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模因是什么,先得知道基因是什么。想知道基因是什么,还得知道熵、信息和生命是什么。

1.熵 、信息和生命

熵(entropy)是个描述系统系统混乱程度的量。

“熵”这个概念的提出跟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关。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一个封闭系统中的熵会随着时间越来越高。能量会自发的从高能级流向低能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热量会从高温物体自发的传到低温物体。一瓶蓝颜色的空气原本非常有秩序的待在瓶子里,然后你把瓶盖打开了,由于聚集在一起的蓝色气体分子势能较高,产生密度流,因此会自发的向外运动。这些空气就会扩散到周围的环境中。而且想让它们回到瓶子里得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混乱程度就增加了。(当然换个角度说,蓝色气体分子会做无规则热运动,在无规则热运动下,扩散到外界的概率肯定远远大于自己回到瓶子里的概率,而且这两者的概率差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大,所以,蓝色气体必然扩散)

顺着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思路推理下去,宇宙整体也可以视为一个封闭系统,那宇宙的归宿就应该是热寂,所谓热寂就是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想蓝色气体一样均匀的扩散到空间中,所有的天体、生命等等统统解体。

信息是对抗不确定性的存在。当然,这个定义的意思不是信息能让熵减小,而是,混乱程度越大,熵越高的系统,就需要越多的信息进行描述。

关于信息有两个容易被人误解的地方。

一是很多人认为宇宙中的信息守恒。其实,宇宙中的信息量不守恒。

物理学里从来没说过信息量守恒。注意是“信息量”不是“信息”,讨论守不守恒讨论的是信息量不是信息本身,信息量相等的两条信息因为描述的对象不一样,不是等价信息。

信息量不守恒,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坍缩会产生新的信息。信息载体受到破坏,其中保存的信息就会消失,信息总量就减少了。而且,新增的信息和减少的信息不是相同的信息,信息量也不对等。信息量应该是个变量,时多时少,随机变化。

二是认为,信息的出现会抵消熵增。这个我前面说了一下,信息定义的意思不是信息能让熵减小,而是,混乱程度越大,熵越高的系统,就需要越多的信息进行描述。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的是能量流动的问题,信息只是能量流动的一个副产品,信息量可以增大也可以减小并不守恒。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的是封闭系统的熵会增加,信息载体不是封闭系统。信息载体需要和周围的其他系统互动,以完成信息的传递、保存、处理、删除。而且,信息的传递、保存、处理、删除都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也都会导致熵增。

举个例子解释一下,假设有A、B两个系统,B系统不断收集A系统的信息,要建立一个A系统的模型。A系统随着时间推移,自身的熵在增大,自身的混乱程度也在增大,因此,A系统自身携带的信息其实一直在减少。反而B系统为了描述越来越混乱的A系统,就产生出更多的信息来描述A系统,这使得B系统的信息量反而越来越大。但是,B系统这种描述A系统的行为本身就需要从外界获取能量,以将自身产生的熵转移给外部世界。因此,将AB两个系统和外部世界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熵是不断增大的。

因此,信息出现会加速熵增而不是抵消熵增。

知道了熵和信息是什么,就可以讨论生命是什么了。

生命以负熵为食

生命本质上是一种会自我复制的复制子。由于宇宙里的熵不断增大,所以没有什么东西会长存不朽,就像人会老去一样。因此,想要长存唯一的方法就是自我复制,或者说繁殖。而生命繁殖所需的能量恰恰来自于外界。也就是说,生命其实是将自身的熵转嫁给了外部世界。这就是所谓“生命以负熵为食”。

生命的出现和信息一样并没有减小宇宙中的熵,反而让宇宙整体熵增的速度变快了。

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目的论的假设。假设宇宙的目的就是实现热寂。因为单单凭借自然的热量散失,有些能量耗散不掉。因此,为了把这些能量消耗掉,就演化出了不同的生物。观察不同生物,很容易发现不同生物占据着不同的食物链上生态位,在特定的生态位上消耗自然界中特定种类的能量。

还有一些特别难以消耗掉的能量,比方说原子能。那就需要演化出人类这种智慧生命,发明出原子弹、核电站,将这些能量消耗掉。

这就是,中学生物书里说的那句话,生物圈里的物质是循环流动的,而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模因概念是什么(模因是什么)(1)

这张图出自《魔兽世界编年史》,画的是魔兽世界里的六大势力光、影、秩序、混乱、生、死。这六大势力两两对应,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维度光——影、秩序——混乱、生——死。正好对应了现实中的熵、信息和生命三个维度

*****************************************************************

2.基因

明白了熵、信息、生命三者的关系,就可以讨论基因是什么了。

基因其实就是生命携带的信息。生命的繁殖本质上就是在复制基因里携带的信息。

基因不仅仅会复制,还会演化。

演化可以描述成一个if,then的算法结构。

if

遗传(基因会复制)

变异(基因复制的过程中会出错)

选择(自然选择会选出更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异)

then

演化必然发生

基因的演化使得生命从最初的微生物,演化成了现在遍布世界形形色色的不同生物。

*******************************************************************************

3.模因

模因是指通过人类的模仿能力完成复制,在人际之间传播的信息。

人类的模仿能力是所有动物中最强的,而且,人类有一种模仿他人的本能。

有些文化批评家觉得模仿别人是没有个性,我这里要提一个反对意见,模仿的能力和欲望恰恰是人类最大的竞争优势。模仿的能力使得模因得以出现,使得人类可以摆脱基因的枷锁,进入模因的时代。

我们不妨一起想象一下,两百五十万年前人类的史前时期。

在那个时候,我们祖先的大脑体积和近亲黑猩猩差不多,只有我们现代人的三分之一。

他们的爪牙没有老虎的爪牙有力,速度不及猎豹迅捷,他们的视力也不如雄鹰锐利。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他们都不是大自然的宠儿。

那么,古人类依靠什么样的技能开挂,最终从万物中脱颖而出呢?那就是模仿。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模仿这件事的重要性。在远古的狩猎生活中,有一件事大幅改善了人的生活,那就是生火。火可以把动物烤熟,让食物储存更久、更健康、更容易被消化;火可以让猛兽害怕,给人更安全的居住环境。

点火这件事,最开始可能起源于雷电引发的森林大火。之后,可能某一个古人类意外地点燃了木材,掌握了生火的技能。

那么,一次生火成功了之后,下次是否还能成功?会生火的人去世之后,谁会来为其他人点火?

这个时候具有模仿能力的古人类,就正式地站在了人类进化舞台的中央。

他们并没有创造出如何生火,但是他们可以准确地模仿出生火的具体行为,从而依靠自己也能完成生火。

就这样,随着人类的迁徙,火种就从一个地方带到另外一个地方,就从一个群体传播到另外一个群体,吹响了人类进化的号角。

在这里,生火就是一个文化基因,也就是模因。而模仿的行为,就传播了这个模因。

模仿所延续的不仅仅是生火这一个文化基因。还有很多古人类通过偶然的常识而获得了生存经验,比如狩猎的新技巧,食物的携带和烹饪的新方法等等,这些都通过模仿而被保留了下来,并通过模仿而传播开来。

通过模仿,新的一代学会了上一代的经验,并且基于这些经验,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经验和技巧。

在这一代又一代的迭代升级中,人和他们的近亲黑猩猩分道扬镳,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进化道路。古人类的模仿,构建了我们人类文明的基石。

(1)模因创造了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瞧不上模仿,贬低它是“山寨”。但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模仿是学习能力最本质的体现,需要大量的脑力来参与。

在动物世界里,只有非常少的动物具有模仿能力,比如鸟类模仿歌曲,鲸鱼和海豚模仿声音和行为。

动物的这种模仿,和人的模仿还不太一样。动物的模仿只是一种本能的体现,不像人的模仿那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没有办法在新的环境下应对新的问题。

在美国一个比较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对比黑猩猩和人类的小孩时,只有人类的小孩能够通过模仿来解决问题。

模仿能力的高低,和什么有关呢?答案就是和大脑的脑力有关:大脑容量越大,脑力越足,模仿能力越强。那些模仿能力高的人,能给部落带来更多的利益,因此他们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资源,更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

所以,这些脑容量高、模仿能力强的人,就有了更高的概率产生更多的后代。他们的大头基因就在选择中胜出。你应该还记得,我在“大头问题”那一讲中提到,在两三百万年里,人类大脑的体积增加了3倍。这种器官的演化,是生命史上独一无二的进化奇迹。

人的头越变越大,智能也越来越高。这个变化,是基因所带来的,但是对基因的选择不再来自于大自然,而是来自人类本身对模因传播的需求。

也就是说,对于人类而言,基因与模因一起共同进化,才形成了今天的人类。

(2)模因创造了语言

模因这个假说的提出,还让我们能对人类语言的起源作一个合理的猜测:那就是语言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模因、传播我们的文化信息,因为它是最佳的传播载体。

你要知道,目前世界上总共有5561种语言,但其实所有的这些语言,都有完全一致的深层语法规则,都从同一种语言原型演化而来。这是因为,语言最初诞生之时,它的功能就是为了传播模因。

和基因一样,模因的传递,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那就是高繁殖性,高保真性和长寿性。

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呢?

高繁殖性,指的是一个模因,能够快速地扩散到其他人那里去,成为其他人模仿的对象。比如我们写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如果这首诗没有一个高效的扩散渠道,最终它也就会烟消云散。

高保真性,指的是模仿不能变形,而是要忠实、准确地复制原来的模因。

长寿性,指的是模因不能因为意外的灾难、人的死亡等等偶然因素而容易消失。

语言在提升模因的繁殖性、保真性和长寿性这三个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句“小心”这样的话,显然比一个手势能让周围更多的人知道危险,更能快速扩散。书面文字,更是能让信息传递到千里之外。所以语言能提高模因的繁殖性。

语音发音的单元,以及独立的字和词汇,相当于对信息进行了数字化,提高了模因的保真性。

文字的记录,让创造模因的人死后,也依然能够为后人所了解。所以语言提升了模因的长寿性。

正是因为语言具有传播模因的优势,所以那些善于使用语言的人,逐渐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被筛选了出来。

人类学家对菲律宾原始住民阿格塔人的研究发现,那些口齿伶俐会讲故事的人,更能团结和凝聚部落成员,因此也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后代。

与此同时,那些能让人发音更精准、表达更精确的基因也被筛选了出来。在不断扩张的大脑里,参与语言加工的语言脑区逐渐发展,形成了我们现代的语言。

(3)模因的演化

模因和基因一样,同样会演化。

我先给大家讲一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夏朝的时候,黄河流域有一个叫伊的部落。部落里流传着一个预言,看见舂米的臼和生火的灶里出现青蛙,快跑,不要回头。

伊尹的母亲怀孕的时候看见青蛙出现在臼灶里,就跑到了村子外面,听见背后有哗啦哗啦的水声,就回头看。发现村子被洪水淹没了。

第二个故事

中国南方很多地区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桥墩上的石狮子如果流出血泪就是要发洪水,而且,石狮子的血泪只有一个人能看见,所以每次流血泪都只能救一个人的一家。

这两个故事大家看着是不是有点眼熟?

类似的故事在《圣经》里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诺亚方舟,第二次是索多玛。在希腊神话里出现过,在巴比伦神话中也出现过。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模因也会像基因一样演化。

在文字出现之前,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随着人类的迁徙会被带到不同的地区,然后融入一些当地的元素。

这就像一种动物迁徙到不同地区,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演化成不同的物种。

神话故事也会在不同的环境中演化成不同的版本。

因此,研究物种基因演化的系统发生学同样也适用于研究神话学。

而且,从这些神话版本的差异中还可以看出不同文明的地域差异。(毕竟,文明也是一种模因)

比方说上面说的哪两个大洪水的故事,中国的版本明显更偏重民俗、占卜。尤其是第一个故事,看到青蛙出现在炉灶里就预测要发洪水,明显是根据小动物对灾害比较敏感的特性预测灾害。

而《圣经》中的大洪水则旨在强调上帝的权威。

相比大洪水故事的不同版本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更为世俗化。

*******************************************************************************

4.模因和基因的斗争

模因同基因一样,同样以负熵为食。

基因的复制会导致外部环境中的熵增加,模因的复制不仅会导致外部环境的熵增,而且,有时候,模因会为了自我复制阻碍人类基因的复制。

历史上的很多禁欲主义宗教皆是如此。禁止神职人员和僧侣婚配。

最典型的例子要说波斯的拜火教。

拜火教大家不熟,拜火教的创始人查拉图斯特拉估计多数人听过。

尼采托他的名写过一本书叫《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拜火教认为人的灵魂(包括思想、意识)是光明的,而人的肉体是黑暗的。因此要杜绝性行为,使肉体无法繁殖,以求将世界上的黑暗消除。

思想、意识是模因层面的存在,而肉体是基因的表达。可以看出,拜火教的教义是想用模因灭了基因。

这种抬高模因(思想、理性),贬低基因(肉体、欲望)的思想存在于很多宗教和文化中。佛教、基督教、西方哲学中都存在禁欲主义和理性主义。

尼采是反对禁欲主义和理性主义的。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虽然借拜火教创始人之名,但是其中思想却与拜火教教义截然相反,正好反了180度。尼采明显是故意这么写的。

尼采的哲学思想认为欲望才是生命的原动力,这种思想启发了之后的弗洛伊德和荣格。

尼采的这种思想有其道理,毕竟基因产生的肉体是模因的信息载体,信息载体如果消失,其中保存的信息也将不复存在。

*******************************************************************************

4.技因

科学技术也是一种可以复制的信息。

计算机和互联网发明之后,绝大多数科学技术的信息可以不依赖人脑,保存在互联网上。

尤其是人工智能出现之后,科学技术开始可以不依赖人类自行演化。

以google公司开发的alpha zero为例。战胜柯洁的alphago采集了人类下围棋的数据,相当于在人类围棋模因的基础上演化出来。但是alpha zero不依赖任何人类棋谱,只输入围棋的规则,自我演化出了能够百分百胜率战胜alphago的围棋水平。

因此,有些人会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

不过,看看上一章尼采的理论,模因不是也没有取代基因么。

只有符合基因利益的模因才能被自然选择保存下来。同理,只有符合人类利益的科学技术才会被人类投放市场,大规模复制。

如果说自然环境形成了对基因的选择,那么同理,基因构成了对模因的选择,而模因也构成了对技因的选择,因此,根本不需要担心人工智能会觉醒取代人类,人工智能会和人类共存,就像人类的精神和肉体共存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