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科目名称生态学 考试科目代码:[ 904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生态学基础知识题库?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生态学基础知识题库(生态学考试知识点自用)

生态学基础知识题库

考试科目名称生态学 考试科目代码:[ 904 ]

一、考试要求

本《生态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黑龙江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生态学是地学、环境科学和资源科学等相关学科和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以来,现代生态学已发展为一门应用性很强,多尺度、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可为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及应用生态学。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熟悉生态学在自己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对生态学重要发展前沿和动态以及主要应用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应用生态学理论分析相关问题的一定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球上的生命

 第二节 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

知识点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对象 2页

生态学可以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以及各个主要物种的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1.从研究对象组织水平划分: 生物的组织层次是从分子到生物圈。与此相应,生态学也分化出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2.从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以及各个主要物种的生态学。

3.按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岛屿生态学等

4.按研究对象的研究性质划分: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生物生存环境 1)物理环境、2)生物环境: 

 (2)生态因子 (3)种群 (4)群落 (5)生态系统 (6)生态平衡阈值

生态学研究范围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数字模型与计算机模型,生态网及综合分析。

知识点2:生态学的最新发展和趋势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知识点:掌握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9页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的主体:

1、人类环境,以人类为主体,包括社会环境;

2、生物环境:以生物为主体。

环境分类(按照性质划分)

1、自然环境:未经人类干扰的,(原始森林);

2、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荒漠);

3、社会环境:具有人类行为的环境,(城市)

第二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9-10页

 知识点:深入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限制因子、Shelford耐性定律及生态幅的概念

1.综合性: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主导因子的改变常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3.阶段性作用:

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要求不同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依生态因子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可将生物因子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类型,区分其作用方式对认识生物的生殖、发育、繁殖及分布都很重要。

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又称主导因子。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Shellfire耐性定律 11页

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这就是耐受性定律。

生态幅又称生态价。指某一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即其生态上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范围。主要由该物种的遗传特性决定。

第三节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5页

 知识点:掌握主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以及生物对它们的适应方式和类型,并能够用于分析具体问题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构成有重要的作用。与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有密切关系。

2、植物对光照的适应类型,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照成正比,但达到一定强度,继续增强光照强度,光合效率会下降。

3、光质的生态作用

光合作用的范围只是可见光区,其中,红、橙主要被叶绿素吸收,蓝光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

4、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性

昼夜交替,是永恒的周期现象,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积累和消耗均表现为有规律的昼夜变化。

四、温度因子

1、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Uzi高温度,相对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

2、温度与生物发育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

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适应。

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3个方面

五、水因子(25页)

水是物质的重要组成条件,水是很好的溶剂,对许多化合物有水解和电离作用。

植物对水的适应能力

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求。

六、土壤因子

盐类降低了土壤溶液的渗透势,引起植物干旱,盐类积聚在表土层时,常伤害根、茎界处的组织。

植物能在盐碱地里生长,具有一系列的适应盐碱环境的形态和生理性植物。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31页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知识点:理解生物种及种群的概念

1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单位,具有基因交流的能力;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单元。

2. 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3.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和种群调节

 知识点1:掌握种群年龄结构、生命表的概念、生命表的构建及类型,存活曲线的类型

掌握种群年龄结构 34页

(1) 种群年龄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生命表:35页

描述种群数量的多少,根据分年龄死亡率编制,反映一批人 (通常为10,000人) 从出生后陆续死亡的全部过程的一种统计表。

生命表由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生命期望 3三面组成,分为: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和综合生命表。

存活曲线分为:36页

I型:曲线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自然死亡

Ⅱ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死亡率相等。

Ⅲ型:曲线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鱼、两栖.客生中类.

知识点2:掌握种群增长模型,重点掌握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掌握种群增长模型,38-40页

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因而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这类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可称为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或译为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1)种群离散的增长模式

(2)种群连续增长模式

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40页

同样分为:(1)种群离散的增长模式和(2)种群连续增长模式 两种

重点掌握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

①开始期,也可称为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a-b);

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b-c);

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c-d);

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d-e);

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图3 -4)。

逻辑斯谛模型的两个参数r和K,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如前所述,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而K则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重要意义是:

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②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知识点3:掌握种群数量变动的类型,生态入侵的概念

掌握种群数量变动的类型 41页

1、种群增长;2、季节消长;3、不规则波动;4、周期性波动;5、种群爆发或大发生;6、种群平衡;7、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生态入侵 (书上没发现)

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知识点:掌握种群空间分布的特点,内分布型的概念

掌握种群空间分布的特点, 44页

分为3个类型:1、均匀型;2 、随机型;3、成群型。

内分布型的概念 (书上没有)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的空间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第四节 种群生活史

知识点:掌握生活史的概念、繁殖与生殖的区别、繁殖和扩散的生态学意义

掌握生活史的概念 52页

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繁殖与生殖的区别 54页

繁殖的含义比较广,它是生物形成新个体的所有方式的总称,包括营养繁殖、孢子生殖和有性生殖。

生殖也同样属于繁殖,但只用于表述动物,而且只能是卵生或胎生方式,而繁殖则包括所有的生物和所有的繁殖方式。( 此内容为网上搜索)

繁殖和扩散的生态学意义 (54-56页)

扩散分为:植物的扩散和动物的扩散

种群扩散的意义如下: (此内容网上搜索)

1、种群扩散可防止长期近亲繁殖而产生的不良后代;

2、使种群能适应不宜的气候环境条件;

3、可以扩大种群分布,寻找合适的生活环境,避免局部恶劣条件造成的全军覆灭;

4、有益于保持种群结构的稳定。

5、减少种群压力和进攻行为。

第五节 繁殖成效、繁殖格局、繁殖策略

知识点1:了解繁殖价值、亲本投资及繁殖成本等概念

(此部分内容网上查找)

繁殖价值:在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包括现时繁殖价值或当年繁殖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子代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

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

知识点2:重点掌握r-选择和K-选择及相关特征,其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58页)

r-K自然选择理论

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值的选择成为r-选择;

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

把r-选择的物种称为r-策略者,把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

r-对策者和k-对策者是在不同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对r-对策种群来说,被选择的基因型常能使种群达到最高的内禀增长力,且个体小、发育快、早熟、只繁殖一次、后代多、但缺乏亲代的保护。对k-对策种群来说,被选择的基因型,能使种群较好地适应来自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各种压力,可忍受较高的种群密度、个体大、发育慢、成熟晚、可多次繁殖。

r-对策有利于种群的繁殖,而k-对策有利于种群有效利用其生境。大部分有害动物(害虫、害鼠)属于r-对策者,灭杀只能暂时控制其数量,一旦灭杀停止,能迅速增值,又达原来水平。大部分珍稀动物属于K-对策者,繁殖能力低,一旦种群数量下降一定的下限——灭绝点,难以自然地恢复增长,要给予保护措施。(此段为网上查找)

第六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

知识点 1:掌握种内关系的密度效应、婚配制度、领域性、社会等级等概念和一般特点

种内关系的密度效应 65页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成为密度效应或临接效应。

婚配制度:指动物获得配偶的数目、配偶联系的性质和雌雄动物在育幼中的职责。(网上查询)

婚配制度按照配偶分为:

单配偶制、多配偶制(一雄多雌制和一雌多雄制)

领域: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68页)

1、领域面积隋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食品品质的影响,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是食草性种类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

社会等级:动物中群众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基础是支配行为。(69页)

社会等级的特点:(网上未找到)

知识点 2:掌握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和一般特点

在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包括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

种内关系包括:种内合作,种内竞争.

种间关系特点(未找到)

知识点3:掌握生态位的基本概念

生态位: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意义:认识物种在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运用生态位理论指导人丁群落中建立种群的配置。 (73页)

知识点 4:掌握他感作用的概念和生态学意义、草食作用及协同进化 76页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而直接或间接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的现象。

生态意义:歇地现象(早稻、红三叶草不宜连作)、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食草作用:捕食作用的一种特殊类型。植物虽不能主动逃脱食草动物,但却可通过某些适应方式以防止被食。(网上找的)

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形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形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第四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

知识点: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83页

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生物菌落的基本特征:83-84页

1、具有一定的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一定的结构;4、形成菌落环境;5、不同菌落之间的相互影响;6、一定的动态特征;7、一定的分布范围;8、菌落的边界特征。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

知识点:掌握植物群落成员型分类和数量特征

植物群落成员型分类 87页

1、优势种、建群种;2、亚优势种;3、伴生种;4、偶见种或稀见种;

数量特征

1、多度;2、密度;3、盖度;4、频度;5、高度;6、重量;7、体积。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知识点1:掌握层片、生活型、生长型、同资源种团等概念

层片划分为三级:

第一级层片是同种个体的组合,

第二级层片是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

第三级层片是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类植物的组合。

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型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信息来源于网络)

生长型:生物体在其遗传结构限度内在所遇环境条件下发育形成的一般形态或外表特征。 (信息来源于网络)

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98页

知识点2:掌握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等概念

群落垂直结构: 指群落的分层现象。 99页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以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第四节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知识点:掌握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及中度干扰假说

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101-102页

1、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竞争在群落结构形成中起重大作用。

2、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捕食对群落结构形成的作用,视捕食者是泛化种还是特异种而异。具体选择性的捕食者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与泛化捕食者不同。

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103页

理由:再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物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怎先锋物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很高。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第五章 生物群落的动态

第一节 群落变化类型

知识点:掌握演替与波动的区别 (此部分内容来源于网路)

群落波动: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的变动,这种变动也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一般称为波动;

群落演替:是特定空间内群落相继代替的时序过程,并表现一定的方向性、阶段性和不可逆性,从而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

两者的区别:

演替都要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等阶段;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群落的波动 是群落区系成份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第二节 群落演替的类型

知识点: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 115页

按照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

1、世纪演替;2、长期演替;3、快速演替;

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

1、原生演替;2、次生演替;

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

1、水生演替;2、外因性演替;

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

1、内因性演替;2、外因性演替;

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1、自养性演替;2、异养性演替

第三节 群落演替顶级学说

知识点:掌握群落演替顶极的主要理论

1、单元顶极论: 117页

(1)亚顶级:(2)偏途顶极;(3)前顶极(4)超顶级

2、多元顶极论 119页

(1)土壤顶级;(2)地形顶极:(3)火烧顶级:(4)动物顶级:

3、顶极格局假说 119页

是多元顶极的变形,也称种群格局顶极理论,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变化的。

第四节 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

知识点:了解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 (比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其功能也随之变化。

第五节 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知识点:掌握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121-121页

1、职务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的活动。

第六节 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知识点:了解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122-123页

1、经典的演替观

经典的演替观有两个基本点:

①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

②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2 、个体论演替观

(1)促进模型: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不利于自身生存,而促进了后来其他物种的繁荣;因此物种替代有顺序性和方向性,可预测;

(2)抑制模型: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物种,使后来者难以人侵和繁荣;因而物种替代没有固定的顺序;

(3)忍耐模型:物种替代取决于物种的竞争能力。先来的机会种在决定演替途径上并不重要,任何物种都可能开始演替。

第六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知识点:了解生态系统基本概念 131页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知识点:掌握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及结构

一、生态系统组成要素 132-133页

(1)非生物环境;(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

(1)组分结构; 134页

(2)时空结构 包括 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

(3)营养结构 包括 135-136页

1、食物连和食物网;

2、食物链的类型 牧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3、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第三节 食物链和食物网

知识点:掌握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

食物链: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而成的链状顺序。 135页

食物网:各种生物成分通过食物传递关系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好似一张无形之网把所有生物都包含在内,使它们彼此间都有某种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 136页

第四节 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

知识点:掌握营养级的概念、能流特点及原因、区别不同生态金字塔的异同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36页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由于生物长期进化所形成的营养结构确定的。(流动特点的原因) (此部分来源于网络)

单向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 (此部分来源于网络)

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 (此部分来源于网络)

⑴生态数量锥体:生态数量锥体就未必是上尖下大的“金字塔形”锥体,有时会出现高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于低营养级的生物数量。

⑵生态生物量锥体:这种类型的金字塔也往往出现倒置现象。 每一台阶的含义:表示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生物数量锥体的一般形状。

⑶生态能量锥体:生态能量锥体指的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低营养级的生物所固定的能量一定比高营养级的大,即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由此,这个生态能量锥体必然是一个上尖下大的金字塔形锥体。

第五节 生态效率

知识点:掌握生态效率的概念及同一营养级内与相邻营养级间的生态效率类型与特点

生态效率:各种资源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及内部转移过程中的比值关系。

同一营养级内与相邻营养级间的生态效率类型与特点 (目前没找到,很尴尬)

第六节 生态系统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知识点:掌握反馈和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反馈调节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

反馈: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功能的稳定,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反馈调节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 140页

1、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1)负反馈:控制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偏离加剧。正反馈不能维持稳态,要使系统维持稳态,只有通过负反馈控制。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所以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

第七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知识点1:掌握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生物量等基本概念及其表达方式

总初级生产量:是一定时间内绿色植物把无机物质合成为有机物质的总数量或固定的总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符号GPP)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净初级生产量:植物的固定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能量叫做净初级生产量。 (符号:NPP) 144页

生产量:是指在偶一定时刻点差市单位面积上寄存的有机物质,单位是g/m2或J/m2。 144页

知识点2:了解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掌握形成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和测定方法

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指初级生产过程围绕生态系、群落、种群、个体等的物质、能量的转移效率。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形成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1、光质、光强、光量及光照时间都是影响因素。

2、光合途径:植物光合作用途径不同,直接影响到初级生产力的高低。

3、污染对初级生产量的影响。污染物质被排入大气、土壤和河流,进入生态系统后,引起初级生产的下降,严重的污染还使绿色植物生产衰减,使生态系统结构及作用发生变化。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47-148页

1、收获量测定法;

2、氧气测定法;

3、CO2测定法;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5、叶绿素测定法;

6、遥感测定法。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知识点:掌握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及其测定方法,了解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净初级生产量是:生产者以上各营养级所需能量的唯一来源。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净初级生产量都可能流失到这个生态系统以外的地方去。蝗虫只能消化它们吃进食物的30%,其余的70%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供廣食动物和分解者利用。

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的维持,这一部分能量最终将以热的形式消散掉,剩下的那部分才能用手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次级生产量。 149页

次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49页

(1) 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计生产量,即P=A- R

(2) 按摄食量扣除粪、尿量估计同化量,即A=C- FU

测定动物摄食量可在实验室内或野外进行按24h的饲养投放食物量减去剩余量求得。摄食食物的热量用热量计测定。在测定摄食量的试验中,同时可测定粪、尿量。用呼吸仪测定O2消耗量或CO2排出量,转为热值,即呼吸能量。上述测定通常是在个体水平上进行。因此,要与种群数量、性比、年龄结构等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估计出动物种群的净生产量。

(3) 测定次级生产量的另一途径为:

P =Pg Pr

式中:Pr 生殖后代的生产量,g;

Pg个体增重,g。

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各种生态系统中的食草动物利用或消费植物净初级生产量的效率是不相同的,其表现为:

①植物种群增长率高、世代短、更新快,其被利用的百分比就较高;

②草本植物的支持组织比木本植物的少,能提供更多的净初级生产量为食草动物所利用;

③小型的浮游植物的消费者(浮游动物)密度很大,利用净初级生产量的比例最高。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知识点:了解分解作用的概念,掌握分解过程的限制因子的作用

分解作用:分解者把复杂的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152页

分解过程的限制因子的作用 154页

(一)资源质量,在分解者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资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着分解的速度;

(二)理化环境,一般来说,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其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高,而低温和干燥的地带,其分解速率低,土壤中易积累有机物。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知识点1:了解不同组织水平上的能流分析及掌握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式

不同组织水平上的能流分析:

一、食物链层次上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太阳辐射能被生产者转化后能量沿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间传递的过程中,能量转化效率都不可能达到100%。

二、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量流动 157-158页

在生态系统层次上分析能量流动,是把母!个物种都归属于一个特定的背养

每一个营养养级能量的输人值和输出值。

(一)Cedar Bog湖的能流分析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流模式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书160页没找到

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中,大约有不到1/2的辐射量被生态系统中的基础营养级绿色植物所吸收,其中绝大部分变成了热而消散。只有很少一部分才为光合作用所固定,形成有机物质,而其中一部分直接为植物本身的呼吸作用所消耗。只有剩下来的植物生物量中的那部分能量才能被以后的各个营养级所利用。

知识点2:掌握自养生态系统和异养生态系统的区别 159页

自养生态系统:直接依靠太阳能的输入来维持其功能,具有靠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的特点的生态系统。异养生态系统:可以不依靠或基本上不依靠太阳能的输入,而主要依靠其他生态系统所生产的有机物输入,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生态系统。

第五节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及其传递

知识点:掌握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1、物理信息;2、化学信息;3、行为信息

第八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第一节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

知识点:掌握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物质循环的模式和不同循环类型的特点和意义

1、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组成的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在地球表层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包括土壤圈)等各圈层之间沿特定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162页

2、物质循环的模式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可以用库( pool)和流通(flow)两个概念来加以概括。

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对于某一种元素而言,存在一个或多个库。

在库里,该元素的数量远远超过正常结合在生命系统中的数量,并且通常只能缓慢地将该元素从库中放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实际上是在库与库之间彼此流通。

流通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通过的营养物质的绝对值来表达。为了表示一个特定的流通过程对有关库的相对重要性,用周转率和周转时间来表示。

不同循环类型的特点和意义 164-165页

(1)物质不灭,往复循环;

(2)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3)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

(4)生态系统对啊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5)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

(6)个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第二节 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知识点:掌握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基本途径

1、水循环的基本途径: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包括截取、渗透、蒸发和地表径流;

2、气体循环的途径:

属于气体型循环的物质,起痱子或某些化合物常以气态形式参与循环过程。(以气态形式参与流通)

主要库是:大气和海洋,其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

3、沉积型循环基本途径:

沉积型循环的主要蓄库与岩石、土壤和水相联系,如磷、硫循环。

第三节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知识点:了解有毒有害物质循环的一般特点及实例

1、在食物链营养级上进行循环流动并逐级浓缩富集;

2、在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不能被排泄而被生物体同化,长期停留在生物体内;

3、有些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分解,而相反经生态系统循环后使毒性加强。 175=176页

实际例子:

第九章 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知识点1:掌握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主要因素 193-195页

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植被类型决定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外貌。世界的植被类型呈现出带状分布,就是适应气候条件变化(主要是热量、水分及其配合状况)的结果。

地球上的气候沿着纬度、经度和高度三个方向改变,与之相应的植被也沿着这三个方向出现条带状分布。前二者构成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后者构成垂直地带性。

1、水平地带性分布(1)纬度地带性;(2)经度地带性;

2、垂直地带性分布

知识点2:掌握水域生态系统的范围、及各类型的定义和生态作用

1、水域生态系统的范围 218页

水域生态系统:包括陆地上的淡水生态系统、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又包括湖泊、江河;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沿海及内湾生态系统、典型的珊瑚礁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外海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深海生态系统等。

2、各类型的定义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淡水生态系统:是指在淡水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香菇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是指由水域浅滩和湿润潮湿的气候,而形成的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中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3、生态作用: (此内容来源于网络)

(1)淡水生态系统:不仅是人类资源的宝库,而且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湿地生态系统:1、提供水源2、补充地下水;3、调节流量,控制洪水;4、保护堤岸,防风;5、清除和转化毒物和;6、保留营养物质;7、防止盐水入侵;8、提供可利用的资源;9、保持小气候;10、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3)海洋生态系统作用:

(1)供给功能是指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食品、原材料、提供基因资源等产品;

(2)调节功能是指人类从海洋生态系统的调节过程中获得的服务功能和效益;

(3)支持功能是保证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功能、调节功能和支持功能的提供所必需的基础功能。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

知识点:掌握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类型的分布及其特征

1、森林生态系统 196-199页

(1)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分布在低纬度带(约从10oN到10oS)即赤道、热带地区;乔木树种长得高大茂盛,从树冠到林下,书目分为多个层次,彼此套叠;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东亚,特别是在中国分部最广,北起秦岭山地,南到北回归线附近。由单叶、小型和中型为主的常绿大高位芽植物构成;

(3)温带落叶落叶林;有比较宽、薄的叶片,秋冬叶落,春夏长叶;

(4)温带针叶林,分布在温带地区,主要在西半球;主要由松属、柳杉属、侧柏属的树种构成;

(5)北方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面积仅次于热带雨林;单一树种构成纯树,立木断直,结构简单,层次分明。

第三节 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知识点:掌握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组成与功能,各种水域生态系统的生境特征和常见生物群落 218页

1、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

(1)水的密度大于空气;(2)水的比热容大;(3)光线在水中的穿透力比在空气中小;(4)水是一种良好的溶液;(5)水中的溶解氧较大气中的含量少许多。

2、水域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产者;(2)消费者;(3)分解者;(4)有机碎屑; 218页

第十章 大尺度生态学

第一节 景观生态学 240-243页

知识点:掌握景观生态学中的一般概念和理论

景观: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尺度上,具有异质性或斑块行的空间单元。

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强调空间异质性、等级结构、尺度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遥感(空中摄影、卫星影像、热红外图像),地理信息系统GIS(用来收集、存储、提取、转换和展示空间数据的计算机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

知识点:掌握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内容、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其减缓途径

全球变化生态学是:在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广度已经发展到对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深刻影响的背景下形成的,是一一门宏观与微观相互交叉、生物学与地学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内容: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知识点1: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布格局、生物多样性的测度

知识点2:了解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土地荒漠化

知识点: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1: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内涵

知识点2: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知识点3:掌握生态恢复、生态工程的概念

知识点4:了解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

2.试卷分值:150分

3.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四、参考书目

《生态学》第二版,杨持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