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耕茹

微信版第456期

剧种

二、剧 种

剧种(戏曲)演出的目的有九种:

1、庙戏。约光绪中期而后,湖西各地据所敬乡神的祭日,邀班礼贺,演出三、五、七日不等。时因花鼓、黄梅等地方小戏,已例入“花鼓淫戏”之禁,故若参演,必以京徽大班艺人开场先演,意为“遮人耳目”,否则不能登台。他种目的演出,亦需遵此约定。这一约定俗成的规定,花鼓戏艺人称作“二蓬子”演出。清末至抗日战争前夕(约1937年稍前),这一演出形式尤为盛行。倘有花鼓、黄梅被邀,只能庙外临时搭台。此类演出,又常与当地庙会商贸相结合。

2、青苗戏。秧苗长势喜人,村民筹资,亦以“二蓬子”形式唱戏酬神,祈佑丰收。

3、地火戏。如遇干旱、虫害等情,集资唱戏,祈神消灾。

4、火神戏。村中集市,时有火灾发生,幸免户便集资唱戏谢神。

5、平安戏,又称太平戏。为祈秋后丰收,或为某神生诞,或为地方疫情和小儿送花痘娘娘,集资唱戏,祈佑平安。

6、堂戏。如遇人家老人寿诞,寿终,或新婚等,便邀班至家中或在祠堂内演出。所演情形与曲种堂戏所述不同,是将曲种坐凳清唱,改作剧种戏曲形式的简单化妆演出。(图3)

安徽的皖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的形成及习俗)(1)

《姚大金报喜》。祁大武饰姚大金,方玉莲饰姚妻,陈兰英饰姚母,吴金莲饰小姨。本照片1983年摄,姚大金由李相才饰。

7、愿戏。为向当地乡神以偿夙愿,邀班还愿唱戏。这一演出,常为联系戏班的方便,也为招徕观众的需要,主事的村民事前需在村头竖一木杆,顶端扎竹枝,戏班便知有戏可演,会主动上门联系;路人见杆,也知这里有戏可观。

8、罚戏。村民违犯当地的乡规民约,或私自砍伐他人山柴、私自赌博等,被罚出钱请酒、演戏,以示惩戒。

9、赌戏。早期花鼓戏多为赌场演出,称“赶赌场”。赌头邀班,露天设场,抽头给戏班,以作酬金。一般演出时间均以太阳落山至隔日的太阳出山,称“两头红”。

(曲种花鼓调、剧种花鼓戏,以及打蛮船、渔鼓道情等较多的情况,请见茆耕茹《太湖西域的曲种花鼓调》《戏史正源,并非轻松》两文,载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宣城市档案局、宣城市方志办合编《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季刊•2015年第1-2两期)。)

安徽的皖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的形成及习俗)(2)

三、大小戏

大小戏类共八种。

皖南花鼓戏的大小剧目演出的称谓,与京剧和兄弟剧种的分类叫法大致相同:

1、小戏。剧种形成之初多以一小生、一小旦两个角色,演出生活中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如《唐老三下江南》《打补丁》《卖栀子花》《卖杂货》等。(图4)因剧中只有一男一女,便称“两小戏”。后因反映生活题材的小戏增多,便又增有丑行(小丑或丑婆)一角,在剧中插科打诨,以活跃剧情。如《郭华买胭脂》(增丑婆)《吴三宝游春》(增丑姑),便称“三小戏”。后小戏中渐增有其他行当的角色,便统称为生活小戏。如《姚大金报喜》《吊楼》(即《葛麻》)等。因这类小戏所唱的曲调,大多不用主腔,多为剧种里的花腔专用小调,故又称花腔小戏。这类小戏的演出时间,一般都在二十至四十分钟以内。

安徽的皖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的形成及习俗)(3)

《小姑贤》。张杏晖饰媳妇,王春兰饰婆母。1954年摄

2、本戏,又称本头戏,花鼓戏早期称“根本戏”。首需具有一个较长又而完整的曲折故事。但每本戏必须有一至两出,是该本戏的核心场次,或称主要出目。如《珍珠塔》中的《楼台会》、全本《站花墙》中的《站花墙》一出、《白扇记》中的《渔网认母》《打红梅》中的《寻子》等。这类本戏中的重点场次,都是在不断的演出中,久经磨练与完善,一代代艺人的积累,后来才有了固定的、动人的唱词和道白。艺人们对这类精彩的场次,统称为“骨子戏”。又因某戏中有了某场或某几场脍炙人口的骨子戏,才使某本大戏成了某班社或剧团经常演出的“看家戏”。旧时本戏演出的时间较长,一本戏都约在三个半小时至四个小时左右。

3、本戏零唱。因当年花鼓戏常和徽京戏联袂以“二蓬子”的形式演出,这样在仅有一场戏的演出时间里,又常给徽京戏占用了一些时间。因演出时间所限,故是花鼓戏所采用本戏改零唱的演出方式之一。其中最为常演的是花鼓戏中的《三辞》(《大辞店》《中辞店》《小辞店》),《三反》(《大反情》《小反情》《柏老四反情》)中的某几段。因完整的本戏被折散演出,故称本戏零唱。

4、折子戏。花鼓戏艺人称围戏。折,似元明时期北杂剧中的折,和南戏、传奇中的出(齣)。一折就是一出,今通称一场。今称的折子戏,都是一本大戏中最为精彩的某一场或某几场,将之单独演出,称折子戏。如《天仙配》中的《路遇》《槐荫别》《送子》三折等。

5、串折戏。如将某几出本戏中的折子戏,合并一起演出,花鼓戏旧称此种情况为串折戏,今称折子戏专场。这样的演出,各出均需具有唱、做、念、打擅长的演员担任,以示班社阵容强大,质量之高,这非一般戏班或剧团所能做到。如遇这样的演出,花鼓戏常将一些擅唱的生活小戏,安排其中。

6、连台本戏。主要以明清时期长篇伦理小说故事为依据,由戏师傅分章分节编出演出提纲,口授给演员演出,称“发戏”。故此类戏,又被称提纲戏、幕表戏或露水戏。这类剧目数字庞大,每一本戏往往需数场或十余场,方能将故事演完,故又称连台本戏。如《狸猫换太子》《全本杨家将》《济公传》《全本孟丽君》《全本郑小姣》等等。因演员只有故事和情节的提纲,而无道白、唱词,于是演员只能依据故事的情节,或参照其他戏中已有的雷同情节“打挂”参用,或完全自由即兴发挥。这类戏的演出,因无固定场次、台词、唱词,又被称作“水词戏”。日久,演员便有了积累,重点场次或主要情节的道白、唱词,才逐渐固定下来。有的剧目不仅只演故事,剧中人物个性也有了大致的刻划。

班社或剧团演出这类连台本戏,常与每到一个新的台口(演出地)后,需遵照演出天数的长短,再看当地观众欣赏的习惯而定剧目。其中如遇演出神话色彩的戏,如《济公传》《封神榜》《宝莲灯》等的演出,尚需据编排的情节,配合机关布景、电光灯彩,效果更佳。这时便称这类剧目,是机关布景连台本戏了。不过这类剧目,因投资较大,道具太多,体积庞大,虽演出票房价值有增,也难以携带外出流动演出,多由在一地较为固定演出的剧团担任。

7、找戏。演出结束,观众兴致不减,或因未达到每场四小时的演出时间,观众有时便会提出要添加一个小戏。如此添加的小戏演出称找戏,找零之意。

8、送戏。演出接待热情,招待较丰,或班社事后有求于当地,在原定的演出剧目外,免费增加一场,如此地方需供班社膳食一餐。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

制作:童达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