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古之名将,当然很厉害。一般喜欢历史、喜欢军事的人,很多都推崇韩信的军事水平。这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很多人因为喜欢韩信,人为的制造出许多在历史上没有的事,加到韩信身上,以增加韩信的光彩。
这其实根本没有必要,编造历史,真不知道这算是吹捧韩信还是抹黑韩信了。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高级黑了。
今天先说第一个,也就是所谓的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最早版本来源先说说常见的版本。刘邦去巴蜀的路上,张良给他出了个主意,烧毁栈道以表示没有东返的意思。等刘邦用韩信之计准备东出时,先派樊哙去假装修复褒斜道的栈道,而自己和韩信出陈仓道攻打章邯。
这个是最常见的版本了,明修栈道的人物:樊哙,地点:褒斜道,事件:假装修复栈道。关键词很充分,活灵活现,不由得你不信。比如:
又比如:
我要说的是,这是后人编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最早出现是什么时候呢?这个成语其实出自根据宋代的民间评话刊印的小说《续前汉书平话》,这本书讲的是吕后杀韩信的故事。这是现存史料中最早的出处。不过在《续前汉书平话》中只是一句话带过,具体经过的描述在之前的一本,也就是《前汉书平话》,不过这本书没有流传下来。可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至少在宋朝民间说书中就已经有了。
(网络阅读版把书名搞错了)
不过幸好元杂剧中有大量的韩信故事,有这么一本流传了下来,而且有具体的描述。元杂剧《韩元帅暗度陈仓》。其描述的经过是这样的:项羽会见诸将,令守连云栈道;韩信会和诸将,约与楚战。于是韩信命樊哙明修栈道,可点兵会期,樊哙九次不到,韩信因此下令要斩樊哙。樊哙得知后,通过汉王、萧何向韩信求饶。随后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其不意劫击楚营。最后韩信凯旋归来,萧何奉汉王之命为韩信举行庆功宴。
这就是有据可查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早版本。之后经过明朝小说《西汉演义》和明末清初《三十六计》的渲染,越来越变成历史的“真相”。
其实我们反过头来看现代的版本,其实基本和元杂剧版本一样。
二、谬误何在?既然知道了版本来源,我们就来说说其中的错误。
1、正史无载
在《史记》、《汉书》等正史中,根本没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记载。《史记·高祖本纪》就一句话:“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也只有一句:“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汉书·高帝纪》也就一句:“五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邯迎击汉陈仓”
《汉书·韩信传》与《史记》相同。
2、不了解连云栈道
最早版本和部分现代版本都说,韩信派樊哙去修的是连云栈道。所谓连云道是褒斜道和陈仓道中间的一条路。秦、汉时期压根没这条路,这是北魏正始年间才修筑的,用以连接陈仓道和褒斜道。在唐朝改名为连云栈道。
由前述可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早来源于宋朝的民间说书艺人,由于知识的缺乏,把当时的连云栈道误以为秦朝末年就已有。这也属正常。但是现代网络如此发达,上述资料在网上随时可以搜到,还以讹传讹,那就不应该了。
3、不了解陈仓道
在现代版本中,有一些注意到了连云栈道的问题。因此有些把版本改为:韩信派樊哙明修褒斜道的栈道,而自己却率军从不为人知的陈仓道出兵。这样改动的目的是为了解释,为什么出兵陈仓道能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
这又是个画蛇添足的编造。
楚汉相争时期,关中入蜀只有三条路,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见上图,注:另一条骆谷道修筑于汉武帝年间)。而刘邦出汉中走的是陈仓道。
为什么要选择陈仓道?
古人在山地选择通行道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沿着河谷。我们首先来看这三条道路,陈仓道535公里,褒斜道380公里,子午道520公里。陈仓道有嘉陵江,褒斜道有褒水、斜水,子午道有沣水和洵河。其中水运条件最好的是嘉陵江,最平坦、最好走、陆运条件最好的是陈仓道,也就是说无论水路和陆路,大部队行军和后勤保障,陈仓道是最佳选择。其实陈仓道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是西周的国道“周道”向四川方向的延伸。一直到秦汉,向来都是川陕之间最主要的交通要道。在历史上,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骆谷道,这四条秦岭古道上史书记载的战事有45次,其中24次发生在陈仓道。原因就是陈仓道是主干道。
所以刘邦选择走陈仓道。.
但是陈仓道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路最远,而且进入关中是在最西端,距离长安还远的很。而且,因为陈仓道在各条道路中战略位置最重要,自然是章邯的主要防御方向,重点关注着呢。这就说明了,走陈仓道是不可能达成突然袭击的效果的。既然如此,也就不存在暗度陈仓的说法了。
三、史书记载的真实战役经过如果非要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和韩信扯上关系,那么刘邦平定三秦的作战计划也有那么一点点靠边。也就是都是一个声东击西的方案。
1、韩信计策失败
刘邦的作战计划是:
以曹参为先锋,首先攻打下辩。
下辩并不在陈仓道上,它在祁山道上,陈仓道往祁山道方向过去不远的距离,这是古代控制祁山道和陈仓道的要点。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章邯,我要走的是祁山道。陈仓道和祁山道是相连接的,这条路是从川入陇的主要道路。
为了表演逼真,刘邦计划的第二步就是派出樊哙继续沿着祁山道向陇西、西县等地发展进攻。樊哙承担的任务就是佯攻陇西,试图将章邯的注意力转移到陇西去。从关中到陇西要通过关陇古道,别看距离近,但在六盘山里蜿蜒前行要费不少时间。如果章邯中计,这一来一回会折腾不少时间。
刘邦计划的第三步是:在樊哙佯攻的同时,曹参反从下辩再回陈仓道,拿下了故道县。再往前进,那就是陈仓。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的计划似乎要成功了。
可是刘邦的对手是什么人?当年的秦国第一名将章邯。这种声东击西的小花招根本没有骗过他。章邯并没有被刘邦派遣的樊哙攻势行动所欺骗,他的主力在陈仓的渭水之南动都没动。
章邯待在陈仓不动,意味着陈仓道此路不通。后来的诸葛亮以数万之众围攻郝昭的两千人都拿不下来,就是因为出口被堵,易守难攻。如果非要把还定三秦战役功劳强加到韩信头上,那么至此韩信的计策完全失败。难道不是么?既然韩信的粉丝要替韩信抢功劳,自然也要担责任。
面对章邯的阻击,刘邦无计可施,打退堂鼓了,都准备退兵了。这时《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的很清楚,一个叫做赵衍的人站了出来说:我知道另外还有路。
这条是什么路呢?全部奥妙就在于渭水,前面已经说过,古人在山区主要利用河谷作为通行道路。陈仓道的附近还有什么河流呢?有,渭水。沿着渭水到陈仓有一条路,那就是当年秦人进入关中平原的路。这条路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过,三国时夏侯渊和郭淮都走过的路,那就是陈仓狭道。位于小陇山,也就是六盘山支脉。这条路说起来就了不得了,那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生命之路,别说秦人,远古时期的伏羲、女娲、黄帝等部落全部都是沿这条路进入关中的(参见《华夏源流史》)。大家可以看看那条道上的考古情况,一路全是新时期时代的遗址。
不过这条路异常难行,大部队是根本走不了的,只能派出精悍的分队进行奇袭,所以在军事史上这条路出现的次数非常少。
刘邦听了赵衍的话后,派出精锐的分部队沿山岭进入渭水谷地,再越过渭水顺流而下,从现在的硖石镇这个地方出陈仓狭道,一下子出现在陈仓的渭水北岸。而此时的章邯在陈仓的渭水南岸。而刘邦派出的分部队到了他背后,直接遭到了刘邦的突然袭击。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章邯大败,否则百战名将章邯哪会那么轻易就被击败的。
所以如果硬要说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实樊哙等人的佯动是失败的,最后依靠向导赵衍的出现才得以击败章邯,否则刘邦根本就出不去。
2、平定三秦,韩信的影子都没出现
击破章邯在陈仓渭水南岸的阻击后,刘邦大军得以进入关中平原,这时樊哙等人全部归建。这是必然的,刘邦去汉中前,项羽抢走了他的军队,只让他带3万人进蜀,虽然有各诸侯的数万人因为仰慕刘邦加入,但崎岖的子午道让无数人望而生畏,一路上逃亡的人数不胜数。刘邦未作休整就直接出兵,手中兵力绝对不会超过5万人,加上林执同时进攻蜀地和汉中的留守兵力,能有3、4万出征就顶天了。
因此必须集中兵力,全力攻取关中,决不能陇西、关中两个战场同时开打。
首先立功的是樊哙,突破陈仓后,刘邦第一个攻击目标是雍县(今陕西凤翔县南),这是秦国当年的旧都。秦国当年为什么会建都于此,原因很简单,这是陇山道最东端,控制此地也就锁住了关陇通道的咽喉,章邯的雍国被切成两半。
雍县的车骑部队出城野战被樊哙击败,随后曹参会同樊哙攻克雍县。刘邦拿下了重要的战役支点。
现在章邯只能凭借自己雍国的东半部来和刘邦全军对抗了,在这种情况下章邯选择了守势,全军退过杜水,以其弟章平守好畤(今陕西乾县东),自己驻守国都废丘(今西安市长安区高桥街道东马坊村附近)。从这个部署可以看到,陈仓一战章邯必定损失惨重,渭南被他全部给放弃了,但好畤章邯却不肯放弃,原因非常简单,这是萧关道的入口。章邯封雍王,地盘在三秦中最大,其在陇西和北地等郡都还有部队在,雍县被刘邦夺了,好畤必须得保住。这可是匈奴入寇的路线之一,相当的重要。
所以刘邦先锋曹参轻易夺取斄县(今陕西武功县西)后,立即转为北上攻打好畤。章平出城野战,又被曹参击败,汉军遂围好畤。但是虽然樊哙曾先登上城,未能攻破。
战役进行到这个时候,董翳、司马欣完成了部队集结,西向增援章邯。刘邦遂移兵抢占壤乡(即武功,今陕西武功和周至之间),与三秦联军遭遇在壤乡以东。让章邯没想到的是,连战连胜的汉军此时已经势不可挡,原来根本不在他眼里的曹参、樊哙之辈战斗力惊人,三秦联军惨败。
刘邦击败章邯后再次围攻好畤,战斗异常惨烈,纪成战死,周勃先登入城,章平逃窜。这个时候章邯的雍军主力已经基本被歼。于是刘邦绕过废丘直取咸阳,击败了老对手赵贲和新对手内史保,完成了对废丘的包围。
战役最关键时刻到来了,为打通与章邯的联系,三秦联军对咸阳发起了拼死的反扑,曹参迎来自己最光辉一战,坚守景陵20天不败,刘邦趁三秦联军遭曹参阻击连战疲敝,迅速组织出击战斗,再次大败章平,基本全歼三秦军队主力。至此,三秦战役基本结束,剩下就是汉军扫荡时间了。
这里要提一下的是周勃,他攻克的城池中有一个叫汧县。为什么要单独提这个城呢?因为这也是秦国旧都。最初的时候秦人是从陇山道进入关中的。我简单讲下,帮大家增加点知识。秦人本来是在山东一带的,被周成王击败后,为了惩罚他们把秦人西迁到天水甘谷县一带。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宠幸褒姒,引来之前的老丈人申侯不满,这个家伙当了回带路党,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并将他杀掉。
而那时秦国的国君叫秦襄公,国都就在汧县。为啥那时秦人把国都定在汧县呢?汧县在陇山东侧,是陇山道中最主要的支点之一,和西侧的秦邑遥相呼应,这两个地方一控制就相当于陇山道被秦人给控了。其实说白了就是秦人偷偷摸摸在蚕食周人的土地。周幽王被杀,在历史上叫做西周灭亡,随之而来的就是周室东迁。秦人得到了蚕食周人旧地的大好机会。可周室东迁,比秦人更强大的西戎更加变本加厉,那时还弱小的秦人根本不是对手,连周人都被西戎赶跑了,占了周人的龙兴之地,更何况秦人。但秦襄公听了周平王的话:“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傻乎乎的去和西戎作战,反被西戎杀死。于是秦人又退回了陇西。后来秦人在秦襄公儿子秦文公率领下从陈仓狭道东出,把雍作为进占关中的桥头堡。
3、刘邦胜利原因总结
所以看看刘邦的平定三秦战役和之前的历史,有很多相似之处。
闲话说完。之后的战况没什么好讲,汉军摧枯拉朽扫荡关中、陇西,董翳、司马欣先后投降,就剩下章邯死守废丘孤城顽抗。刘邦平定秦国故地,只用了三个月。
为什么刘邦打得这么顺利,原因很多。
1、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章邯等三人为关中故老所痛恨,他们手下的军队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不强。在没有强大部队的情况下,将军个人能力的发挥是相当有限的。
2、刘邦自己很能打,看刘邦之前的战斗经历就知道,他手上军队不多,但战绩相当好,赵贲、杨熊在秦军中也是数得着的将领,完全不是刘邦的对手。这一战中,刘邦的思路一如既往,非常明确,在章邯主力被击溃的大好时机面前,刘邦没有急于分兵略地,而是瞄准章邯地盘上好畤这个要点,给予坚决的打击。并吸引三秦中董翳、司马欣大举来援。由于刘邦攻打好畤前先占了斄县,使得三秦援军不敢直接北上救援好畤。刘邦得以自己在正面,同时调包围好畤的曹参、樊哙等部南下夹击,故能在野战中再次击败董翳、司马欣部主力。最后以曹参分部队固守要点,自己率主力伺机而动,基本全歼三秦军主力,使得三秦军彻底失去机动作战能力后,再逐一进行扫荡。
这就是刘邦能在三个月平定三秦的最主要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前锋打击(固守)要点,主力在后待机,抓住战机后坚决投入全部力量。应该说刘邦的用兵是极为高明的,平定三秦之战也称得上是刘邦军事生涯数得上的亮点。
3、刘邦手下的曹参、周勃等人都有相当强的能力,是刘邦的忠实爪牙。
4、赵衍的献计在整个战役中是决定性的,不但让刘邦突入关中,更导致陈仓一战,章邯损失了他的主力部队,这让章邯在接下来的战事中无所作为。剪除了三秦中最强的章邯,使得刘邦接下来的战事难度有所降低。
我们翻越史书,可以看到这段时间没韩信任何事,连名字都没出现过。别说平定三秦,在接下来的战事里一直到彭城之战,很长时间都没出现韩信的名字。其实按照西汉的官方评价,平定三秦,韩信没什么功劳。
为什么在楚汉战争前期韩信连出境的机会都没有?原因在于刘邦根本没重用他。
那后来韩信为啥会被重用呢?这就是下一篇文章彭城之战的事了。
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