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个很有思想,文笔也非常漂亮的政治家。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后被秦王拜为客卿。秦并六国后,为丞相。定郡县制,建议焚毁诗书,变籀文为小篆。

秦始皇巡幸的时候死于外地,李斯与赵高合谋,矫诏杀秦始皇长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帝。后来赵高诬蔑他谋反,于是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市”。

三五句话难以概括李斯复杂的一生,司马迁那样的殊才且那样惜墨如金的人,描述李斯就用了不少文字。检视《史记》中关于李斯的文字,李斯为最高统治者谋划的策略,给人的印象最深刻。

比如焚书之议,比如《谏逐客书》,比如进“督责术”。

李斯对秦朝有着哪些贡献(秦朝李斯前后2次上书)(1)

公元前237年,那时秦还没有统一六国,韩国苦于秦国征伐,乃使水工郑国说服秦国开凿水渠,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事被发觉,秦王嬴政下令把一切来自外国的客卿都驱逐出境,李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逐之列,因此他写了《谏逐客书》,劝阻秦王。

但吃惊之余,我们也不能不思索其中的各种原因,只怪李斯卑劣无节,至多只能泄泄恨情,于事无补。

秦二世处理政务的方法与他父亲是不同的,对待下臣也不相同。秦始皇虽然残暴,有时却能听取下属的意见;二世则不同,只信任赵高一个人,诛杀了无数旧臣,搞得人心浮动,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形下,李斯也想劝谏,但“二世不许”并且让李斯提出人君既能随心所欲,又能永远保住天下的办法,于是就有了后面那封意见书。

那封奏疏虽然也出于李斯之手,却很难说是李斯本人的治世思想,与秦二世的所思所想倒是完全一致。

这期间李斯进行了怎样的思想斗争,我们不得而知,推想起来他很痛苦,因为二世乐意听的那些话与他的思想不同。

但为了保住现有的权势,他却不能不强作欢颜说这些违心的话。即便如此,后来李斯还是被腰斩于市,“夷三族”。

环境之恶劣,于此可知,也可作为他风派行为的一个注脚。

李斯对秦朝有着哪些贡献(秦朝李斯前后2次上书)(2)

谈到老百姓和统治者的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被引用的频率很高。

其实,它只说明了水的一个特性,而且覆舟之举不是一种常态,总要舟把水激荡得无法再平静的时候才会实现。相比之下,另一句“盂方水方,盂圆水圆”则更可形象地道出大多时候水的特性,水和盂的关系。

这句话出自韩非的文章中,他说:“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诸子集成·韩非子集解》)

读李斯的两次上书,多少应了韩非的这几句话。

人有很多弱点,好生恶死即其一。不怕死的人是可佩服的,但要求所有的人都这样处世却不现实。避免产生李斯这样行为的有效方法不是声色俱厉的声讨,而是应该先使社会环境好起来,使秦二世自己端正起来,舍此怕是不行。


精品官场文,请戳这里:

李斯对秦朝有着哪些贡献(秦朝李斯前后2次上书)(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