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3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朱建民 中学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原校长
20年的校长经历,我一直在思考着,探索着:校长领导一所学校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需要很多品质,我认为其中一个标志性的品质就是“为他人搭设舞台,助人成功”——校长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为师生、为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搭建平台。对教师来说,不仅要给他们提供成长实践的舞台,更要去辅导、去帮助教师在这个舞台上把“戏”唱好!
我特别欣赏冯友兰写在西南联大纪念碑上的碑文:“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一个“教授治校”的学校中,能出现这样和谐、自由、民主的校风是再自然不过的了。这也是我用心追求的。要做到这一点,作为校长,首先要能够真正地从心底理解教师。
不少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今天当老师,跟我们那个年代当老师已经不一样了。有个非常形象的描述,“滚铁环的孩子与玩无人机的孩子能一样教吗?但广泛存在的现实却是长大了的滚铁环的孩子在教玩无人机的孩子。”中国社会发展变化之快、之大,给教育变革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太不好教了”“怎么跟我们完全不一样”……学生不好教了,跟我们完全不一样,这种现象一来说明我们社会在进步,二来是因为老师走下神坛了,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化身。一切强有力的变化促使教育工作者反思、调整那些早已经习惯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的定式。虽然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谓“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但这个传统也正在经受社会转型的考验,教师职业前所未有的“压力山大”。学校不再是单纯的“象牙塔”,教师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新情况。新动向。社会转型期的教育生态,折射到教师身上,让这个群体的生存、思想状况变得复杂。
明白当下教师所处的职业大环境的特点,作为校长,对教师的关心、关怀才不会流于表面、过于肤浅。除了关注教师的师德规范、专业成长,更应该重视教师每一天里生活的状态、心理的健康,还有他们的业余爱好与志趣情趣。
教育的高度永远是与教师的精神境界同在的。长期以来,教师被誉为“春蚕”“蜡烛”“铺路石”……谈到更多的只是教师的牺牲与奉献精神。但其实,教师不是“神”,也是人——他们首先是有丰富情感,有快乐、烦恼、痛苦、欲望的有血有肉的一群人,这样一群人也需要食人间烟火,也需要受到关注,也需要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并且,他们以怎样的方式生存与生活,有怎样的兴趣与业余生活,甚至具备怎样的心态与思维方式,都会直接塑造教师群体的价值观。教师的工作更多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优秀的教师更类似于精神的导师,内心充盈、灿烂的教师才会培育出同样内心充盈、灿烂的学生。
生活方式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当生活的色彩越来越丰富时,老师们的面部表情也会越来越柔和,老师们微笑着走进课堂,又微笑着回到家里。这对教师来说,才是工作和生活实现了“双赢”。作为校长,我一直积极倡导老师们要“懂生活、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享受工作的乐趣,做个有品位的人”。倡导老师们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还要改变刻板、沉问、传统的教师形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师。
我坚信,良好教育的前提是首先让教师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满意,对学校的工作满意,能够获得职业幸福感。而人在职场中,又往往因为幸福而热爱,因为热爱而投人。对于真正幸福的教师来说,教师职业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他们对待工作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一个教师物质上可能并不富有,但当他体验到教育带给他的内在尊严和欢乐时,他精神上一定是幸福的。
在实践中,我始终将解决教师“心”的问题作为突破口。无论走到哪所学校,我都要求自己把教师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关心教师疾苦、体察教师情绪放在第一位。管理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尊重产生尊重,真心换得真心。如果老师能切实感受到校长尊重自己,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他们会以身作则,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这也许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千年情结。
担任三十五中校长之初,我就曾对全体教职员工做了一次民意调查:“目前你感觉到什么是你最大的困难?”“你最期待校长帮你解决什么?”“三十五中现在急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人心情舒畅的时候工作的效率最高。我向广大教职工提出:有困难找校长,不幸福找校长。惦记着老师的事,惦记着老师面临的困难,能办的立刻办,办不了的创造条件慢慢办,真正办不了的给老师们作解释。并提出了三个服务,即:教师为学生服务,干部为教师服务,学校为社会服务;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满意不满意,家长对学校的管理满意不满意,社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和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客观标准。这些不是我对自己的标榜,也不是停留在字面上的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标准和工作态度。
我还清楚地记得任三十五中校长不久时发生的一件事。有位叫高林的老师,他母亲是凌晨两点钟去世的。第二天早上,高老师还是早早地赶到学校,把两节课上完,之后才跟组里的老师说:“你们明天帮我调一下课,我母亲去世了,我要处理后事。”这件事传到我耳朵里的时候,我真的是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老师们这么拼命干,图的什么呢?家里出了这种事,他打个电话,让校长调一下课,任何人都不会说什么。高林老师,还有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老师们的这种爱生敬业的精神,在支撑着三十五中。我总想,作为校长,不为他们服务好,还能做什么呢?
用“教师第一”来强调教师的主人翁地位,用“教师第一”来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心”出发,在实践中,我一点一滴地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和条件。具体而言:
教职工的身体第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职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刚走上三十五中校长岗位时,我就积极联系医院,为老师们做了高规格的体检。其中五位老师的疾病,因这次体检发现得早都及时得到了有效的手术治疗,应该说是躲过了一劫。每年定期举行教职工运动会;成立教职工体育俱乐部,倡导教师积极参与锻炼,尽全力为教职工创造各种健身条件与场所;从就餐环境到饭菜质量两方面齐抓共管办好食堂让老师们吃得舒心;等等。
家庭孩子第二。家,是祥和的“大后方”。作为一个老师,要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对“上”是一个好儿子、好女儿,对“下”是一个好父亲、好母亲。要把父母孝敬好,把孩子教育好。在实践中,我尽心尽力地主动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像老师们的户口问题,我都亲自去跑,去求人,一趟不行,两趟,三趟;我积极联系了区内最好的三所幼儿园和五所小学,免费解决教职工子女人托难、入学难的问题等,确保老师们能“轻松上阵”。
学校工作第三。一个人无论事业多么成功,背后一定是以健康的身体和和睦的家庭为依托的。只有老师的身体好了,家庭好了,才能最大限度地把精力投入到学校工作中。
我把提升老师们的幸福指数作为最重要的职责之一,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三十五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思想观念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整个校园非常和谐。老师们也给予了积极回馈,他们用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学校改革过程中,中层执行者难免遭遇挑战、困难甚至委屈,也曾有人想放弃改革专注教学,但他们都咬牙克服了难关。不少人说这是因为想到我的知遇之恩,也是因为相信我的改革理想。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改一改对校长来说是极适用的:“没有感情就没有管理”,亲其校长才可能信奉其理念。
不过,“教师第一”并不仅仅是体现在对教师生活上的关爱,更要体现在对教师专业的引领与培养上。要使教师“有奔头”!所谓“有奔头”,就是让大家知道努力的方向,有发展的通道、上升的台阶,只要自身努力就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2012年,三十五中进行了机构改革,在教科研室的基础上重组建设了直属校长管理的教师发展中心,遵循“以人为本,以事育人”的核心理念,致力于为教师搭建“全员”“全程”的成长平台,为教师创造“乐业”“敬业”的土壤,同时实行项目负责制,让有改革愿望和能力的教师先行,并且在待遇方面给予优待支持。2017年12月,学校又进一步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成立学科督导专家组,聘请学校优秀教师和校外专家,采购和定制培训方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科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旨在更好地助力教师发展。
本文选自朱建民最新著作
《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