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

明早将到满洲里。何谦告诉我说,给小超同志写几个字带回去。谢谢他的关心,我马上提起笔来写信。

沿途平安,堪以告慰老婆。九日夜开车后,即解衣就寝。五点半到天津,黄敬等人上车问事。十日十时起床,车过开平、滦州、昌黎、榆关;出关后又就寝,晚十时再起,直至十一日五时半始到沈阳。在沈停三小时,见高岗、林枫、李卓然等同志,八时半加入富春、欧阳钦等同志继续北行。十一时就寝,一睡十一小时,直到晚十时始起床。当夜十二时半抵哈尔滨,在哈停三小时,洗了一个澡。十二日三时半离哈,五时就寝,十时起床,准备今晚十时就寝,回至常人常轨。如能睡至明早六时起床,则七十八小时的行程,我睡了三十六小时,当不算少了。这是你最开心的事,特此告你。

途中并不太冷,我的大衣有点太沉重了,且显得臃肿,但既穿上身,就不必再改。过哈尔滨后,北满高原,气候转暖,且未下雪,于今春生产,恐大有影响。闻兴安岭北,则气候特寒。已入夜中,不能探知雪景究如何了。

所带书报,尚未打开细看。翻了翻雪声纪念册,觉得你应该写封信给雪芬,鼓励她多多学习力求进步才对。

到满洲里不知能否遇到女儿,她回至北京当能告你。

许多人都问到你的健康。希望你由于我的离开,能得到一个月的安心休息。回来后,能看到你更加年轻,那将如何快乐?!

再见,我的老伴!

周恩来

一九五〇·一·十二晚

今晨五时起,六时得满洲里电话,萧华、家康已在站等候,大约女儿也在那里了。

十三晨六时又及

流露出他们最平凡的一面是什么(流露出他们最平凡的一面)(1)

家书背景:

1950年1月12日晚、13日晨,周恩来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赴莫斯科协助毛泽东同苏联政府谈判。在专列上,他写下一封给妻子邓颖超的家书。

周恩来的这封信,令人意外地用了大量篇幅记录了自己近几日的睡眠情况。由于他常年操劳国事,日理万机,睡眠时间很少,邓颖超对此一直十分担忧。这次在列车上难得有时间多睡一些,所以周恩来专门像报告喜讯一样写道:“七十八小时的行程,我睡了三十六小时,当不算少了。这是你最开心的事,特此告你。”事实上,邓颖超的健康问题也令周恩来挂念于心。周恩来希望在自己出访的这段时间,邓颖超能够安心休息,这样等他回来后,看到邓颖超更加年轻,将是无法言说的快乐。后来,邓颖超在1950年2月3日的回信中又再次叮嘱周恩来:“觉要多睡,酒要少喝,澡要常洗,这是我最关心惦记的,回来要检查哩!”夫妻深情,体现在对双方身体健康的相互叮咛上,因为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信中周恩来还写到一路上地方同志上车汇报工作,在看到车过哈尔滨后,北满高原气候转暖,且未下雪,他则担忧“于今春生产,恐大有影响”,字里行间体现了总理将百姓生产和经济发展时刻挂在心头的情怀。

信中提到的女儿指的是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养女孙维世。孙维世的父亲孙炳文是周恩来的战友,1927年被敌人杀害于上海龙华。孙维世曾在苏联留学,1949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时担任翻译组组长和机要秘书。

冷少农致儿子冷德苍

苍儿:

收到你的信,使我无限的欢欣!使我无限的惭愧!你居然长这样大了,你居然能读书写字,并且能写信给我了。我频年奔走,毫无建白,却得你这一个后继希望,这使我是多么的欢欣啊!然而你的长大和你的教养,我都未负一些责任,同时却有累了你的祖母、伯父、母亲。虽然是社会和时代所造成,我的内心实不免万分惭愧,在惭愧中还要你为我向你的祖母、伯父、母亲们深深致谢!

时代的年轮不息的旋转,你生在中产的家庭,得饱食暖衣的读书写字,这种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希望你好好的努力,以期无负于家庭,无负于社会。同时你要常时留心到远的或近的人们,有许多是不[没]有法得读书写字,有些更是没有法解决衣食。你就要想到你读书写字的目的,是要为这一批人求一个适当的解决。这一层,我更望你朝斯夕斯的不要轻轻放过。

一个人除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外,还须顾及到社会人类,而且个人问题须在解决社会人类整个的问题中去求解决。于此,你除好好的努力读书写字,养成能力而外,还须健全你的身体,每日除读书写字而外,还须作有规则、有益健康之运动与游戏,使智[知]识与体力同时并进,预备着肩负将来之艰巨。

你的祖母、伯父、母亲是十分钟爱你。我虽然离开得远,不能向你□[作]切实的表示,但是也不能说我不爱你。不过,他们之爱你,是望你将来成为一个特出的人物,一切以自己以家庭利益为重的特出于[一]般人的人物;我之爱你,是望你将来为一极平凡而有能力为一般劳苦民众解决不能解决之各项问题、铲除社会上一切不平等之人物。苍儿!社会之新光在照耀着你,希望你猛进!

至于你对我所说的一切,我当然□[能]领会得,我既以这样的远大期许你,我为完成我的期许,我为一般被压榨穹[穷]苦无告的人们而期许你。对于你的要求,我将尽力的站在正确的立场,而允许你,而设法为你实现。苍儿!再会!

在新年的晨光中,为你祝福!

你的权哥同此。

元月八日

流露出他们最平凡的一面是什么(流露出他们最平凡的一面)(2)

家书背景:

冷少农早年立志于救国济民,1925年告别母亲、妻子和不满半岁的儿子,从家乡贵州前往广州投身革命,进入黄埔军校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征胜利后,调往中共两广区委工作,任周恩来秘书。大革命失败后,冷少农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利用与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的同乡关系,打入国民政府总监部和军政部任秘书,实际身份是中共中央军委派驻南京情报中心小组长。他利用自己在重要部门任职的便利条件成功获取了许多重要情报,曾想方设法获取了国民党第一、第二、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的机密军事情报,为中央红军取得反“围剿”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从事秘密情报工作,冷少农长期没有回家探望,母亲因为误解曾经来信责骂他“不忠不孝,忘恩负义”,他只能满怀内疚地给母亲回信委婉表明自己的抱负。1931年1月8日,他给儿子写下第一封也是最后一封信,寄托了对儿子无尽的爱和深切的期望。

给儿子回信后的第二年,冷少农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南京雨花台就义,年仅32岁。


郭纲琳致哥哥郭纲伦

伦兄:

我拖延了许久许久才复你信了吧!我不愿申诉和说明什么,因犯人的心理是绝隔人世不起作用,也许有很多的想象是脱离实际的。为了她抓不住实在做她估计的对象,所以给与她的会令她失望得可怕。现在我很能安静,脑袋似静水一样无波纹。我不希望什么,更不为失望而悲叹。我现很能安命自守,虽在过去我不利用时间追求我的现实,专在追求我身体的自由而陷于失望的苦燥中。现在呢?我不那样企求了!现在我的中心是:“让造成我的命运来完结我的命运,让我能得着的时日求些我愿求的知识,一直到最后一日。”我知道希望在追求中是甜密[蜜]的、美满的占多数,可是实现了后因时间与空间的更换,也许会恼恨希望的实现。所以你要我做的,我是不能给你圆满的回答。并我该告诉你:“我不愿造一点点罪恶在我生命中。”伦兄!请你原谅我不能屈伏在一个无罪而加上有罪的名义下来遵从你。我知道自己,明白自己。并且我也知道你们的苦衷!我常常觉得给你们的实在也够烦忙了,我为什么要这样累赘你们呢?我能给你们一点什么答复呢?——哦!垂[睡]猪的生活——再有什么?什么也没有了!再有给你们的只有失望,还说什么呢?总算好,我的身体和夏日一样有力,自入秋来胃少有不佳,别均似夏日的我。请你放心!我近来还能读点书,因能读书,所以杂念也易消失了!中秋节快临了,你们又忙着请客了吧!我们犯人一年照例有三次特许的买牛猪肉吃——春节、八月节、旧历年——所以每个犯人逢到这时都有一点兴奋。如没有钱,那只有望肉而兴叹了!八月节商[尚]未到,早就计划着:“还有一个月要吃肉和月饼了。”八月节可买月饼吃,五月节可买粽子吃。月饼比粽子好吃,能放得久多。八月节离我们还有半个月,不知你来得及请我否!七叔许久未来信了,大约公事忙吧!请他把小弟弟照片再寄张我。并替我向他要求他:“请我过节!”肯不肯呢?好!!纸完了!下次再谈!

祝你

努力保重!

狱中英妹谨上

八月廿六日

流露出他们最平凡的一面是什么(流露出他们最平凡的一面)(3)

家书背景:

郭纲琳1910年出生在江苏句容的大户人家,当地人亲切地称她为郭四小姐,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学习。193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底转为中共党员。1934年初调任共青团上海闸北区委书记,在斗争中因叛徒出卖被捕。

郭纲琳的家人千方百计设法营救。国民党当局表示,只要郭纲琳放弃政治主张,就可出狱。郭纲琳的大哥郭纲伦写信给她,劝她不要错过这最后的机会。1935年8月26日,郭纲琳在国民党南京监狱写下了这封回信。

信中看不到一丝哀怨、消沉的情绪。相反,郭纲琳读书学习,吃饭睡觉,心无杂念,以轻松的语气大谈吃肉、吃粽子和过中秋节,让哥哥请她吃月饼,让七叔请她过节。淡定从容的勇士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1937年7月,郭纲琳在南京雨花台牺牲,年仅27岁。


史砚芬致弟弟妹妹

亲爱的弟弟妹妹:

我今与你们永诀了。

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我底[的]肉体被反动派毁去了,我的自由的革命的灵魂是永远不会被任何反动者所毁伤!我的不昧的灵魂必时常随着你们,照护你们和我的未死的同志,请你们不要因丧兄而悲吧!

妹妹,你年长些,从此以后,你是家长了,身兼父母兄长的重大责任。我本不应当把这重大的担子放在你身上,抛弃你们,但为着了大我不能不对你们忍心些,我相信你们在痛哭之余,必能谅察我的苦衷而愿[原]谅我。

弟弟,你年小些,你待姊应如待父母兄长一样,遇事要和她商量,听她指导。家里十余亩田作为你俩生活及教育费。因我死以后,不要治丧,因为这是浪费的。以后你能继我志愿,乃我门第之光,我必含笑九泉,看你成功;不能继我志愿,则万不能与国民党的腐败份[分]子同流。

现在我的心很镇静,但不愿多谈多写,虽有千言万语要嘱咐你们,但始终无法写出。

好!弟妹!今生就这样与你们作结了。

你们的大哥砚芬嘱

流露出他们最平凡的一面是什么(流露出他们最平凡的一面)(4)

家书背景:

1928年5月5日,时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的史砚芬在南京台城召集秘密会议时被国民党抓捕。被捕后,史砚芬严守党的机密,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毫不屈服。敌人对史砚芬束手无策,最后只能通过江苏特种刑事法庭以“意图颠覆党国”的罪名判处他死刑。

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史砚芬便给弟弟妹妹写了这封诀别信。史砚芬自幼和弟弟妹妹感情很好。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他和弟弟妹妹三人靠祖母、母亲纺纱织布维持生计。22岁,当祖母和母亲也去世后,史砚芬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成为了家长。在信中,他十分从容、理性地交代后事,嘱托弟弟要像对待父母兄长一样听姐姐的话,嘱托家人不要治丧。将治丧视为一种浪费,这充分体现了革命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被敌人抓捕后,为了不暴露身份,史砚芬一直使用化名余晨华。只有在这一封留给弟弟妹妹的诀别信中,他才在落款写下了“砚芬”真名。

1928年9月27日,中秋节的前一天。清晨6时,年仅24岁的史砚芬,神情安详地走向了雨花台的刑场。史砚芬将这封信藏在了内衣口袋里,希望通过遗体将信带出,被家人发现。而正是通过这样特殊的“寄送”方式,这封血迹斑斑、饱含着手足深情的诀别信才得以留存至今,继续承载着这位年轻革命者不灭的灵魂。


摘编自《群众·大众学堂》2019年第5期

责任编辑:朱瑾

流露出他们最平凡的一面是什么(流露出他们最平凡的一面)(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