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和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在w区部分的镇领导看来,基层统计工作就是为上级统计部门提供数据的,就是为了完成上级统计部门布置的任务,对于自己镇经济发展关系不大,不如招商、经服中心等部门用处大。而从基层统计部门来说,由于基层统计部门收集到的数据比较有限,不能对本镇的基本经济情况形成全面系统连续的反馈,导致了基层统计部门,无论从人员的素质还是编制的数量,在政府机构内都是不高的。

乡镇对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基层工业统计存在问题的成因)(1)

W区各镇虽已建立统计站(科),有了稳定办公场所、经费预算、人员编制等硬件设施,但个别镇统计工作仍没有能够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虽然编制审批下来了,但是还是存在人岗分离的现象,对统计工作的重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真正的把统计工作放在应有的地位上。在基层,每个镇(开发区)统计站(科)负责工业统计的人员平均只有1-2名,这些基层工业统计人员一方面要完成自己镇上数百家工业企业的统计报表任务还要完成镇上的各种阶段性任务,而工作量的提升并没有换来基层政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乡镇对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基层工业统计存在问题的成因)(2)

工业企业方面,企业主或是企业管理人员出于市场经济的考虑,对于统计工作也不是特别重视,对于兼职统计人员在工资待遇或是职业发展上并无倾斜。很多企业的统计人员也反映企业自身对填报统计报表不是特别的重视,抱着应付的心态,有的企业主以及企业会计人员认为统计报表是为了应付上级统计部门的,是为政府做贡献而不是视为自己的义务在执行,企业管理人员也认为填报统计报表对于企业的经济运转用处不大,企业的日常生产以及日常的管理主要依赖于财务与会计工作,统计用处不大,有的甚至认为企业统计人员可有可无。

二、制定统计制度时未充分调研基层情况

因为工业统计制度是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的,是全国工业统计的统计要求,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为了符合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基本情况,统计制度必然是要一定程度上的面面俱到,但是恰恰是这么面面俱到,导致了统计制度不能与每个地方基层的实际情况很好的契合。而上级统计部门也允许基层统计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偏离统计制度的要求。基于新公共行政理论的分析,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既是相关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执行者,对基层实际情况不充分调研的话,出台的制度、政策必然是与基层的实际情况脱节的。

乡镇对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基层工业统计存在问题的成因)(3)

统计报表制度中的部分指标解释较为粗糙,也没有相关资料可供参考。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生产能力、产销存量这三张报表只有一个目录,很多产品的说明不够清晰,企业存在误读的可能。比如产品名称:摩托车,单位:辆,这类指标还是通俗易懂的,像产品名称低压开关板,单位:面板,这类的产品指标,到底家用的普通开关是否应该包括在内,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而到报表上报后,部分产品就出现了产量过大或者价格和全国平均差异极大的审核,正是因为全国各地对部分产品产量指标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三、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基层对“统计一套表”的设置权限较低

“统计一套表”的公式设立、上报时间截止、强制性查询等设置权限基本在省级统计部门或是地市级统计部门,基层统计部门对于一套表平台的设置权限较低,只有简单的汇总查询功能。工业统计报表的种类并没有因为“统计一套表”制度而减少,反而对不需要上报的报表也要求企业空表上报,众多报表中的指标频繁出现重复,此外,各类报表的格式相对复杂,指标含义的专业性强,调查范围的不完整等情况一直未得到改变。由于不同的人负责企业的销售、财务、库存、能源消耗和劳动工资,最终造成企业的数据不相匹配,给基层的统计人员带来了大量的核查任务。此外,企业的年报和月报数据在不同的项目中无法关联,是“企业一套表”设计中的缺陷,没有做到完善数据查询功能,给平时的及时审核查询的完成带来了难度,还必须由区、市进行一级查询后才能与企业沟通核实,为修改错误数据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基层对于上级统计部门不同报表的查询意见无法批量处理,往往相同的错误要重复说明多次,较低的设置权限给基层工业统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担,也导致了一套表平台中的部分重复查询增加工业企业统计人员的工作量,不利于“统计一套表”在工业企业的深入推广。

乡镇对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基层工业统计存在问题的成因)(4)

(二)缺乏科学系统的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

统计台账作为企业统计资料的一部分,连接着工业企业的原始数据资料和企业填报出的统计报表数据。而从W区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工业企业已经不采用手工登记统计台账的方法了,因为手工登记的统计台账工作量大还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对于企业提高统计水平帮助有限。有的工业企业统计人员考虑到大部分的统计指标都是可以直接从会计指标直接提取或是计算而来,很多工业企业会计因为自己是企业的兼职统计人员,索性就用企业的会计台账代替了企业的统计台账。如果有统计执法人员为了应付统计部门的,才会急急忙忙地补台账。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和统计部门执法检查时重台账,轻实地查看有关。虽然W区这几年来一直在工业企业中大力推广电子台账,但由于电子台账设计上的欠缺以及台账指标过于繁琐,在推行方面收到的效果甚微。科学系统的电子台账以及企业统计原始记录的缺位导致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人员在收集台账资料或是原始记录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导致过段时间以后再想查询指标错报或是漏报的原因还是无从下手,只能简单的以“以前填错了”这样的借口搪塞。虽然在每年的执法检查中,工业企业的电子台账、统计原始资料、相关的票据一直是执法检查工作中很重要和必然的一部分,但是部分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和统计人员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检查而检查,为了台账而做台账,没有长期坚持记录统计台账的习惯,存在侥幸心理,只要不被抽查到就万事大吉。

乡镇对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基层工业统计存在问题的成因)(5)

基于企业精细化管理相关理论的分析,如果电子台账无法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话,那么企业主以及企业统计人员在运用电子台账的过程中就会动力匮乏,现行推行的企业台账对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以及数据分析挖掘意义不大,大部分企业把应该填报报表前填报的台账变成了为应付检查而后补的事后台账,这一方面是有部分工业企业统计人员对于台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的统计台账设计得不尽合理。统计报表中的大部分指标来自于企业的会计指标,而根据财务制度的规定,企业都已经有了完整的会计台账,如果按照现行的统计台账继续推行的话,基本上也就是把企业的会计台账再重复一遍,对于工业企业的会计人员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对于企业的运营基本上也不会有很大的帮助,企业主以及企业的管理人员自然在推行工业企业统计台账方面动力不足。现行台账主要以纸质台账为主,虽然方便保存以及检查,但是在日常的运用当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电子化的台账更加有利于企业查找往期数据、汇总有关指标。目前看来,基层统计机构在检查工业企业台账资料时还只是单纯地强调台账本身,没有深入的去研究怎么样的统计台账才能更好的和企业的日常经营结合起来,怎样通过设计统计台账帮助企业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主动去运用台账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乡镇对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基层工业统计存在问题的成因)(6)

现行台账为了与“国家一套表”更好地对接,索性出来的台账和月报报表格式基本一样。试想,若是企业填台账的所用时间和填月度报表所用时间和指标基本一致,大部分企业统计人员则会直接选择填报月报报表,而台账则沦为检查的材料,工业企业电子台账指标对于企业的统计报表填报不能有所裨益,更谈不上有助于企业的日常运营了,这就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和统计人员做起台账来既没有兴趣也没有动力。

(三)担心数据“外泄”导致敏感指标瞒报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报表特别是财务报表中的很多统计指标都是来自于企业的会计报表,往往都是根据企业的会计报表来填报数据,这就出现了部分工业企业的负责人因为对联网直报及统计系统关于数据保密性的相关规定缺乏深入的了解,怕统计数据与税务部门上缴税费等挂钩或“外泄”,因此在实际填报过程中对于敏感数据例如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统计指标仍存在瞒报、漏报,致使一些敏感指标不能准确的统计出来。虽然从企业的占地规模、用电量、用人成本以及利润率能方面推算出来的企业产值、营业收入等指标均高于企业的统计报表数字,但因为是推算数据,企业不愿承认或是不愿填报真实数据,基层统计部门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抓手。

乡镇对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基层工业统计存在问题的成因)(7)

笔者在走访调研中以及日常的工作中经常会听到企业负责人或是统计人员的咨询,问填报的统计数字是要按照实际的情况填写还是和上报的税务数据保持一致。当被告知需按照实际情况填写时,企业负责人或统计人员又会生出是否会因为报表数据比上报税务的数据来得大而招来税务部门的稽查。这样以来,一些涉及企业切身利益的统计指标难以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情况统计清楚准确。

四、规模以下工业统计存在问题成因

(一)抽样调查方法限制了统计企业数量

现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抽样方法是:企业的总体中有企业名录的部分采用一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没有企业名录的企业总体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省级统计部门在抽取目录企业的时候一般将全部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按照工业总产值,或是主营业务收入先进行分层,再抽取样本。为了方便操作,在保证能够推断总体数据趋势的情况下,兼顾效率和代表性,一般将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分成6层左右。在每一层的企业中再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目录样本企业,将每层抽出来的目录企业数合在一起就是全部的目录企业了。而非目录企业以及工业个体户是统计抽中样本村内的全部工业企业和工业个体户。

乡镇对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基层工业统计存在问题的成因)(8)

根据以上抽样方法可看出,现在的规模以下工业目录企业和非目录企业都是以省为抽样单位的,这就导致了到基层统计机构的层面抽中的规模以下企业数量就比较少。从表3-1中可看出各镇抽中的目录企业数都在20以下,而各镇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数量在800-3300之间,由于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数据不直接反应乡镇工业总产值统计指标,对其本级数据影响不明显,因此造成乡镇一级对抽样工作不够重视,对上报数据的质量不怎么关注,从而影响全区抽样数据的整体质量。各镇抽中的目录及非目录企业数量较少,填报的报表数据对镇政府领导来说比较“鸡肋”,不足以准确反映全镇的工业企业波动情况,导致现在各镇领导基本以工业用电量或是税收收入这些侧面指标来推算全镇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

乡镇对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基层工业统计存在问题的成因)(9)

目前规模以下目录工业企业样本调查表分别于3、6、9月20日前上报,非目录企业核查表分别于2、5、8月20日前上报,这样将季度报表岔开到不同月份虽然减少了基层工业统计工作每月的工作量,但是也导致了基层推断每月工业情况的难度,在数据有效性上面难以满足区、镇领导的要求。W区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数据质量总体由区一级整体把握,而没有一套有效可行的多级数据质量控制方法,能把大部分差错在乡镇、村调查员一级得到纠正。而且W区基层上报的数据存在差错率高,随意性大,仅有县区一级的审核控制,只能做到修正大部分差错,对于某些隐蔽性较高的差错,则较难发现。因为很多错误在镇及村一级无法得到有效纠正,会导致企业的报表质量越来越差,往往每个季度的报表数据之间的衔接都会出现问题而企业不自知的情况。

乡镇对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基层工业统计存在问题的成因)(10)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普及,W区基本实现了网路化填报报表,通过在统计部门的服务器上填报报表,缩短了从企业端到统计部门的上报时间,但是因为各镇的抽样企业数较少,涉及的工业企业行业不全,在推算全镇甚至全区的数据时都比较困难,往往要等省一级统计部门返回相应的指标数据时才可以推算本地区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产值以及增速情况。这样一来,往往等基层推算出规模以下工业统计数据时已过了时效性,只能对之前预估数据进行参考调整,在时效性上的滞后,也打击了基层统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是统计数据的根本,现行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统计制度方面在保证时效性和真实性方面还是略有所欠缺,无法适应W区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硬件环境欠缺导致缺乏基础台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已经全面实行了“国家一套表”统计,企业的全部统计数据都在国家的服务器上,各级统计部门都可以按权限查看数据。而规模以下工业统计方面因为全国各地的情况各不相同,没有统计的联网直报系统,像W区这样的沿海发达地带,多年前已尝试联网直报,通过县级统计部门的网络服务器实现网上填报。但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还有一部分的小微企业因为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往往连会计都是兼职的,统计人员更是兼职的了。这部分工业企业的统计人员或是将纸质统计报表交给镇统计部门工作人员代为录入网上直报系统,或是通过个人电脑填报统计数据,这两种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统计报表的填报速度,出现错误提示时不能及时修改。笔者也经常碰到通过电话联系企业统计人员后承诺回家修改,但是回家后忘记修改的情况。

乡镇对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基层工业统计存在问题的成因)(11)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统计人员的要求也更高,统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统计基础知识,还要熟悉计算机软件操作、了解互联网技术,从事统计工作的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统计队伍建设的难度更大了。部分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统计人员年龄偏大,平时做做会计的工作可能还好,但是要将会计数据转换给统计数据并填报到网上直报系统则会出现很多困难。现在的这些规模以下企业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是年纪较大的会计负责提供相关统计数据,年纪较轻的年轻人帮忙将数据填至网上直报的系统中去。这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数据有问题进行查询时填报的年轻人业务不熟,无法及时修改错误,提供数据的老会计不知网上直报系统如何操作,光有正确数据而不能及时修改。

乡镇对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基层工业统计存在问题的成因)(12)

(三)管理疏漏导致报表质量不高

大多数抽样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不规范,往往统计人员身兼数职,人员变化波动大,对统计工作不熟悉,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对于必要的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只为应付检查才准备,业务素质较低,很难对企业的发展现状有一个真正的了解,只看财务数据,不看实际经营情况,往往采集到的样本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大多数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统计人员在岗工作都不会超过两年,有的甚至几个月,从近几年来W区举办的几个培训会议也反应出,前后几次参会人员变化十分明显,并且新接任的统计人员往往是临时变换,业务不熟悉,导致数据上报差错较多。

乡镇对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基层工业统计存在问题的成因)(13)

因为区、镇统计机构工作人员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催报以及审核工作上,对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统计还是处于应付层面,每季度只求能够完成报表任务,至于如何更好的完成本地区的规模以下统计工作则考虑的比较少。虽然每个镇都明确了一名规模以下工业统计人员,但是由于人员编制以及其他客观原因的限制,大部分都是兼职人员,另外,基层统计机构对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统计队伍建设缺少抓手,在对统计队伍的服务与管理上也出现了一些疏漏。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统计人员的频繁流动带来的另一个缺点就是,因为规模以下工业报表是季度报表,和每个企业的统计人员联系的间隔周期也就比较长,往往会出现,报表填报期块截止了,还联系不到企业的统计人员,而新的统计人员因为工作交接不清的缘故,也不知道还需上报统计报表这件事。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统计服务、管理方面的疏漏,对于像W区这样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来讲不利于规模以下工业经济数据的收集以及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