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孔淑贞;《红色娘子军》中性格顽强、泼辣、勇敢、朴实的吴琼花;《女篮五号》中善良、坚强、勇敢的林洁;《青春之歌》里坚强反抗旧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林道静……这些电影里的经典角色,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曾在银幕上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和鲜活形象的电影艺术家塑造的。
金迪:我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教诲
▲金迪
金迪,1933年出生于上海,中国女演员,被文化部评为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代表作《花好月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我的十个同学》等。尤其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将社会主义农村沸腾的生活,与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相结合,主演金迪也以她特有的青春气息,成为新中国青年女演员的翘楚。”
在1959年担任《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主演前,1958年,金迪在影片《花好月圆》中出演袁小俊,虽然只是配角,但金迪将她塑造得鲜活灵动,个性十足。正是这次成功的塑造,让她在演艺圈里崭露头角。
翌年,苏里筹拍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金迪被选为女主角孔淑贞的扮演者。跟梁音、李亚林几位主演相比,金迪年纪最小,但是她生性好强,又肯吃苦,不愿因为自己是“小妹妹”就被特殊照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拍摄条件异常艰苦,技术也很落后。但当时的电影人把解决困难当成理所当然,以被困难吓退为耻。在这种创作氛围里,金迪遇到任何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咬牙克服。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金迪和李亚林
记得当时拍摄一场在山岩上的戏,金迪被绳子吊在半空中,晃晃悠悠,吓得她心惊胆战。那时国内还没有吊威亚的技术,剧组里能做到的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就是找几个人撑开一块布在下面接着,万一她掉下来能被兜住。害怕归害怕,但摄影机一开,金迪就变身成“孔淑贞”,全心投入到表演当中。直到镜头拍完,伙伴们才发现金迪的浑身上下已经伤痕累累。还有一次她发烧到快40℃,全身无力,神志不清。但一想到如果因为自己生病的缘故,剧组几十人都得停工。金迪就又咬了咬牙,打着退烧针坚持拍完了这场戏。
影片上映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在祖国各地的农村里,年轻人仿照影片里男女主角的名字成立孔淑贞班、高占武班,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农村建设热潮。金迪也因为出色表演跻身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列。
中国电影史上,不乏演员初出茅庐就大红大紫的先例。此时的金迪刚满28岁,一炮而红,春风得意,但她并没有被纷至沓来的荣誉冲昏头脑,这还要归功于周恩来总理对她的劝诫。
早在1956年,金迪在话剧《日出》里出演一个小配角。演出结束,周总理到后台慰问演员时,因为金迪塑造的角色叫“小东西”,周总理就亲切地喊她作“小金迪”。数年后,金迪已经成为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在剧团里经常担当主演。周总理再次见到她时殷殷嘱附,“‘小金迪’,你作为演员不能给自己定型,一定要什么类型的角色都去尝试。无论正面、反面、无论角色大小,都要去演,都要会演。”金迪领悟到,总理的这番话实际上是在提醒她戒骄戒躁,不能故步自封。
跟总理的几次会面,金迪从他身上学到了朴素、坚韧、谦逊、虚怀若谷的美德。在之后数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她遭遇坎坷,也曾失意彷徨,但她不伤心气馁,各个领域都勇于尝试。
祝希娟:一朵琼花分外红
▲祝希娟
祝希娟,1938年生于江西,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62年,凭借战争电影《红色娘子军》获得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同年,祝希娟被中国文化部评为中国电影二十二大影星。在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颁奖典礼上,郭沫若为她写下,“出死入生破旧笼,海南岛上皆东风;浇来都是英雄血,一朵琼花分外红”。2018年祝希娟获得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导演谢晋选中祝希娟主演《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在演艺圈里一直传为佳话。60年过去,祝希娟回忆起自己这段经历依然充满感恩。
1959年,因《女篮5号》享誉影坛的导演谢晋正发愁下一部要拍什么,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文学编辑将《琼岛英雄花》的剧本寄给了他。谢晋看后非常兴奋,当即决定拍摄,并改名为《红色娘子军》。
谢晋希望女主角吴琼花拥有一双火辣辣而充满仇恨的眼睛,但选来选去也没挑到满意的。一天晚上,他来到上海戏剧学院观看学生表演的话剧。开演前,他散步到后台,忽然听见有人在激烈地争吵。他循声而去,只见一个女生正“气势汹汹”地跟一个高大的男生吵架,别看她个子不高,但势头可一点不输,尤其是一双火辣辣的大眼睛瞬间引起谢晋的注意。
这活脱脱就是《红色娘子军》里的吴琼花。
▲电影《红色娘子军》剧照
回忆这段往事,祝希娟连称幸运,“要是当时我不在后台吵架,他就不会选我了”。
开拍前,祝希娟和剧组其他演员一起南下海南岛,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体验生活”。当时红色娘子军的连长冯增敏带着他们训练,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大家穿着娘子军的服装、草鞋,去出操、打靶、听课、露营、参观革命根据地。
祝希娟为了达到“我就是吴琼花”的效果,每天七斤半的大枪不离身,在海南密林里,她的肩被压肿了,脚磨出了泡,脸也晒褪了一层皮,但她毫不在乎,反而觉得这样离“吴琼花”更近了一步。
连长冯增敏告诉她,娘子军最后跟国民党军战斗直至全部牺牲。战友们赶来时,看到她们虽然已经死去,但身体依然保持着搏斗的姿势,有的抱着匪兵的身体,有的嘴里还咬着敌人的耳朵。这个画面定格在祝希娟的脑海里,给她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她终于理解吴琼花为什么要有一双充满仇恨的眼睛。
祝希娟善于学习,从不满足对剧本和人物的粗浅认识。她对每个角色都花相当大的精力做案头工作,翻阅大量形象资料。此外,她也很重视体验生活。1964年,祝希娟和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一起主演电影《青山恋》。通过这部戏,祝希娟从赵丹身上学到了“如何体现人物”的宝贵经验。用赵丹的话说就是,你对一个角色体验再深,没有体现出来,没有让观众看出来就一切等于零。
祝希娟一生秉承“向前进”的琼花精神,从未停止艺术探索的脚步。她在《燎原》《无影灯下颂银针》《啊,摇篮》《再婚家庭》《忠诚卫士》《亲情树》《暗算》《飞越老人院》等各个年代的电影作品中,都贡献了重要角色。
1983年底,祝希娟调往新成立的深圳电视台,担任深圳电视艺术创作中心主任。短短几年间完成了20多部电视连续剧的生产与播出,她退休时,已经为深圳台拿到包括三个“飞天奖”在内的多个奖项,被称为“深圳电视剧的拓荒者”。
秦怡:无端说道秦娘美,惆怅中宵忆海伦
▲秦怡
秦怡,1922年生于上海,上海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演员,第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19年获“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秦怡在中国银幕上以塑造端庄秀美、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著称。她16岁走上话剧舞台,25岁初登大银幕,相继主演了《遥远的爱》《北国江南》《女篮5号》《铁道游击队》《林则徐》《青春之歌》《海外赤子》等30多部影片。她在80多年的从影生涯中,塑造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她是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合称中国话剧界“四大名旦”。著名剧作家吴祖光评价秦怡:“正是由于她身上拥有这样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高尚情操,所以留在我记忆中的她,在银幕上塑造出来的一个个人物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动人永难磨灭的印象,这都是由于演员本身所具有的一片赤诚在她所饰演的剧中人物再次体现。”
这位舞台上光芒万丈的演员,生活中其实经历了无数风雨苦楚。有“电影皇帝”之誉的丈夫金焰常年卧病在床,儿子“小弟”10多岁即罹患精神疾病。这位伟大的母亲,40多年间悉心照料喜怒无常的孩子。她回忆起拍摄《海外赤子》的时候,一回家就遭到“小弟”神志不清的疯狂殴打。她唯一的要求是:“不要打妈妈脸!妈妈明天还要拍戏!”“小弟”方才醒转过来,喃喃念着:“我犯错误了。”
秦怡在1984年电影版《雷雨》中饰演四凤的母亲鲁妈,戏内戏外都品尝着母爱百转千回的滋味。她趁着剧组午餐间隙,连戏服都来不及换,匆匆赶往医院给“小弟”送饭。旁人看到此景晞嘘不已:“秦妈比鲁妈苦!”有人问“小弟”,妈妈是什么?他说,我妈妈就是“做啊做啊做啊”。“我这一生的事情,就数‘小弟’这6个字形容得好。”秦怡说。
2007年,59岁的“小弟”因尿毒症并发肺炎在医院病逝。秦怡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万分:“那是我最难过的时候。1983年金焰走了,2007年儿子走了,2008年妹妹秦文也走了——慢慢地,一个个都离开了......”秦怡幽幽叹道:“我幸福过、快乐过,也怨恨过。我这辈子在工作和家庭上吃苦、受难很多,人家都说我心态好,人终究都有美好生活的愿望。我从不认命,我会分析,就像剥橘子,把这些心结一个一个、一层一层地剥开。”
无论命运给秦怡怎样残忍的打击,她都把心血付诸心爱的电影事业。“活着,就要拍戏。活着,就不退缩。”93岁,秦怡亲赴海拔3800米的青藏高原,拍摄由自己亲笔创作的电影剧本《青海湖畔》;95岁,秦怡参演陈凯歌执导的《妖猫传》,饰演一名历经唐王朝兴衰的“白头宫女”。她表示,自己的戏份不多,虽然只拍了三天,但仍在片场努力学习,因为这样的角色她演得不多。和她对戏的青年演员都提及,每次扶秦怡起身时,他们都在心中默默感受秦怡对艺术的执着。
▲秦怡在《妖猫传》中出演白头宫女
“实至名归啊!”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仲伦在得知秦怡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后由衷感叹,“她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角色,其中最成功的,是她严谨地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谢芳:真诚的眼泪
▲谢芳
谢芳,1935年生于湖北,著名表演艺术家,代表作《青春之歌》《舞台姐妹》《早春二月》《泪痕》《第二次握手》等,1962年被文化部评选为新中国“二十二位电影明星”之一,曾获第15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长江日报》评价谢芳 :“她的表演优雅大方,气度不凡,对人物心灵刻画,质朴无华,尤其是她那一双善于传情的被人称为‘会说话’的大而聪慧的眼睛,给观众留下了难忘印象,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女性的银幕代言人’。”
1958年,作家杨沫所著小说《青春之歌》一经出版即引发轰动,无数青年为之热血沸腾。小说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静被革命思想所感染,勇敢反抗封建桎梏的故事。
北京电影制片厂筹拍《青春之歌》时,白杨、张瑞芳等众多知名演员都主动申请出演林道静。但是直到1959年3月影片开拍时,大家对谁能胜任这个角色依然争议不断。这时,导演崔嵬脑海里却浮现出了一个在湖北任职时认识的人——武汉歌舞剧院的新人演员谢芳。
尽管谢芳那时还没什么名气,但是崔嵬对这个24岁的女孩印象非常深刻。他越想越觉得她与林道静气质相符,都拥有朝气蓬勃而勇敢坚定的眼神。最终崔嵬力排众议起用了她。
谢芳从武汉来到北京,一到片场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电影的拍摄期只有半年且没留排练时间,而谢芳作为女主角戏份繁重,出镜的镜头多达400多个。谢芳虽然是电影新人,却天性要强,“我没有什么畏惧的情绪”。她鼓励自己一定要勇往直前、迎难而上。
然而《青春之歌》中的一场重要的哭戏,还是着实让谢芳紧张不已。这场戏描绘了林道静和丈夫的思想产生了分歧,婚姻走向了终结。剧本要求谢芳在丈夫离去后独自面对镜头,流下痛苦的泪水。
谢芳认为“哭”是一种最难调动的情绪,演员要如何完全代入人物的感受,凭空“制造”出泪水呢?她不愿意用眼药水、洋葱等“道具”,觉得那样被物理刺激产生的眼泪缺乏说服力,而最具感染力的办法就是酝酿出真实的感情。她一边体会林道静的心情,一边借用起自己的人生经验。
谢芳生活中的爱人是武汉歌剧团里的同事张目。两人因为共同主演由赵树理小说改编的同名歌剧《小二黑结婚》而结缘,戏里演夫妻,戏外也“弄假成真”。婚后鹣鲽情深,难分难舍。谢芳假想,如果张目不能理解她了,要跟她分道扬镳,自己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她通过这种“移情”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流下了真诚的泪水。
通过拍摄这段戏,谢芳找到了影响她之后数十年演艺生涯的表演法则——坚持从真情实感出发。她在每一场戏里,都认真揣摩林道静的心境状态,然后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情绪同步,这样就能避免露出虚假空洞的表情。
电影《青春之歌》于1959年10月1日公映后引起巨大轰动,很多影院24小时昼夜不停地放映。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观看影片后,站在门口亲自迎接剧组人员。至今谢芳还记得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影片放到一半,他(周总理)过来和我握手说:‘祝贺你成功!’”而谢芳塑造的林道静身穿蓝色丹士林布旗袍、围着白色围巾的新女性形象,成为中国观众心中难以忘怀的银幕经典。
谢芳回顾自己的电影生涯,曾总结出9个字的表演原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演”。演员唯有心怀真诚和尊重,才能表达真情实感,才能真正打动银幕前的观众。
一张封面,一串足迹,一段故事。这些一个个在父辈那代人记忆中曾耳熟能详的名字,随着文字的讲述,鲜活的呈现在了观众眼前。他们的故事里,有与气候相关的冷暖,有与山水一样起伏的错落。有无须摆渡,但仍可一望再望的彼岸、此岸。而更多的故事,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成了大江大海。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都不忘感谢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什么是好的时代?就是能让人们的梦想都能一一地实现。而他们这些时代之子,在塑造历史的同时,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他们用身心和意志,为我们讲述了那些共和国不会忘记的脊梁、忠骨。那些沧海横流时流露出的英雄本色,那些风云激荡所带来的沧桑巨变。而他们自己的故事,同样不会被共和国所遗忘。
(摘编自《封面——我的电影故事(视频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