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安徽省、合肥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先后出台《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合肥市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记者从合肥高新区管委会获悉,除了按照国家、省、市统一部署,在长三角一体化方面完成规定动作,合肥高新区还有一系列的自选动作——结合园区发展实际,合肥高新区制定了《合肥高新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产城融合、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快了深度融合发展。

合肥市高新区一期规划(只争朝夕合肥高新区)(1)

合肥高新区。

引凤来仪 近三年引进44个长三角项目

合肥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大讯飞入选首批四大国家AI开放创新平台,全国唯一的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即将建成,形成了“中国声谷·量子中心”的园区品牌。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合肥高新区多年精心打造的优越投资环境,也吸引了长三角地区一些优质产业的目光。近年来,合肥高新区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围绕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引入长三角地区高质量项目。数据表明,近三年累计已有44 个长三角项目来园区落户,累计到位资金80亿元,引进了上海移远、新华三、上海外服集团、华云数据、复星医药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这些企业在进入园区后如鱼得水,发展势头强劲。并且,合肥高新区在产业融入长三角的道路上还在阔步前行——目前正跟进项目20 余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产品输出 家电四大件30%销往长三角

长三角是创业的沃土,也是一个新兴科技产品的巨大市场。在融入长三角的过程中,合肥高新区的产品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目前合肥高新区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军民融合、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将长三角地区作为主要市场。据统计,合肥高新区家电四大件约30%销往长三角地区;科大讯飞、四创电子、国祯环保等企业的产品占据苏浙沪40%的同类产品市场份额,海特微波、威宇通信等一批企业为长三角相关产业提供电子元器件与组件。

科技融合 合肥高新区打出“互融”组合拳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坚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出一条“核心技术-领军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内生发展道路,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已形成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技术、网络安全、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智慧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入选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连续5 年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居前十,2018年被国家列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序列。

合肥高新区加强与长三角科技资源互通共享,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等战略平台,以及中国声谷、合肥国际人才城等产业和人才集聚区,还承接长三角地区创新创业团队、人才引进、培育。

在与长三角互融互通方面,合肥高新区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与杭州高新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探讨园区共建、科创资源对接、人才互补等相关合作;联合上海杨浦区、江苏常州武进区、浙江嘉兴南湖区合作开展长三角双创券通用通兑,打通科技创新券跨省“消费”瓶颈;加强与杭州银行、浦发银行等长三角金融机构合作,做大“创新贷”“助保贷”、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助推创新成果转化。

未来可期 做积极融入长三角的排头兵

作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合肥高新区一直积极与长三角地区34家国家高新区参与“践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率先实现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倡议行动。此外,合肥高新区先后与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南京高新区加强区域和项目合作等。

2015年11月30日,商合杭高速铁路全面开工建设。2020年6月28日,商合杭高速铁路合湖段开通运营。这条高铁的开通,进一步拉近了安徽与长三角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扩大了合肥市辐射半径,为合肥市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处于合肥双创高地的合肥高新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科创、产业、信息、交通和能源、商务、金融、营商环境、环保、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等十个一体化内容为重点,以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抓手,充分发挥合肥高新区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于一体等综合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园区,成为国家创新网络枢纽和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长三角西翼创新中心。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赵明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