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泽辉 辛丑年农历腊月二十四
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和春联一样,最早起源于“门神”。
过年贴年画,是北方地区春节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不论城镇还是乡村,家家户户屋内墙壁张贴花花绿绿的年画,室外门窗配置火红的对联和“福”字,不仅是年的标志,而且是年的象征。历代传承的民间年画,不仅仅是年节对环境的一种点缀和对气氛的一种渲染,还承担着人们对生活最原始、最纯朴的祝福和愿望,包含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祈望。
儿时,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过后,母亲开始浸泡"石粉、片秃"粉刷家,雪白的墙壁散发着清新的气味,我们姊妹们忙着捅旺火炉,为得是尽快煏干墙壁贴年画。虽说过大年盼望着穿新衣、响鞭炮、拜年挣压岁钱……但是莫过于贴年画的那种急切心情,总感觉只有贴上年画才有了浓厚的年味。
那时的年画贰角至伍角一张,元旦过后,新华书店出售的年画挂起几大溜,那一张张编上号码的年画样品,像万国旗似的挂满了墙壁和货架,任人挑选。选中号码向售货员报号取画。常常是大人带着孩子在一溜溜年画下穿梭,每张画都要过目和指点,场景熙熙攘攘,异常热闹。
贴年画也的一大乐趣,一家人通力合作。母亲取出上年保存和当年新买的年画,一张张在炕上铺开,然后搅拌一小块莜面,在旧画面上均匀地滚动一遍,粘吸尘土;父亲根据墙面距离以及画面颜色,一幅幅搭配张贴。我们忙着递图钉,瞅高低,高兴地欢天喜地,张罗地不亦乐乎。贴完了年画,怎么看都喜欢。
“文化大革命”前,年画题材极为广泛,主要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统戏剧、影视剧照、历史人物、英雄模范、新人新事、祖国山川、爱科学、爱国家等,尤以天津杨柳青年画以及陕西户县农民画为家家户户的首选。
“文化大革命”时期,年画被列入“四旧”禁止出版,八个样板戏题材的年画占据主流。改革开放以后,曾受到重创的年画,元气虽有恢复,但是与过去贴年画那种热烈的场面相比逊色了许多。九十年代以后,年画不仅仅局限于纸质,多数被塑封、绸布、声控、液晶等产品所替代。
现如今,无论书店还是地摊儿,几乎看不到年画。并不否认,楼房装修有影视墙,各种颜色的壁纸以及字画,工艺品画,十字绣,玻璃画,毛绣画,中国结……年画没有了立足之地。电子产品再好,它终究没有年画的亲和力和渲染力,年画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独有的产物,是任何产品都无法比拟的。
年画是春节最喜庆、最直观的实物。刚刚粉刷过的墙壁,几张年画一贴,立马有了年的气氛。清晨醒来第一眼,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年画,家属院的小伙伴们各家进进出出,各谝自家的年画。二月二,吃过饺子,母亲取下年画,小心珍藏,来年再贴,谓之“殄龙皮”。
临近年关,我不由回忆起那个岁月挑选年画的乐趣,似乎闻到年画油墨香气的味道,想想欣赏年画的闲情雅致,依然是情难舍、景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