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人之初为什么说是性本善?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人之初为什么说是性本善(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

人之初为什么说是性本善

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过去流行两种说法:一种是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而且这句话还是著名启蒙读物《三字经》的开头,接着是“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包括《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均持类似看法。也就是说,人天性善良,人和禽兽是有分别的,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只是到了后来,人在社会上生活,由于各种原因,沾染尘俗之气,不断地变恶了。这就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教育、学习,从而不断纠正、进步,将善性发扬光大。后来“性善说”成了儒家的宗旨。

一种是荀子(包括韩非子、西方的《圣经》等)的“人之初,性本恶”,即人的天性与本能是丑恶的,人都有原罪,与禽兽并无区别,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有的,而社会属性才是将来要培养的;所以后天同样需要不断经过教化、加强律法,纠正和改善(西方则说赎罪),将恶性加以限制。相对于“性本善”一说,“性本恶”一说有了进步,因为其中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后来“性恶说”成了法家的宗旨。

对此二说,我曾长期理解得不是很深,内心矛盾、困惑;直到这些年生了儿子,在跟他相处、教育他的过程中,方才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因为在我儿子身上,我时而会看到其本性善良的一面,所以相信“性本善”一说,便要教化他尽量不变恶;时而又会看到其本性丑恶的一面,所以相信“性本恶”一说,便要约束他尽量变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