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和角色是否契合,一直是大众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同时,这种“契合”,也成了大家衡量跟评判一个演员演技的标准。

电影《第一炉香》预告曝光,班底简直豪华到没朋友。作品原著是“才女作家”张爱玲,导演是刚拿到威尼斯“终生成就奖”的许鞍华,摄影师是王家卫的御用摄影杜可风。

演员则集结了马思纯、彭于晏、俞飞鸿、梁洛施、范伟等兼具热度和话题的阵容。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1)

按理说,《第一炉香》正式亮相本应当石破天惊。

没错,“本应当”是。可惜,在众人的翘首以盼中,《第一炉香》的风评却出现180度大转弯。

其中争议最大的点,聚焦在主演马思纯和彭于晏的身上。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2)

一向以硬汉、型男形象示人的彭于晏,造型被吐槽成“像极了黄包车夫,而非花花公子”。而女主“葛薇龙”的扮演者马思纯,更是被众人的吐槽推上风口浪尖。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3)

原著中女主“葛薇龙”本是一个普通上海姑娘,后因求学投靠在港姑母。谁知被利用,沦为用于吸引男人的诱饵,最后落得悲惨下场。

被选中当做“工具”的“葛薇龙”,不是姿色上乘的国色天香,但却以其未经社会的单纯和简单,成为姑母眼中笼络男人的一把利器。

也正是因为这份单纯,才能与后续“葛薇龙”一步步堕入深渊后的沉沦,形成强烈对比,以此凸显女主的凄惨结局。

曝光的电影预告中,马思纯的扮相给人感觉显然离清纯、典雅的葛薇龙有差距。换言之,形不似,神亦离。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4)

而看到饰演姑母的俞飞鸿的造型后,更有毒舌网友在线吐槽“姑妈要是真长成这样,还用葛薇龙去做诱饵吗?”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5)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6)

言语虽毒,倒也反映出了大家对于马思纯扮演女主的些许不认可。也就是演员本身与角色之间的契合度,不足以让大家认同。

与其说这些愤懑和槽点,看似是单单针对马思纯在《第一炉香》中的形象而出。不如说是大众对于近年来,马思纯在影视上差强人意的表现的一次集中“发作”。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7)

上映15天,票房5100万,豆瓣评分4.6,章子怡观影中途离席。起初被人看好的《荞麦疯长》,惨淡收场,甚至被扣上了“年度最差”的名头。

这也不是马思纯主演的作品第一次“败走麦城”。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8)

当演艺圈被各种小花、鲜肉霸屏的时候,改走“青衣”方向的马思纯是85后女演员中,第一个加冕“影后”桂冠的人。

她凭借外表乖巧,内心叛逆的“七月”一角,让大家看到了,她在表演上的可塑性。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9)

影后加身的那年,马思纯28岁。不仅迎来了她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也凭实力俘获了大众的认可。

可在获奖之后,马思纯的表演成绩单却始终平平。而下滑的根本就在于,虽然马思纯力图改变和突破,但依然把自己桎梏在了表演上的“安全感”。

《七月与安生》成了一把衡量马思纯演技的尺子,这或许不公平,但也应了那句话:不要和别人比,你要赢的永远是你自己。

她实际上是输给了一场“跟自己的比赛”。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10)

其实从作品数量上看,马思纯夺得影后之后,产量不算低。从2017至2019年,5部电影、3部电视剧,产量颇丰。

可如果单拎出任何一部作品来说,质量又是参差不齐,至少不足以匹配她“影后”该有的水准。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11)

《橙红年代》搭档陈伟霆,《加油,你是最棒的》和邓伦组CP。两大流量小生加持,也没能和马思纯砸出水花。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12)

而随着《大约在冬季》和《荞麦疯长》口碑扑街,虽然我们能看到马思纯一直试图在不同类型的角色中寻求改变。

只可惜时至今日大家提起马思纯,除了《七月与安生》,还是《七月与安生》。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13)

如果演得不够好,至少还有上升空间。但如果演得平庸,就像是一个乱成一堆、毫无头绪的毛线,无从下手去解决根本问题。

马思纯,恰恰成为了后者。

而这种平庸,不仅让马思纯背上了从“影后”到“烂片女王”的骂名;也让她遭受了作品口碑不佳带来的反噬。

《第一炉香》未上映,她的角色就遭群嘲,或许正能说明于此。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14)

此前,马思纯因为晒出《第一炉香》读后感,遭到质疑。“文艺女青年”的形象,再次把她推上了舆论热搜。

而这种“文青”情怀,不单单体现在她钟情于张爱玲,更多的是选角倾向。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15)

从《左耳》中的“黎吧啦”,到《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唐小诺”,再到《大约在冬季》中的“安然”。

马思纯执着于那种存在在“青春疼痛文学”中的女主角色——反叛、逆向中掺杂着文艺和疼痛。

可是这种选角倾向,并没有成为独属于马思纯本身的Slogan。

提及任何一个角色,你都无法找到一个“点”——一个能让人记住或是想起“哦,原来这是马思纯饰演”的点。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16)

适合哪种气质、选定哪种角色、偏向哪种类型、具体什么定位,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发,都提炼不出一个“关键词”,可以恰当的安放到马思纯身上。

缺少辨识度,成了困住马思纯的问题,也是让观众困惑的地方。因此,相比于立足于“文青”人设,找到自我定位才是当务之急。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17)

相形之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七月与安生》捧出的另一位影后周冬雨。

年龄相仿,又是同一部电影成就的两位“影后”,大家难免要把马思纯和周冬雨,在方方面面做比较。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18)

从《山楂树之恋》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周冬雨也陷入了“角色雷同”的泥沼。不管演什么都摆脱不了“小妞”形象,演什么都像她自己。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19)

一部《少年的你》,打破了这一桎梏。凭借走心、多层次的哭戏,周冬雨成功跻身90后实力派演员之一,成为当之无愧的票房保证。

《少年的你》,再一次成就了周冬雨;而她自己,也依靠《少年的你》,在演艺事业上更上一层楼。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20)

如此对比之下,情同姐妹的“双生花”影后周冬雨和马思纯,渐渐开始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发展态势。

前者,凭借精准、独有的眼光,和契合自身气质的角色,如同添加了大马力马达,一路飞驰。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21)

而马思纯呈现的状态,似乎与“影后”头衔,总是少了些实至名归的事实,多了运气使然的成分。

一如网友所说:“也许,马思纯和周冬雨会越走越远吧”!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22)

回顾马思纯的影视作品,我们嘴里所谓的她“被固化的形象”,何尝不是一种被框架住的想法。

28岁封后,于马思纯而言,还是太早了。这种肯定,无形当中就像被水浸透了的牛皮绳,在大众如太阳刺眼般的关注下,越收越紧。

毫无空间的收紧,让年轻的马思纯,还没来得及有时间去审视自我、提高自身,就被架上了“实力派”“演技派”的高台,承受着所有的荣耀、探究和质疑。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23)

就像她在《演员的诞生》中扮演的“抑郁症患者”,我们能清楚的感知,她在竭力去想要深刻的表现。

可是呈现的效果却不如她所崇拜的张爱玲笔下“冷静”的人物感觉,“用力过猛”的表演,留下的是“没有深切认知”和“浮于表面”的评价。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24)

“影后”头衔为她带来荣耀的同时,也提高了大众对她的期望值。在这种期许下,她也被迫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就像是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每一步都要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稍有差池,换来的便是母亲的责怪和自我否定。

换回马思纯身上,观众也好,粉丝也罢,在这种被抬高的荣誉中,也如同严苛的父母。按照自己的预想和要求,希望马思纯成为大家想象中的“应该”成为的样子。

一旦无法满足,或偏离预想,她只能接受大众的苛责和群嘲。

马思纯被质疑后台硬才得影后(屡屡被群嘲的影后)(25)

“应该成为某种样子”的想法,但没人去问过马思纯自己的真正想法。

马思纯曾在综艺节目中哭诉“压力大到失眠”,她急于想要证明。然而当现实和期望无法契合时,她开始焦虑。由此引发的后续影响,则陷入了恶性循环。

马思纯当然有不足和错误,可反观自我,观众又何尝全是对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