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新媒体的都能达成一个共识——生产好的原创内容很难,持续生产好的原创内容更难。

大多数号之所以选择转载是因为原创能力有限。更何况,影响原创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人手不够,可能是因为发文量太大,也可能是因为文章效果不理想。

不管什么原因,这些问题都不可能立刻被解决。因此这个时候,选择转载对于大多数号来说,可能是较为合适的运营手段。

分享一下怎样发文章(来谈谈转载文章)(1)

一. 转载不是一件没有技术含量的活

起初,我和很多运营初学者一样,对转载这事而嗤之以鼻。第一,认为它太过简单;第二,认为它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纯粹是消耗体力。

接着上一步,我分析“每篇图文对应的粉丝变化量”后发现:虽然职场鸡汤文有较高的转发量,但是每篇图文带来的新增是很低的,甚至是整个月的最低值。

分享一下怎样发文章(来谈谈转载文章)(2)

(圆圈标出的,均是周末发布的职场鸡汤文)

因此,我得出结论:

1. 对于拉新来说,转载和定位相关的热点文章或者盘点实用型的干货文是有效的。

2. 对于拉新来说,转载职场鸡汤文的作用并不高。

在这里想补充一下,我没有对留存进行分析的原因是,留存的情况比拉新要复杂的多。这件事就像谈恋爱,如果你喜欢这个人,可能只是因为ta的某一点吸引你,你就会喜欢上ta(比如,有钱或者好看),如果你讨厌这个人,可能是因为你找不到ta能让你喜欢的任何一个点。

平台和用户的关系也是一样的。你关注我可能就因为我发的某篇文章,但是如果你取关我,可能会因为很多因素。

三.转载的标准

任何一篇文章,除了要能达到平台的转载目的,还要达到平台的转载标准。以姑婆为例,谈谈平台的转载标准:

1. 专注

姑婆那些事儿专注于运营推广领域,专注于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专注于帮助运营推广从业者提供专业知识。

2. 有料

姑婆那些事儿选用的文章绝对不能是滥竽充数的。一般情况,我们会去圈内一些有名的大号搜索这些文章。当然,我们还会直接和专业领域的作者合作,以投稿的方式收集高质量内容。

3. 有趣

现在圈内运营类的文章多如牛毛,很多文章质量虽然合格,但内容大同小异,读起来味同嚼蜡。姑婆那些事儿偏爱选用一些行文较为轻快的、最好能有很多有趣的类比和比喻的文章。

4. 避免极端主义

有些作者,内容极具个人色彩。并不是说不好,只是语言太有指向性,不够客观,字里行间就能嗅到他的绝对性。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欣赏但不接受,姑婆那些事儿希望能为用户提供更理性的文字。

5. 不频繁发广告

广告是新媒体人的重要变现手段,在情怀和面包之间我们往往很难做出选择。但是,我们在努力地寻找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最好的结果是:让用户收货最大的价值,让平台获得理想的收益。

四. 转载的流程

转载这活,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纯执行工作。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大家不重视的结果,因为不重视,所以做事混乱、不思考章法。第一节谈了心态,这一节讲讲转载的流程。

1. 了解转载的转载要求

有些号的要求比较多,比如,既要求放文字,又要求加二维码,还有些要求付费等等。因此,在筛选文章之前,应该提前确定该号的转载要求是否能够接受。

2. 获得转载的联系方式

不知道这种情况你是否经历过:领导让你去转载文章,你埋头就干,找了2小时,定了3篇文章。接着你开始申请转载,问题出现了,你的留言对方没看到,等要到文章时间来不及了,你只好延迟固定发文时间,可是,你延迟得不紧紧只是时间,还是长期培养出来的用户习惯,结果你也可想而知,那篇文章的效果一定是不理想的。

当你只顾着完成手头上的任务,完全不思考下一步的关联任务是什么,往往会导致任务停滞,或者出现状况。

正确的做法是:先要到运营者的联系方式,再去寻找文章。毕竟社交软件的使用频率要比号频繁得多。

3. 确定选题

即,带着选题去寻找文章。比如,头一天晚上圈内发生了什么大事件,那么第二天必定会成为热点,因此,你只要寻找这个话题的文章就好。再比如,你根据后台数据发现用户更爱看内容运营类的盘点干货文,那么你确定好主题,全网搜索就是了。

4. 观察转载文章在原平台的表现

通过“观察”可以快速评判一篇文章的质量。比如,此文是原平台头条文章,那么转载到你这里,放在头条或者次条可能比较合适,放在第三条可能就有点浪费了。

再比如,此文如果点赞率和评论率都较高,那么在不看文章之前,我就可以大概确定,这篇文章的质量不会差。

5. 用浏览器判断是否为原创文

有时,会发现很多文章未标有原创标志,现在来看,这种情况很值得怀疑。因此,需要对内容进行检索,防止在转载这事上出现纠纷。

6. 有备选文章

事事难料,真实经历告诉我,就算你加了运营者,也可能基于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迟迟要不到文章。因此,一定要有“备选”。这一点要像“卡车”学习,多安几个轮子来防止爆胎翻车。

以上,是我总结得转载这事儿的套路,其实,全文的中心思想就一句话:再简单的事都没那么简单,再简单的事都能动脑做到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