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在结束两百多年的南北朝大分裂后,唐朝承袭隋朝疆域,定都长安,国势不断强盛。与此同时,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吐蕃政权在青藏高原迅速崛起,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唐蕃两国开始进入长期对峙期。吐蕃时而举兵进犯,时而遣使请和,时而重礼求婚。而唐朝则因时制宜,时而出兵征伐,时而据地防御,时而绥靖安抚。这种战和不定的局面持续了两百多年。会盟作为唐蕃之间政治交往的形式之一,贯穿于两国交往的全过程,据史料记载,唐蕃两国之间的会盟共有八次,始于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5年),止于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其中,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前有3次,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的有5次,大都发生在唐蕃统治者更迭初期,这就表明会盟更多的是双方出于稳定自身统治而达成妥协。本文打算着重分析唐蕃最后一次会盟“长庆会盟”背后的成因,并对“长庆会盟”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长庆会盟得以举行的成因分析

在长庆会盟举行之前,唐蕃两国已经交恶,30多年间战乱不休。主要诱因就在于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吐蕃在唐蕃第七次会盟平凉会盟中背信弃义,制造了“劫盟”事件,在这场事变中,唐朝盟使浑瑊侥幸乘马突围,副盟使崔汉衡以下60余人,皆被扣押,唐军被俘超千人。这一事件成为唐蕃关系的转折点,唐蕃关系瞬间跌入谷底。唐德宗李适开始执行对蕃“三不政策”(不谈合盟、不见蕃使、不接国书)。

唐朝与吐蕃第一次会盟的时间(大唐吐蕃最后一次会盟)(1)

唐朝前期疆域图

唐朝与吐蕃第一次会盟的时间(大唐吐蕃最后一次会盟)(2)

唐宪宗

唐德宗深恨平凉劫盟给自己带来的屈辱,最终采纳名相李泌的建议,先是将自己的女儿咸安公主嫁给回纥合骨咄禄可汗,合骨咄禄可汗在给德宗的上疏中,用极为谦卑的语气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资治通鉴》卷二三三),回纥很快出兵帮助唐朝收复北庭地区。唐德宗又派杨良瑶通过海路前往黑衣大食,最终使得黑衣大食同意对吐蕃施加军事压力(《新唐书 · 大食传》记载,“贞元中,(黑衣大食)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最后,在唐朝的劝说下,南诏国于贞元九年(793年)五月遣使上表,正式归唐,并于次年在神川打败吐蕃军队,连拔十六城。自此,“西联大食、北和回纥、东结南诏”的反吐蕃战略联盟(因在德宗贞元年间,也称“贞元之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由于吐蕃不得不与唐朝、回纥和南诏三面同时作战,国力消耗巨大,不得不放松扩张的步伐,开始由盛转衰。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和十三年(公元797年)吐蕃大相尚结赞和赞普墀松德赞相继去世,吐蕃统治集团王位更迭频繁,造成政局动荡不安,再加上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802年),吐蕃大规模进犯长安西北盐、麟诸州遭到韦皋迎头痛击,从根本上改变了唐朝在唐蕃对抗中的被动局面,这就迫使新上任的墀德松赞不得不改变长期以来对外扩张的政策,开始缓和与唐朝的紧张关系。从贞元十九年至永贞元年的三年间,唐蕃双方使臣往来频繁,双边关系趋于正常。

公元806年,唐宪宗登上皇位,开始着手收复西北失地,处理吐蕃请和问题。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五月,唐宪宗同意了吐蕃的请和要求,开始长达十三年的会盟前准备工作,其过程可以用文争武斗来概括。

在文争方面,重点围绕吐蕃答应归还安乐(宁夏中宁县)、秦(甘肃天水)、原(甘肃镇原县)三州问题,唐廷与吐蕃展开了外交战线上的多回合斗争。为此,唐宪宗让大文豪白居易执笔写下《敕吐蕃宰相沙门钵阐布书》,由出使副手李逢带到拉萨,交给吐蕃钵阐布。在敕书中,白居易先是肯定了钵阐布请和的深谋远虑,“叶和上国,宏清净之教,思安边陲,广慈悲之心,令息兵甲”,可谓是“既表卿之远虑,亦得国之良图”。然后,直入主题,要求先行割让安乐、秦、原三州,然后再详谈会盟问题,并要求归还当年平凉劫盟事件中被关押唐朝官员本人或灵柩,来表达吐蕃结盟的诚意。对归还三州问题,吐蕃内部意见并不一致。吐蕃赞普赤德松赞和僧相娘·定埃增(即钵阐布)确实有结盟会谈的意愿,但是,由于吐蕃军队主要依靠发动战争获取战利品作为财富重要来源,与唐朝会盟就意味着靠战争掠夺手段获取财富行不通了,手握重兵的边疆将领们意见很大。吐蕃中书令尚绮心儿首先表示反对,他认为;“此三州非创侵袭,不可割属大唐来”,言下之意就是这三州之地不是从大唐抢来的,是这些地方被围困之后投降吐蕃,不能割让给大唐。

唐朝与吐蕃第一次会盟的时间(大唐吐蕃最后一次会盟)(3)

白居易

针对吐蕃宰相尚绮心儿的反对意见,唐宪宗又命白居易起草了《与吐蕃宰相尚绮心儿等书》,来反驳意见。在该文中,白居易指出“河陇之地,国家旧封,论州郡则其数颇多,计年岁则沿来甚近,既通和好,悉合归还。”又反驳尚绮心儿的观点,“来表云「此三州非创侵袭,不可割属大唐来」,且此本不属蕃,岂非侵袭所得,今是却归旧管,何引割属为词?去年论与勃藏来,即云覆取进旨,赞普便请为定。今两般使至,又云比之小务未合,首而论之。前後既有异同,信使徒烦来去,虽欲速为盟会,其如无所适从。”意思是说,你说这三州之地不是从大唐抢夺而来,但是这三州之地原本不是吐蕃所有,现在交还三州不过是物归原主,哪里谈得上割让之说?况且去年吐蕃使臣论与勃从西藏来,谈及归还三州之事,就说回去报告赞普定夺,今年又来了两拨使臣,却说这都是小事,赞普没有时间考虑这事。“若论和好,即今各无侵轶,已同一家,若议修盟,即须重定封疆,先归三郡。若三郡未复,两界未分,即是未定封疆,凭何以为要约?彼若吝惜小事,轻易远图,未能修盟,且务通好。”就这样,唐蕃会盟之事翻来覆去,使臣文书往来数十次,都没有就归还三州之事谈妥。

在武斗方面,既然在外交战线方面无法取得进展,那就只能依靠战场的表现以战促和。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吐蕃进攻宥州(今内蒙古托克旗城川镇),被唐军击败,还因此丢掉了乐州(定远城以西)和原州。“吐蕃寇宥州,与灵州兵战定远城,虏不胜,斩首二千级。平凉镇遏使郝玼又破虏兵二万,夏州节度使田缙破其众三千”。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吐蕃君臣不服输,第二年(元和十四年),吐蕃节度论二摩、宰相尚塔藏、中书令尚绮心儿总兵十五万围盐州(今陕西定边县),用飞梯、鹅车攻城,刺史李文悦率众守城,“城坏辄补,夜袭其营,昼出战,破虏万人,积三旬不能拔。”在坚守27天后终于等到援军,朔方将领史敬奉绕到吐蕃军队背后,与守城军队里应外合大破吐蕃,“杀戮不可胜纪,驱其余众于芦河,获羊马驼牛万数”。

唐朝与吐蕃第一次会盟的时间(大唐吐蕃最后一次会盟)(4)

吐蕃军队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二月,吐蕃进攻灵州。十月,吐蕃在党项的配合下进攻泾州,刚即位的唐穆宗“以右军中尉梁守谦为左右神策京西北行营都监,将兵四千人,并发八镇全军救之”。“ 渭州刺史郝玼数出兵袭吐蕃营,所杀甚众。李光颜发邠宁兵救泾州,将至泾州,吐蕃惧而退”。在唐朝长安西北军镇和神策军的联合抗击下,吐蕃对唐朝西北边境的进攻屡屡受挫。

与此同时,为了更有效地遏制吐蕃的进攻,唐宪宗决定同意回纥的和亲请求,据《旧唐书·回纥传》记载:“回纥自咸安公主殁后,屡归款请继前好,久未之许。至元和末,其请弥切,宪宗以北虏有勋劳于王室,又西戎比岁为边患,遂许以妻之。既许而宪宗崩。”唐穆宗即位后,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册封第十妹为太和公主嫁给回纥崇德可汗。吐蕃得知消息后,随即进攻盐州境内的青塞堡,试图切断交通要道,破坏唐朝与回纥之间的和亲,但被盐州刺史李文悦击退。回纥随即出兵两万保护和亲队伍,最终使得太和公主成功地出嫁,此举进一步加强了唐朝与回纥之间的联盟关系。

吐蕃在军事进攻方面屡屡受挫,又看到唐朝与回纥的联盟关系进一步巩固,不得不放弃用军事手段侵扰唐朝,转而回到谈判桌前与唐朝会盟。

来之不易的大唐吐蕃“长庆会盟”

唐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公元821-822年),吐蕃与唐朝互派专使先后会盟于长安和逻些(今拉萨),即历史上著名的唐蕃长庆会盟。长庆元年十月,吐蕃和使论纳罗与唐朝宰相崔植、王播等17人会盟长安西郊王会寺。盟哲共申:“中夏见管,维唐是君,西裔一方,大蕃为主。自今而后,屏去兵草,宿忿旧恶,廊焉消除,追崇舅甥,曩昔结援。“双方参与会盟的官员均在盟书背后具名,以示盟书的有效性。

次年,唐穆宗任命大理卿兼御史大夫刘元鼎为会盟使,以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刘师老为副,同吐蕃使者论讷罗一起入蕃,举行吐蕃方面的会盟大典。在到达逻些后,唐朝使臣一行得到吐蕃赞普赤祖德赞的接见和认可。

当年5月,刘元鼎与钵阐布云丹、尚绮心儿等十七位吐蕃高官会盟于逻些东郊哲堆园。盟誓重申:“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神圣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自此之后,吐蕃与唐“亲好夫复逗言,谊属重亲,地接比邻,乐于和叶社樱如一统,甥舅所思熙融如一”。会盟完毕之后,吐蕃遣使随刘元鼎至长安致谢,唐穆宗命左卫大将军令狐通、太仆少卿杜载答谢。此外,吐蕃又派元帅尚塔藏到大夏川(甘肃省大夏河)召集东道将领100多人宣读盟文,要求他们信守不渝遵守会盟条约。

唐朝与吐蕃第一次会盟的时间(大唐吐蕃最后一次会盟)(5)

唐蕃会盟碑

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刻盟文及与盟人名于其上以纪其事。双方在盟文中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决心今后“社稷叶同如一”,“各守本境,互不侵扰”, “乡土俱安”。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重新审定了清水会盟所划定的双方边界。拉萨碑文中记载:“今蕃汉二国,所守见管州镇为界,已东皆属大唐封疆,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或有猜阻,捉生问事讫,给与衣粮放归。”二是规定了唐蕃双方人员往来路线和供应办法等具体事项。碑文称:“善信每须通传,彼此驿骑,一任常相往来,依循旧路,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已东,大唐袛应;清水县已西,大蕃供应。须合舅甥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盗寇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在现存唐蕃会盟碑的背面,还记述了唐蕃和盟关系的始末:对唐朝文成、金城公主先后嫁到吐蕃,唐蕃间长期和战不定的形势作了回顾;对极力主张与唐和盟的赤祖德赞作了充分的肯定。

结束语

唐蕃长庆会盟的举行,标志着两国之间持续一个半世纪的对抗局面基本终结,两国关系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唐蕃关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这种相对和平的局面也不过保持了20多年。在此期间,双方特别是唐朝都在积蓄国力,为下一次战争做准备。令唐廷欣喜的是,在“长庆会盟”之后,吐蕃国势日衰,对河西之地的控制日趋困难。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吐蕃发生内乱,强盛一时的回纥也西迁而去,唐朝君臣看到收复河西之地的机会,讨论收复河西故地,开始侦察吐蕃敌情,训练兵卒。唐宣宗即位之初,世居沙州(敦煌)的汉人张议潮趁吐蕃内乱之际,举义兵陆续收复河西诸州,重新打通了内地通往西域的通道。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派信使携带河西11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 的图籍入长安告捷,河湟之地重归大唐版图。而吐蕃则因为内乱不休,最终分裂为许多部落,再也无力有效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论唐宪宗、穆宗时期的唐蕃关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