县后者,明厥自也。”始祖陈义后裔最迟于明末就从坂上分居县后,而后再分支围里、墩上和下忠,俗称“五户陈”。因此县后陈氏宗祠为“五户陈”的总祠。

厦门灌口陈氏来源(厦门五户陈氏)(2)

县后陈氏宗祠崇本堂占地面积805m㎡,建筑面积247m㎡,两落,有天井,燕尾三脊硬山顶,祠前有上下堤及戏台配套,单边护厝旷地,上下堤各有2副旧旗杆座,大门有石鼓一对。祖厅旧匾在解放后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被毁,没有仿制和恢复。祖龛装潢精致。大门花岗岩石柱镌刻楹联两副:崇祀一堂轻奂增光照祖德,本支百世箕裘克绍裕孙叠;崇德报九重胄桂芳流光禄今犹称宦裔,本支分五户嘉禾秀挺乡贤昔已树儒宗。均藏头“崇本”二字。祖厅内柱联两副:崇祠旧容换新貌四面增辉,本堂文武传世家千古流芳;德业並山河俎豆馨同四海,勋名昭日蒸尝瀹祀及千秋。

厦门灌口陈氏来源(厦门五户陈氏)(3)

解放后,崇本堂于土改时为乡留财产,1961年为县后大队部办公用,80年代初为大队合作医疗所所用。1986年由于年久失修,侨胞、台胞返乡扫墓、祭祖时多有意见。经海内外族亲提议,“五户”长辈协商成立第一庙宗亲理事会,决定重修崇本堂并组成第一届理事会。本地各姓氏的宗亲理事会理事长或会长都是一人,而“五户陈”因为是“五户”再增加尚忠社,就有六个自然村了,各社的理事长的“联席会”组成,“集体决策、集体领导”,共同协商,民主决策,和谐团结,合众人同心,从80年代中期至今30多年的期间内,理事会主持了三次宗祠的重修,做了大量的工作,从筹募资金至策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劳心劳力,历经数月“出头损甲”。1986年首次维修,1990年第二次重修,2017年第三次重修,每次竣工后举行重修开光庆典,隆重举行进祖仪式和联谊活动。

厦门灌口陈氏来源(厦门五户陈氏)(4)

2003年一2004年,塑造开基祖陈义金身并择吉日敬入龛位,举行隆重祭拜;清明节前,整修开基祖墓,绿化美化,树碑填土。2004年4月10日(议定每年举行)清明节扫墓祭祖,组织周边市县、岛内外的五户宗亲,台湾、金门宗亲1000多人,上百部车前往开基祖夷则墓,民族英雄陈化成墓,爱国侨领陈嘉庚墓进行谒拜扫墓仪式。2005年一2006年,因成功大道建设需要迁移“开基祖陈公墓”(迁至觉圣院后),2006年农历九月初一日,举行开基祖墓迁移竣工典安仪式。

围里陈氏

围里社位于厦门岛正北海边,偏于一隅,旧时交通比较困难,唯一条简易马路从县后西与坂上之间经过,往南与枋湖到钟宅的公路相交。围里地形较高,古时是伸入海中的一个小半岛,西侧埭辽湾,清末兴泉永道周凯体恤民情,筹款修建了护田石堤、土堤各一条,在埭辽古渡口处建有“双宫涵”,蓄水排洪发挥很大作用。此处遗址己被定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围里社陈姓聚居,是“五户陈”之一。公社化时有4个生产队,1978年末有136户,750人口。2014年人口1511人,陈姓人口约800人,约占53%。改革开放后,围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本来交通不便,现在交通发达,本来临海,现在海地被填,著名企业辰鸿科技在这里落地。

围里陈氏宗祠为一有门楼、天井、开嘴厅、燕尾翘脊硬山顶,屋顶无瓦筒复盖的闽南式建筑。占地面积330m㎡,建筑面积208㎡。大门楹联镌刻:颖传舜帝固始远,川启厦门围里兴。横披:陈氏小宗。祖厅内三副柱联:祖德流芳传后世,儿孙荣华读贤书;善积成新千载旺,继往开来万年昌;善德高风家声远,继承颖川世泽长。祖龛内奉祀开社始祖文凤陈公之神主。

厦门灌口陈氏来源(厦门五户陈氏)(5)

祖厅内有一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年)所立的《善继堂碑》,文中言及“吾乡自县后大宗分来有另建小宗”,“而斯庙落成后……乃在龛下上崇祀开社祖文凤为一世以示与大宗有别焉”。以及为募集修建资金发函海外各裔派,得南洋侨裔“以箕裘达举”。最后有禁约二条颇有意思:一是各裔派祖要入龛定银贰佰肆拾元,不得循情议减,但生员及科甲者免银,对读书人的尊重优惠;另一是若有污损弄脏祖祠违者罚演宫戏一台。

围里社自然条件差,水源缺乏,田地少,但海蠔多,劳作辛苦,历史上围里人都能吃苦耐劳,有豪侠之气。早年赴南洋谋生的不少,特别突出的族菲华侨陈迎来,在马尼拉华人区有以他命名的“陈迎来街”,1929年其“馨泉酒厂”是全菲最大酿酒厂,占全菲酒类产量70%,以“酒王”闻名于世。还有旅居马来亚的陈四美,经营轮船运输公司,现在在新加坡有条路就叫四美路,其在围里社的亲堂还保留有陈四美全家福大幅照片和当时公司的轮船的大幅照片。在国内,围里陈氏同样有不少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忠陈氏

下忠和尚忠最早是张姓聚居,因为地势高低分为上下两社,相距1.5公里左右,后来张姓迁往他处,陈姓入住。闽南话“上张,下张”,文字上后雅化为“尚忠、下忠”,但是发音还是与以前一样。下忠西接尚忠,南邻穆厝、西潘,东临钟宅湾。下忠陈姓和高姓较多,1978年末,54户272人,2014年278户785人,高姓由安溪大坪迁来,陈姓由本地坂上分衍,陈氏建有宗祠,名“崇德堂”。

厦门灌口陈氏来源(厦门五户陈氏)(6)

陈氏宗祠崇德堂始建年代不明,大约清末或民初,位于社内偏西,占地面积420m2,建筑面积210m2,座北朝南,一门楼一天井一开嘴厅,燕尾翘脊硬山顶,屋顶无瓦筒复盖,无戏台,无旗杆座,无上下堤,门楼前仅不足2米宽空地前围有女儿墙,内外装修简约一般,在禾山一带属较低的等级,如同山区小村落的祖厝。最近一次维修为1993年台湾宗亲捐款重修,距今已20多年,略显老旧。

宗祠大门对联:开漳圣祖人咸颂,万代千秋世泽绵。横披:仁孝宗风,上有陈氏宗祠四字。厅柱联:树木有根氏族有源,溯源务本本立道生。中堂祖龛联:崇祝源流为水长,德风宏范不遗忘。都达不到对联基本规范要求,而以此表达简单朴素的传统文化,不忘祖德,报本尊宗。祖龛内居中为“始祖讳糖圃陈公神位”。左右两边各有三四个祖宗牌位,无法看清,似为维修之前的原版旧神主牌,或有可能是其后裔精心保护保存下来的。

墩上陈氏

墩上社在厦门岛北部,是一伸入海里的小半岛,其西侧即是埭辽湾。墩上社是原县后大队7个自然村离海最近的,历史上海蠔是主要收入来源。

墩上社陈姓聚居,属“五户陈”之一。1978年末有90户,503人。2014年338户1093人,陈姓人口686人,还有其他姓林、刘、叶等。墩上社有社宫,却没有建陈姓宗祠。社宫名龙源宫,位于社南入村道路东侧,面积不大,但装饰精致,宫门前花岗岩六角形石柱两对镌刻楹联,其一:龙脉开三台三年展义宏王道,源头钟五户五里输诚戴圣功;其二:龙听讲经王法大,源适造道圣功宏。

从其对联可考证墩上属五户陈氏之一。墩上旧时也有不少村民下南洋谋生,许多闽南红砖古民居相当亮丽,有不少大户人家有蠔场,数量数万的蠔石,全社蠔石的总量仅次于钟宅,较其他社多得多,因而每年收入不菲。2007年湖里高新技术园区开始征用岭下、墩上两社,2013年大部分村民已迁入安置小区,并新建的一条新路已命名为墩岭路。

厦门灌口陈氏来源(厦门五户陈氏)(7)

觉性院后面的陈义墓

作者:林庆明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后台,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仅供参考、讨论、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