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什么意思(箴言泰山不让土壤)(1)

战国时期李斯在其所著《谏逐客书》中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是,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吏,后从荀子学理政之术,学成入秦。公元前237年,李斯上《谏逐客书》,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他与王绾等人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这一时期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出现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梳理一下当时的典籍文献,就会发现诸如“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样的表述有很多。

比如,《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熟知的《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走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而荀子,正是李斯的老师。

到了西汉时期,文学家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又将此论引申为“泰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可以成其大”。《韩诗外传》是记述中国古代史实、传闻的短文集,多记述孔子轶闻、诸子杂说和春秋故事,在每条中引用《诗经》诗句作为结论。值得一提的是,《韩诗外传》与荀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多阐发儒家礼乐教化,主张重民爱民,其中直接取自《荀子》的条文,就多达40余条。

古人无论为学、为政,都特别注重这种不舍弃细微功夫的精神。最为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小学语文课本中“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据宋代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方舆胜览》记载,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为其精神感动,就回去继续完成学业。这条溪流,就叫磨针溪,坐落在四川眉州的象耳山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出自这个故事,这句话成为激励人们持之以恒求学、做事的名言。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了这种细大不捐的精神。干事创业,只有不让土壤、不择细流,找准目标,一截截垒砌、一寸寸夯实,如此才能无往而不胜。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原文有修改,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