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晚期,保山县出了两位先后在朝廷担任了侍郎的进士,一位是张志淳,一位是闪仲俨云南历史上产生了21个科举家族和世族,其中有出自永昌府的两家,即张志淳家和闪仲俨家两位侍郎和两家大批人才都为国家、为家乡作出了重大贡献张家人事,保山坊间已经耳熟能详闪氏事绩还有待全面深入研究、介绍,这是保山历史文化研究当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古代历史寒门考上的进士?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历史寒门考上的进士(名震永昌的闪氏科举家族)

古代历史寒门考上的进士

明代中晚期,保山县出了两位先后在朝廷担任了侍郎的进士,一位是张志淳,一位是闪仲俨。云南历史上产生了21个科举家族和世族,其中有出自永昌府的两家,即张志淳家和闪仲俨家。两位侍郎和两家大批人才都为国家、为家乡作出了重大贡献。张家人事,保山坊间已经耳熟能详。闪氏事绩还有待全面深入研究、介绍,这是保山历史文化研究当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史志中搜见的闪氏科举家族

保山历史名人堂数百名人物文稿,历经近两年20多次反复核查、审选、撰改完成后,我开始思考撰写总体介绍文章《保山历史名人和名人堂》之际,重新翻阅省、府、厅、州、各县历代史志、数十卷《云南史料丛刊》和《永昌府文征》等典籍及各种相关辞书时,又冷一个人、热一个人、东一句、西一段地跳入眼帘一个保山历史上强光闪射的重量级人物家族――闪氏科举世族,忍不住连用10多个夜晚,把它们一一识读明白、联结整理出来,供当代保山乡亲们更多赏见一束历史人物的光彩。

明、清两代,地处西南“极边”的保山(永昌),虽然科甲成就远远不如滇东、滇中临安府、云南府、大理府等地繁盛,进士、举人总数所占比例很低,但却出现了较多的科举家族或世族,每个家庭或家族在两三代人中考中进士、举人三五人乃至十多人,这对文化的延传和发展壮大是很有利的。其中最强盛的两家是张志淳和闪仲俨。张志淳和他儿子张合是进士,张志淳兄弟张志信、张志宁和儿子张含是举人。直到清乾隆年,他的裔孙张纬仍考中丙子科举人。闪仲俨家也延续了三四代,各种文献记及闪家科举成就前后绵延了至少130年。

侍郎闪仲俨,明代晚期保山县人。“书香世第”。一家三代登科进士1人,举人11人。其祖父辈的闪镗是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丙子科举人,自幼事亲至孝,磊落尚义。担任重庆丰都知县等公职,从不利用职权谋取丝毫私利,同情和宽待穷苦人家。其同辈的闪揆,因品学兼优升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就读于京师,是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庚子科举人。闪应是嘉靖二十八年己酉科举人。闪仲俨的父亲闪继迪,天性笃孝,家法严正,生平喜奖掖人才,斥拒谄谀奉承。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乙丑科中举后,先在为皇帝掌文翰之事兼修国史的翰林院任管理图籍、档案的孔目,后在执掌礼乐、学校、科举的礼部担任司务,承担文书档案、检点文字等工作。崇祯初年他返居家乡,时逢漕涧王盘叛乱,兵临永昌城,他坚决主张予以剿除,并以实际行动积极筹粮助征,迅速平乱;施甸“民变”他坚决主张予以安抚,迅速安定下来,都获得了利国利民的良好效果。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逝世后乡人立祠报德,皇帝赐御祭。所著《羽岑园》、《秋兴》、《吴越游草》等诸多诗文集,王宏祚力谋出版未果,诗歌为袁文揆收入《滇南诗略》;《永昌府文征》录其文三篇,诗四十余首。闪继迪兄弟中的闪继达、闪继、闪继才同登万历二十二年甲午科举人,闪继诗为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癸酉科举人。闪仲俨兄弟闪仲杰是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科举人;闪仲仪是天启七年丁卯科举人,高中第三名;闪仲侗是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丙子科举人,高中第一名,他的《鹤鸣篇》入列《四库全书题要》,陶应昌《云南历代各族作家》有闪仲侗专条。闪氏一家数代,除举人、进士12人之外,还出了一些其他人才,如岁贡闪应雷,他是由永昌地方考选升入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成才的。闪仲俨的两个儿子也担任了重要官职。闪家数量众多的人才,都作出了重要的社会贡献。

闪仲俨字人望,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乙丑科进士。殿试登科后,入翰林院任庶常。“庶常”是庶吉士的简称。庶吉士为“承敕”(敕指皇帝的诏令)的“近侍”人员。后升为参修国史、参与机务的七品“检讨”官,与同僚枚卜弹劾奸臣魏忠贤专断国政,贪酷腐败,滥杀无辜,被魏忠贤假托圣旨削籍(革职)回家。思宗(崇祯)初期励精图治,杀魏忠贤,“特恩”召回闪仲俨,“起补原职,赐云服”(明代四品官官服为云雁纹绶绯袍)。后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设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二人,为詹事之副,正四品。詹事的任务是给太子讲授《尚书》、《春秋》、《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典籍并解答疑义。侍讲学士给皇帝讲经史,备君主顾问兼撰著、记载。又任左春坊左谕德,是“掌讽谏规劝”的太子属官,“谕太子以道德”;“皇太子朝宫臣,则列侍左阶,出入骑从”。期间受敕命撰修完成了前朝(天启)皇帝编年大事记《熹宗实录》。继而任礼部副长官右侍郎,管理文官诰敕,编纂六朝章奏,两次担任进士主考官。父亲逝世请恤后,旨准回家祭葬,钦赐路费、丧服。后病逝于保山家中,皇帝再次哀谕闪家祭葬并“崇祀乡贤”。

闪氏祖孙有浓厚的追念先贤、事亲笃孝、励志勤学的传统家风。闪仲侗中举后,与其父、兄在京城闪仲俨官署中合住了一段时间,期间在九月十四日为闪仲侗做了一次生日。闪继迪诗《九月望前一日儿子仲侗生日二首》记述:“玉皇先吏侍香炉,爱弟神京伴索居。宦况赏心池草绿,年光经眼菊花舒……有弟碣石拥花醉,有兄承明视草归。天南天北三玳宴,千秋努力欢庭闱”。父子兄弟奋发欢愉之情溢于言表。

闪仲俨祖孙还倡导民族、宗教和谐。方国瑜先生主编的《保山县志》对闪家评价很高:“永郡闪氏,世奉伊斯兰教,而其行谊,崇儒术,倡佛法,不拘于私门,然亦不碍于其教也。明季闪氏科第相望,而继迪父子为乡人所重,其在朝廷凛节,乡党泽惠,一家孝友和穆,可为世法矣”。

《徐霞客游记》中的闪家人事

闪仲俨家的籍贯,史志中仅见载“保山县人”。明末清初的保山县包括现今的隆阳区、施甸县、龙陵县、泸水县和昌宁县西半部、澜沧江东的永平县杉木和地区。为落实闪氏所属县区,我们用了近两个月时间查询无果,最终在《徐霞客游记》中找到了答案,闪侍郎家在隆阳。

徐霞客遍游隆阳、腾冲、昌宁返乡途中重病,返抵江苏江阴半年便与世长辞。他生前未及整理出游记文稿,病中托付季梦良整理编印。到季梦良“遍搜散帙”时已多有残缺。其中于崇祯十二年三月三十日到四月初九游历隆阳的十天记文全部缺失,研究者大多认为其时徐正在闪仲俨处。这对保山史事特别是闪氏的研究是一大损失,非常可惜。直至清乾隆四十一年,《徐霞客游记》才由徐霞客族孙徐镇重新校刊,首次雕版付印。

以下是《徐霞客游记》中的闪事摘录(徐在游记中,对闪继迪多尊称闪太翁,对闪仲俨多称闪太史[明清时尊称翰林为太史]或称其字闪人望,对闪仲侗多称其字闪知愿)――

己卯(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三月二十九日游保山水寨。季梦良按语:“自此至四月初九,共缺十日,其时当是在永昌府入叩闪人望:讳仲俨,乙丑(天启五年,1625)庶吉士,与徐石城同年,霞客年家也。并晤其弟知愿:讳仲侗,丙子(崇祯九年,1636)解元也。即此时。”

四月初十日闪知愿早令徐使来问夫,徐复趋南关觅一夫来……出南门,至卧狮窝。盖其西大山将南尽,支乃东转,其北先有近支,东向屡下,如太保、九隆皆是也。

五月二十七日(游腾冲、梁河归来)坐会真楼作记。

二十九日上午往叩闪知愿,将取前所留翰札碑帖。闪辞以明日。还过潘莲华家,遇鸡足安仁师(徐镇注:丽江公差目把延至,求闪序文),下午乃返。

三十日晨餐后,即造闪。知愿犹不出,人传先生以腹泻,延入西亭相晤。余以安仁远来,其素行不凡,且赍有丽江《云全集》来至,并求收览。闪公颔之。余乃出。

六月初二日出东门,过大官庙,至哀牢寺,金井。又东南行十余里,见南有峰危耸中立,即笔架山之北峰也。其峰自郡城望之,四顶分尖。三里降而下洼,一歧东北分趋瓦渡;又一歧西南下坑,有三四家倚西山崖下,是为沈家庄,投宿村家。

初三日饭而登途。南引坞中,穿壑西南,逼近笔架山东北之麓,合北来沈庄水,向东而绕于闪太史(翁?)墓前者也。路又南二里,东折一里余,逾一小山岗而下,即闪墓之虎砂也。北望有茔当东坡之嘴,乃涉壑而登之,即闪太史夫人马氏之冢,太翁所择而窆者,已十余年矣。其脉西北自昨所渡沈家庄东岐之脊东南下,又峙为一巨山下坠。自西而东者为虎砂,即来道所逾者;自东而南者为龙砂,即庄居外倚者;而穴悬其中,东南向。外堂即向东之坞,水流横其前,内堂即涉壑而登者,第少促而峻泻。当横筑一堤,亘两砂间,而中蓄池水,方成全局。虎砂上有松一圆独耸。其庄即在龙砂东坡上。从墓又东半里,逾小水抵庄。庄房当村落之西,其门南向。前三楹即停太翁之柩者,钥之未启;后为庐居,西三楹差可憩。时守者他出,止幼童在,余待久之,欲令其启钥入,叩太翁灵几,不得。逾岗脊而北,二里余,得一中洼之潭。从洼上循其北而东上坡,又里余得寨,数十家分居山头。其岭亦从北而亘南,东南接天生桥者,为闪庄东障之山。唯望闪庄正东,其山屏起下陷。遍叩寨中,终无解语者。

走天生桥,出枯柯、顺宁,其水即沈家庄西北岭坳诸水,环闪墓、闪庄之前,又东盘岗嘴。

时已过午,遂南过一冈,又西下一里,复西逾坡一里再至闪庄。餐毕,其守者一人归,觅钥匙不得,乃开外门而拜于庭。

初五、初六两日憩会真楼。

初七日闪知愿来顾,谢余往叩灵几,礼也。知愿馈饼二色。

初八日知愿又馈牛、羊肉并酒、米甚腆。

初九日闪太史召游马园。园在龙泉门外,期余晨往。余先从法明寺南,过新建太翁祠。祠尚未落成,倚山东向,与法明同。南出龙泉,由池东堤上抵池南,即折而西入峡。半里,园临峡西坡上,与龙泉寺相并。园之北,即峡底也,西自九隆山后环峡而来。园中陂池层汇。其北一池,地更高,水从其底泛珠上溢,其池浅而水独沉映有光,从此潺潺泻外也。外池中满芰荷。东岸旧有菜根亭,乃马玉麓所建者,并园中诸榭俱颓圮。太史公新得而经始之,建一亭于外池南岸,北向临流。隔池则龙泉寺之殿阁参差,冈上浮屠,倒浸波心。

余至,太史已招其弟知愿相待,先同观后池溢泉,遂饭于池南新亭。开宴亭中,竟日欢饮,洗盏更酌,抵暮乃散。是日始闻黄石翁去年七月召对大廷,与皇上面折廷铮,后遂削江西郡幕。项水心以受书帕亦降幕。翰院中正人一空。

初十日拜马元中,并拜俞禹锡。二君襟连也,皆太史翁之婿,前于知愿席相会而未及拜。且禹锡原籍苏州,其祖讳彦,中辛丑进士,移居金陵大功坊后。其祖、父俱壮,闪太史寓金陵时,欲移家南来,遂以季女字俞。前年太翁没,俞来就婚,拟明年偕返云。时禹锡不在,遂返会真。闪太史以召对报来示。

十六日往晤闪知愿。还拜刘北有,留饭,即同往太保山麓书馆。馆中花木丛深,颇觉悠闲。坐久之,雨过,适闪知愿送《南园漫录》并《永昌志》至,即留馆中。

十七日闪知愿再候宴,并候其兄太史及其族叔孩识同宴。深夜乃别。

十九日抄书书馆。闪知愿以竹纸湖笔馈,以此地无纸笔,俱不堪书也。

七月初五日出龙泉门,为干海子之游。由九隆池之左循北坡西向上,一里出寺后,南瞰峡中马家园,即前日闪太史宴余其中者,昔为马业,今售闪氏矣。从此益西上一里,瞰其北峡,乃太保新城所环其上者,乃知其西即宝盖山之顶,今循其南冈而上也。……其下峡中有深涧,自西北环夹东出,水声骤沸,即马家园绾九隆南坞之上流也。此处腾涌涧中,外至坞口,遂伏流不见。南溢而下泛者,为马园内池;北溢而下泛者,为九隆泉池,皆此水之伏而再出者也。

十七日(由卧佛寺)入仁寿门,由新城街一里余,过法明寺前,西抵刘馆。馆前老妪以潘莲华所留折仪、并会真陶道所馈点畀余,且谓闪知愿使人以书仪数次来候。盖知愿往先茔,恐余东返,即留使相待也。下午安仁来,俞禹锡同闪来,抵暮乃别。

十八日禹锡邀饭,出其岳闪太翁降乩语相示,录之,暮乃返。闪知愿使以知愿书仪并所留柬札来,且为余作书与杨云州。

十九日闪太史手书候叙,既午乃赴之。留款西书舍小亭间,深夜乃归馆。知安仁所候闪序已得,安仁将反命丽江矣。

二十二日雨。俞禹锡同闪太史来寓,坐竞日贳酒移肴,为联句之饮。

二十五日闪太史以作长歌赠,更馈以赆。其歌甚畅,而字画遒劲有法,真可与石斋赠余七言歌并镌为合璧。己而俞禹锡又使人来邀移寓。余乃令顾仆以石树往视之,相与掌为异。己而往谢太史之赐,太史亦为索观,遂从禹锡处送往观之。

二十六日俞禹锡晨至寓,邀余移往其斋。余感其意,从之。比至而知愿归,即同往晤,且与之别,知此后以服阕事,与太史俱有哭泣之哀,不复见客也。比出门,太史复令人询静闻名号寺名,盖为静闻作铭已完,将欲书以畀余也。更谓余,石树甚奇,恐致远不便,欲留之斋头,以挹清风。余谓此石得天禄石渠之供甚幸,但余石交不固何。知愿曰:“此所谓石交也”。遂置石而别。余乃还刘馆,作纪竞日。晚还宿于俞。既卧,太史以静闻铭来赐,谓明日五鼓祭先,不敢与外事也。

二十九日晨,雨时作时止。别禹锡。马元真、闪太史亦来送,遂出南门,至诸葛营……过阿今……养邑……

八月初一日入右甸北门。

――不同于史志记载,对闪仲俨、闪仲侗等人的人品学识和才能,《徐霞客游记》提供的是具体而形象的资料。375年前徐霞客写下的游记文字告诉我们:

一、在徐霞客多次进入永昌(保山)城与名士贤达们的交往中,来往最多、情谊最深的就是闪仲俨、闪仲侗、闪继迪之弟孩识、孩心、闪继迪之婿俞禹锡、马元中以及闪氏其他亲友。徐霞客入住玉皇阁边侧会真楼,缺粮缺菜无文具,闪家不但常以牛羊肉、糕饼、纸、笔相赠,而且选送优质食品和用物。“竹纸湖笔”中的湖笔,便是浙江湖州特产的全国名笔。闪、俞等人还多次设宴款待徐,并多次邀游风景区。俞禹锡、刘北有等人先后邀接徐到家中书舍住宿。徐东游哀牢山,西游九隆山、玛瑙山、潞江,北游芒宽、瓦房,闪仲侗多次“以书仪(馈赠钱财的礼帖和封签)来候”于会真楼。徐霞客知闪继迪灵柩在哀牢山,为叩拜灵几,曾绕行丛山,两至闪庄。徐霞客把从杨柳山岩取自悬崖的、心爱的奇石树赠送闪仲俨,以象征挚友间的“金石之交”。闪氏对徐霞客这位学识渊深、文雅高尚、非亲非故的远客始终殷勤至诚,再三挽留,七月中旬闪家人上山祭扫先茔时,深恐徐启程东归还特意“留使相待”。到七月二十九日徐动身时,阴雨绵延,闪、俞、马等送出南门径至诸葛营依依而别。

二、闪侍郎家在城内,家业宏大。宅地西边有西书舍、西亭,当时正在太保山东麓法明寺南建造祭祀闪继迪的太翁祠。游记详尽地描写了龙泉门外一里许的闪家花园,它是明清之时的“永昌八大花园”之一。当时还称马园,因其原为马玉麓的产业,马家家道中落出售闪家。园中陂池层汇,池满芰荷,原有“诸榭”及东岸旧亭,闪仲俨购得后建新亭于池南,多次邀请徐开宴新亭。闪继迪墓在保山坝东哀牢山,哀牢山南部丛山中有管理闪家山水、墓葬的“闪庄”、闪太翁墓、闪太史夫人马氏冢。闪庄建筑有东三楹、西三楹及其后的“庐居”(较简陋的房屋)。闪墓北有虎砂,南有龙砂,并有人工筑堤的水池。游记对闪家三地景物的种种描写,至今令人浮想联翩,后人仍可寻踪辨,更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跟进。

三、闪氏名士们与大旅行家兼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进行了良好的文化学术交流。闪仲俨、闪仲侗、徐霞客等人,都满腹经纶,志趣相投,谈吐高雅。闪氏不时邀集,竟日议谈,抵暮乃别,还时而挑灯畅叙,且书来柬往。闪仲侗不避阴雨,给徐送去他很需要、当时颇为难得的《南园漫录》、《永昌志》等地方文献。丽江派遣“素行不凡”的公差头目安仁送《云全集》来,请求闪仲俨作序文,徐阅后与闪晤谈推荐,“闪公颔之”,安仁得序返命丽江。闪仲俨邀徐共赏其书、画,徐评为佳作;闪又作长歌赠徐,徐惊赞称“遒劲有法,真可与石斋赠余七言歌并镌为合璧”。六月二十二日,闪仲俨、徐霞客等人还做“竟日联句之欢”。禹赠徐有“下乔”之句的诗,徐答以《幽栖解嘲五律》。二十五日,闪、徐等人汇合赏石,共同品鉴徐深山悬崖取回“如雪凝冰裹,玲珑精美”的石树,大家拍掌称奇,说此石放在闪家有如珍本收入朝廷的天禄阁和石渠阁,“留之斋头,可挹清风”。他们的交流还涉及崇祯晚期的朝野政治。闪仲俨在保山家中收到朝廷寄来登载皇帝召致臣僚问对的内部通报,很快送徐阅知,得知黄石翁等朝臣被排斥,“翰院中正人一空”时,深为国事担忧。耿德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