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露营热”带火户外电源消费,已有2万多家相关企业抢滩市场,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户外露营移动电源2度电?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户外露营移动电源2度电(带火户外电源消费)

户外露营移动电源2度电

原标题:“露营热”带火户外电源消费,已有2万多家相关企业抢滩市场

便携式储能势头强劲,风口产业需安全护航

阅读提示

作为今年夏天出游的热门选项之一,露营带火了上下游相关产品消费,户外电源销售和租赁火爆。专家认为,户外电源产品在不断精细化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技术突破。相比普通充电宝,户外电源危险性更大,消费者使用需要注意安全防护。

“虽然花费近3000元购买户外电源有些贵,但在野外有一个电源会更加安心。”最近,刚进行过两天一夜家庭露营的鲍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带了电热锅和热水壶,加上手机需要充电,他们在露营时携带了户外电源。

比传统燃油发电机更加环保轻便,比普通充电宝容量更大、覆盖场景更广的户外电源销售火爆。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618”促销活动期间,户外装备预售订单额同比增长71%。

户外电源缘何销量大涨?近年兴起的便携式储能产业如何实现长足发展?消费者又应如何安全地使用户外电源?对此,记者进行了探访。

新需求催生产业新风口

为了让露营活动更加丰富有趣,“95后”小静和朋友们准备了露营灯和蓝牙音响。“这些用品里很多都需要充电,我们去的露营地有充电桩,但为了方便,我们还是提前租赁了一台户外电源。”小静说,若想获得更舒适的露营体验,充足的户外电源不可或缺。

户外电源是便携式储能电源,内置锂离子电池,容量一般在100Wh~3000Wh,输出方式有交流、直流两类,交流输出一般用于家用电器,直流输出可为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充电,甚至可以用于汽车启动电瓶的充电。市面上所售产品除基础功能,还有快充、太阳能充电、照明等附加功能,供消费者按需选购。

记者日前在电商购物平台上看到,不同品牌旗舰店中户外电源产品月销量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其中,电池容量在500Wh~720Wh之间、价格在千元内的款式销量最高。由于单独购入一台的价格不低,户外电源的租赁火爆了起来。不少热门露营地和线上数码设备租赁平台都有相关服务,价格根据容量大小,每天租金在39元到159元不等。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便携式储能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1年)》显示,2016年,全球便携式储能产品出货量仅为5.2万台,到2021年达到了483.8万台,5年时间实现了超90倍的增长。预测到2026年,全球出货量将超3000万台,总金额将达882.3亿元。

长足发展需要技术突破

近年来,储能技术的发展成为产业火爆的前提条件,锂电池等基础元件材料成本下降,加上快充技术的发展,便携储能的盈利空间增大,户外电源作为一个细分市场被越来越多厂商关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2万多家移动电源相关企业,53.7%的企业成立于5年内。

新厂商的加入加速了行业竞争。不少品牌借势加大宣传投入,直击需求用户。记者看到,不少旅游博主在多个平台发布各品牌户外电源的测评视频和文章,向消费者介绍户外电源的使用感受。记者在某社交平台中以“户外电源”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显示相关使用文章上万篇。

尽管如此,一位测评博主告诉记者:“户外电源仍是一个小众市场,目前各品牌的产品容量规格和价格都相差不多。”该博主表示,产品可替代性高是最大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伴随“露营热”而愈发火爆的户外电源如何实现长足发展?有专家认为,产品在不断精细化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技术突破。近期,多个品牌发布户外电源新产品新技术,围绕移动用电需求的生态产品,聚焦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使用安全和轻量化,实现产品的快速更新迭代。

使用产品需加强安全防护

在了解户外电源使用感受的过程中,有消费者告诉记者,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体验。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物平台的评价中表示,曾遇到户外电源掉螺丝以及使用冒烟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移动电源(充电宝)国家标准起草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何鹏林副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户外电源与普通充电宝产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有一定相似性,但户外电源产品容量更大,同时具备直流输出和交流输出,大部分产品标明的220V电压超出交流电峰值42.4V的安全限值。户外电源的危险性更大,需要更高防护要求。

消费者应如何安全地使用户外电源?何鹏林介绍说,首先,选择有质量保证的正规厂家产品。其次,注意使用环境,夏天不要将电源放到无人的汽车里,尤其是汽车前风挡下。远离热源和火源,雷雨天气不要使用户外电源。长时间不使用,应避免让电源处于亏电状态,保持在50%的电量最佳。

何鹏林透露,更有针对性的户外电源产品标准《便携式锂离子电池储能电源技术规范》已提交有关部门审核,新标准会对户外电源的范围、容量、应用场景、产品质量等做出进一步明确界定。他提醒消费者,如果遇到户外电源造成的伤害事故,可以依据产品质量法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起诉。(记者 周子元)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