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6月10日,一件男性殴打女性的新闻上了热搜。网络上对于事件的讨论层出不穷,其中,出现了“个体事件不要上升到男性”的说法。8月29日,央视发文确定唐山事件中涉事人员的起诉,核实了相关事实。这篇文章是对这个事件的一些讨论。

碎碎念怎么回复(碎碎念为什么要把事情上升到性别问题)(1)

作者:邓野良

编辑:机煲

Ⅰ / 合理性

为什么把一件“斗殴”上升到性别问题是合理的?就凭打赢的一方是男的,打输的一方是女的?为什么不能仅仅把把这件事看做一群人殴打另一群人?我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在于我们处在一个存在着结构性压迫的社会当中,其中男性处于强势地位,因此我们不可能把双方的性别抽象掉。这个观点并不为所有人所接受,因为有些人会认为男性对于女性的压迫是不存在的。对此,我想提出两个简单的反驳:①所谓的结构性压迫,并非一种显性的压迫,而是一种隐性的压迫,在其中,男性并没有直接地侵犯女性的权利,但是却可以利用这种隐性的结构获得优势:比如各个领域的高层都是以男性为主。②这种隐性的压迫只有被压迫者能够清楚地感觉到。举一个关于种族的例子:美国一个女权组织的白人女性领袖自以为能够代表组织里的所有女性,一个黑人女性驳斥她:“照一照镜子,你看到了什么?”白人女性说:“一个女性。”黑人女性则说:“而我,看到了一个黑人女性。”所以我想在此建议,如果你作为一个男性无法理解女性所受的压迫,那么请听一听你身边女性的说法。

如果我们能对于上面所说的“结构性压迫”的观点达成共识,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这种合理性:任何弱势群体中的个人被强势群体中的个人殴打,都不可能不考虑其背后群体。一句话,这是恃强凌弱的恶劣行为!举例来说,如果一个老百姓被官二代殴打,那么我们应不应该把问题上升到权力管控问题?应该,因为正是那个官二代的背景在以前能够保住他,让他有一种底气去进行这种殴打。而性别同样是如此,举整个结构性压迫的一个方面作为例子:有许多网友挖出来的新闻报道都可以表明,这些新闻有意无意间都在弱化男性的暴力行为——这不也是一种底气吗?如果每个报道都在强调这种暴力本身的不正当性,给予这些施暴者以舆论的制裁,那么这次这个人在把人打倒之后,多少都会考虑一下是否有底气把她打到面目全非,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受到制裁——即便是醉酒状态中,也会有一种下意识的思考。因此,正是有着结构性压迫的庇护,这个人才敢于下如此的狠手

因此,那些宣称“这不过是一群人揍了另一群人”的人,他们是在抽象地思考,而丝毫没有注意到这次事件之中本身就带着丰富的内容。说得再直白一点,他们把“一群男人再打一群女人”这个内容给抽掉了。如果真的忠于事实本身,那就绝不应该撇开这么明显的内容。顺带一提,这些内容中最吸引我的就是“打错人”的画面:一名男子见到女性便打,结果打完才发现这是“自己人”——那么他在打人的时候,他是如何下意识地区分是敌是友的呢?

此外,我还想再插入一段来讨论这样的观点:一些人确实很关注具体的内容,他们考虑到了东北的文化,注意分析视频里每个人的动作神态,最终得出结论:这可能不是一件性骚扰事件,而是一件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导向暴力的斗殴事件。我认为这个分析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视频内容有限,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基于这一点,再结合很多人已经谈过性骚扰的问题了,我在本文中就没有专门讨论性骚扰问题)然而,在这个冲突升级的解释之下,就会出现这样的结论:女方应该为冲突的升级负首要责任,因为是女方将不可能出生命危险的徒手斗殴升级为了持械斗殴(指在男子扇女子耳光后,闺蜜拿啤酒瓶击打头部),在这种危险的场面下,才使得男子的兄弟们下了死手。

笔者并未经历过持械格斗,我们就假设啤酒瓶是一件可以置人于死地的危险武器(这里没有讽刺意味)。这个说法成立吗?在中立/男性的逻辑中是成立的,但是在女性的逻辑中是不成立的。这里的关键还是在于,能否看到往往只有受压迫者才能看出的压迫:相比于男性,女性对于危险更加敏感,因为她们总是受到来自男性的攻击。所以,如果性别互换,男性抽女性一个耳光会让她的女性朋友产生巨大的危机感,而女性抽男性一个耳光往往不会让他的兄弟心中产生什么波澜。从表象上来看,似乎是男性比女性更理性;但必须认识到,这种理性是建立在男性相对来说更不用担心受攻击的特权之上,因此,只有保留住性别这个变量,我们才能真正地拒绝抽象思考

其二,在于这种事件在实质上会影响到未来两性的权力关系。任何权力关系都是不断被塑造的、不断被生产出来的。而除了意识形态的灌输以外,另外一种生产权力的方式便是暴力——甚至不是隐微的、充斥在细节中的暴力,而是直接的暴力。笔者其实并不算了解福柯的理论,但是这似乎是一个常识性的命题:一个直接的暴力事件会影响所涉及两个群体的权力关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3k党,正是他们对于黑人的秘密暴力行为使得黑人在试图反抗时不得不考虑自己的下场,维护了白人对于黑人的统治。虽然这个视频中的男性并非像3k党一样有意找茬,但是所有被殴打的对象都是女性。如果这件事没有在公共领域引起讨论,反而成为一种秘密的地下传说的话,又会让多少听到这个传闻的女性惶惶不可终日呢?反过来,又会让多少听到这个传闻的男性又多了一分“收拾女人的底气”呢?所以,我在这里的论点就在于,如果一个事件会对两性之间的权力关系产生影响,会加强男性相对于女性的优势地位,那么关于这个事件的讨论就必须上升到性别问题之中

这时候,我们又遇到了一种应对问题的态度:“犯错的那个人不配做男人,他是男人中的败类!”可是问题在于,这种撇开也太过于急功近利了:你说真男人不打女人,可另一方面,难道勇武、兄弟义气这样的品质不是真男人的标志吗?说到底,这些人只是想在享受男性这个身份的好处的同时,将压迫女性的锅甩给那几个“败类”,自己则一身轻。对这些人,我想说:你当然不应该因为性别而受到攻击,因为你没有选择生理性别的自由,而且社会性别也很难由个人意志撼动;但是你拥有拒绝性别红利的自由,你拥有不去伤害女性的自由,你拥有参与到男女平权事业的自由。因此,当你们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舆论中被攻击的时候,请先想想自己对男女平权做过什么!

Ⅱ / 必要性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同意,这不是一件可以抛开性别不谈的事件。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是否有必要这么做?这样做会不会导致“抛开事实不谈”?如果会的话,这么做真的值得吗?

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将事件上升到性别所带来的影响。我认为,最重要的影响就在于让人们直接地看到了平常隐而不显的压迫,让平日没有话语权的女性得到了发声的机会。然而,会有这样一种看法: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件事是好的,就可以“抛开事实不谈”——你不也认为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吗?持有这种立场的人往往会要求等待官方通报、不急于下判断。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

在我看来,这样的说法没有考虑我们所处的背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女性普遍失语的社会,是一个男性占优势地位,而对此的反抗被全面压制的社会。(若是认为“女性有豆瓣鹅组等特定空间发声”,那么就需要考虑两点:①这样的空间是不是被严重污名化的?②为什么没有一个专属于男性发声的平台?这难道不是因为男性的声音本来就处于主导地位,根本不需要抱团取暖吗?)

“男女平权已经在中国实现”的说法不绝于耳。因此,这样一个能够点燃人们的怒火、让人们能够看到血淋淋的事实的事件,实在是来之不易:我们面前摆着这样一个珍贵的机会,难道可以因为一些“理性”“中立”“克制”的价值就停止行动、最终放弃这个机会的吗?历史上,出于意外的革命性事件非常之多,它们的起因很难说清,但是它们都可以反应社会中被压抑的矛盾,而且是最真实的矛盾:比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波士顿倾茶事件,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一个和英国的殖民压迫没有直接关系的偶然事件,但是正是这个偶然的事件反映了最真实的矛盾: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压迫。再比如法国大革命中的攻占巴士底狱,今天历史学家们已经查明巴士底狱中其实并没有多少犯人,但是这个事件点燃了革命者的激情、象征着人民对于专制统治的不满。若是一味等待官方“查明事实”,贻误战机,那么就会白白浪费人们进步的热情。

这样的例子多得很,很多人也都认同这些例子,可为什么到了性别领域就犯糊涂了呢?我们不禁想到,这里面是否有一部分反动分子从中作梗,想要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压制这一次的发声?毕竟,如果每一个事件都被“完完全全就其自身而言进行讨论”,那么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大规模进步运动,进而就不会产生任何的变革。同理,对于那些声称“不应该使用暴力对抗暴力、应该让他们受到法律制裁”的人,不也是在想方设法阻挠进步吗?不要忘记,最早的劳动法正是通过非法的罢工行动创造出来的。

Ⅲ / 驳斥“阶级/经济决定论”

有一些自称“激进马克思主义左翼”的人,在这次事件中竟然去批评女权主义者“没有发现问题的根源在阶级/经济”。

一般而言,针对这种批评,我会先让他去看列宁是怎么评价爱尔兰的资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再配上经典文章《为什么无产阶级不是多元身份的一种——兼论电影<罗马>如何反映了毛泽东思想》,提醒他不要把具体的普遍性搞成了抽象的普遍性。

但是鉴于我这次确实被一些人惹毛了,我就说一些我自己的私货:你们最喜欢说“只要实现了共产主义,女权问题就彻底解决了”,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这句话的逆否命题:“只要女权问题不被彻底解决,共产主义就别想实现!女权问题一天不解决,中国就一天别想进入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不建设组织、不去主动将性别问题提升到普遍斗争的高度、不为那些缺乏理论指导的自发女权主义者提供思想上的武装,反而批评女权主义缺乏理论高度,实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碎碎念怎么回复(碎碎念为什么要把事情上升到性别问题)(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