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己一直以来的实践思考,对于早期教育有一些思考。

先说结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深度和广度不够,认识比较单一。

虽然觉得早期教育重要,到底哪些重要又不知道,似乎又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没办法判断影响有多大,对于早期教育意识还是停留在早教,幼儿园教育,培训班,这些活动上,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要,强调对孩子的陪伴,但具体怎么陪伴,如何进行早期启蒙,懂得不多。

大部分人的选择还停留在孩子早教有的上有的不上,幼儿园吃好玩好就行,培训班都会上,带孩子多出去,相比较而言确实比之前的陪伴意识强很多,但也有很多问题。

就是孩子见识的多,知识信息来源得多,但整体吃苦、意志力、独立方面,心理承受力、抗压能力锻炼的少,对孩子关注的太多,但孩子群体合作的活动又少,所以有人说吃的糖太多,盐太少,要多补钙。

但对于孩子从小的立志,个人思想启蒙方面,又比较少,无论是言传身教的意识,还是回归到传统教育方面来讲。是我们这代父母,社会整体比较缺失的一块,无论是从个人家庭社会责任感方面,不仅是德育启蒙,言传身教的问题,不是知识,而是生活智慧,人生智慧是缺少很多传承的。

这是普遍现象,但在一些家族传统比较好的家庭里却能看到这样的家风家训等的传递,朴素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习惯造就了差别。

对于智力方面,给孩子学很多,报很多班,学习很多知识,但对于很多能力,例如记忆力、专注力、逻辑思维力、创造力引导深入的培养却有限,很容易错过学习的最佳敏感期,都在学习,但是深度广度自由度自主性方面还是不够。当然不排除有些家长做的很到位,甚至超前,但说的是普遍情况。

对于生活现实接触体验的比较少,虽然很多父母已经在补足了,但基本还是靠家长引导。有的可以通过书本阅读、看网络内容,但不具备自主和自由性,如果接触自然生活少,缺乏自主探索激发好奇心的环境。当然电子信息时代,又是现代孩子的一种优势。但原始的动力环境还是少一些,刺激少一些。

父母都知道早期教育陪伴重要性,3岁前尽量孩子自己带,培养孩子安全感,但现实情况是不允许的,虽然国家也在提倡休产假,陪伴时间,托育服务,但本质是没办法解决双职工家庭对孩子陪伴问题。是社会性问题,只能看个人的实际情况。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其实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以前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是属于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教育理念思想传播,但现在基本没有这样的大师出现,而且幼儿老师群体学历资质是教育系统最低的。

还是人才的缺乏,高端本土研究缺乏,本身园长老师教育水平学历有限,很多学习的都是国外的,幼儿教育有的甚至停留在父母之前上幼儿园的阶段,虽然设施设备提高了,活动多了,当然也有很多公办好学校,但都是集合了很多优秀资源,大部分人享受不到,还有一些是私立高端幼儿园,还有很多好的教育理念,都没法普及和实施,只属于特定群体。

其他制定教育政策的不说,就从普通人了解信息渠道来说,再看说教育的,研究教育的,发声的,要么就是大学教授,知名大学的老师,要么就是以前小学中学的名师,但这些人的角度大多都是他们了解的角度,要么关注的就是大学教育,要么就是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然后有一些心理学教授、心理学专家,能听到一些发声,会涉及到幼儿早期教育,但都比较宽泛,要么不够具体,要么不够全面,要么就不够接地气。

所以家长们从一开始孩子一出生接触到的就是国外的图书,要么就是网红写的网红书籍,整理自己图书的时候翻看了自己的育儿系列,基本都是从《密尔希斯》到《敏感期》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但背后不知道的是有些人说的和做的不同,自己教育孩子方式不一定如此,利用的资源也是不同,但满足迎合了大家的心理,国家队、专业队不上场,就被市场化、资本占领。这个从毒教材事件,从孩子绘本都可以看出来。

家长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来源于以前的公号,要么就是早教机构,为了宣传目的进行培养,有一些是好的,有一些却是营销目的,有很多误区,所以也是很多家长不认可的原因,过于妖魔化。不是早教不好,早教很重要,很有必要,但市场上的机构做坏了,一是价格和宣传的不匹配,二是过度营销宣传作用,三是机构早教只是早教一部分,四是频频发生的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所以大家渐渐麻木也不相信,早教重要性大打折扣,其实早教看谁教,怎么教,早期教育,父母比早教机构更重要。

还有一些是贩卖焦虑,各种有些就成了单纯的学科学习的地方,接下来就是各种大V,一些学习圈子,都是以考学为目的的学习,因为教育每个孩子是个性化的,然后就是各种只重视于某个单一学科的作用,自然而然就是语文、英语、数学、编程竞赛等。

接下来就是各种线上的培训机构风起云涌的时候,对家长各种营销、各种补贴,用这些理念占据家长的大脑,去学习,培养习惯,但有一些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促进了教育公平,也有更优质教育资源的享受,对于思维培养是比原来的学习模式要好。

但也是某一学科,某一领域,对于孩子整体学习规划思维培养肯定是没有的。线上带来的手机问题,专注力和视力等影响也是有的。但资本逐利特性,就是要见效快,所以难免出现各种阶段性问题,课程研发质量交付等,其实每个人是不同的。后续的问题,也都看到了。

所以家长能接触到的一些信息都充斥着功利短期有效、学科性质的,学习资源类型的,背后都是利在推动,所以才有很多免费的营销占据我们的大脑,基本就是提供什么接受什么,然后在这里去选择筛选相信借鉴哪些。但总体还是在这个圈圈里,了解越多,就会越多的认可某一项,到如果只是做了某一项,会发现其他也需要呀,于是就是不断的做家法,做加法。

其实写到这里,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在世界提供给我们的选择里,看似很多选项,其实只有一种选项,了解了只能选择,要么选这个,要么选那个,要么不选,但别人都选,怎么可能不选,不选就是落后,但选了就陷入无止境的循环。

问题发现了,那就是跳出这个圈子看待,和中医、西医的问题如此相似,西医是见效快,各种先进设备上齐,很快能发现问题,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提高的效率,但各个部分是没有联系的。科学的学习确实效率高有效,有很强的即时满足感,对于未来确实很有用,就像是科学的作用,科学的思想。

中医就是慢,但能从根上解决问题,病的开源,从根本解决,关于学习方面的,做人方面的,还得从最早的中国传统来,就蕴含在从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最简单的智慧里,也是家庭教育一部分,但缺少传播和挖掘。见效确实慢,但在一些家族家学传承的很好的那里可以看到。

但孩子的教育是独立个体,是系统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个人的特长是有限的,潜能是有差别的。小时候不仅是智力早教,还有性格、情商、价值观等等。

所以当家长们后来看到听到李玫瑾教授讲的时候,终于有个本土的,有实际经验的,虽然不是本专业,而且从极端案例研究出发,因为太缺乏本土接地气的。包括一些其他的学者对于传统教育的传承。

也有很多企业家发声,无论是俞敏洪、马云,曹德旺、任正非等都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看教育,更为现实,马云提出来了要幼儿园很重要,应该由学历最高的人担任老师。当然很难实现,但却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有人重视早期教育,对于幼儿教育现代化、现实性、效率和中国传统有一些结合。

那么有人问国家队去哪里了,那些大学里研究的家庭教育的教授专家哪里去了?普通人想跟着学,去哪里学呀?

没办法,只能自己跟着学,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家长自主自发的学习课程,家庭教育各种方面,报了很多班发现课程是很凌乱的,缺乏体系的,鱼龙混杂啥都有,自下而上的,只是家长有需求,然后开了这些课,拼凑起来的,但是大部分借鉴于国外的,实践性的有一些,但和孩子面试考试各种压力情况是相去甚远,就像是吃了糖丸安慰剂,看似有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于是看到了市场的需求,就结合挂了很多名,都是以前做职业教育的或者其他学科教育的人的转型,最后发现糊弄不过去了,然后会邀请一些中科院、北师大、清华北大等名校教授挂名或者讲一些课,但专业要么是心理学、要么是教育学。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只是研究相关,但并不深入,且不系统,只是注重于某一方面,大而全,涉及到具体的必须有实践和体验,所以学习性不是那么强。

但这里面有一些专门做研究的课题组例如被引用很多的钱志亮工作室或者在一线做过很多心理指导的专家辅导的比较有学习借鉴性。有帮助在于家庭关系,人的教育,但对于家长要解决学科的问题现实学业的问题满足不了。

因为没有国家引导,强有力的组织,所以没有办法融合组织那么多专家教授研究,都是各自在自己的领域,没有交叉,也没有那么多得利益引导,都是公益性质,所以参与人少,即使学习也只是局限在一个小圈子的学习,无法面向社会。

后来国家出台《家庭教育法》,这个法律出台有指导性意见,才有了编委会,才组织编出了试用版教材,虽然好几版,但最先嗅觉敏锐的是市场,马上有家庭教育指导师考证,各种App学习,拿证,妇联各个机构开始组织学习,老师也有学习机会,接触到清华北大等专家教授进课堂,很多教授开始和市面机构联合。

但这些确实有用,学过的老师和家长有了系统思维,感觉到学习的是很有用,有了很多方向,有了框架,但是对于具体的又遇到问题了,这时候抖音兴起,网络的各种民间的有实战经验的老师,受到了家长的强烈欢迎,一是碎片化的学习时间,二是可以督促孩子学习,解决一部分当下的现实问题,学习规划指导、学习方法、学习资源,一下子击中了家长感觉到的需求。

问题在于家长感觉到的需求,至于实际情况,这些问题不大,在于财力和时间,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其中传递的一些错误信息,鱼龙混杂,更是难以分辨,而这些错误的信息引起的效应还在网络更大范围的传播。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之前提到的说学英语没用,学奥数、学一些体育艺术没用,很多报兴趣班要不要报,各种坑,开始是小范围传播,教育领域传播,最后竟然到了很多实事圈认证的大V的转载传播,在更大的圈层传播影响力可见一斑,但术业有专攻,本来就是文科专业,对于未来教育发展英语、数学、逻辑、编程科技艺术等知识结构是有一些缺失的,对于学习兴趣,这个没有定论,而且教育分层的,对于学有余力的这样引导更是有问题,但如果没有分辨,得到的结果确实是有些误人子弟。

但为什么听不到看不到这些声音呢,因为很多懂教育的,做老师的一看就能看出问题,是不屑,还有很多老师在学校里不关注,关注的人去辟谣这个成本太大,这个传播太快了,讲的人太多了,错误传播的太快了,都在传播,辟不过来。即使辟谣,也找不到根源,还会影响别人的利息,劣币驱逐良币。这些是能看出来的有问题的,还有一些隐性问题的,更难看出来。

如果说对孩子教育重视的,前面一些家长基本上都会走过这样一些路。也是一步步实践过来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是亲历者,之所以能说出来,是因为都实践过,因为首先是一个家长,会站在家长养育孩子角度,和其他家长不同的是,我同时是一名老师,也是一名幼儿园园长一位校长,所以要脱颖而出,做的工作必须是紧跟家长需求,同时还要引领大家,所以倒逼成长。但如果只是一个家长,没有这些经历,也不会想的那么丰富深刻。

加上是私立幼儿园,所以必须更要做好服务,所以会要特别注重和家长沟通,加上家园共育,对老师的要求,潜移默化的必须去加强学习,同时和老师日常沟通,实践中遇到问题的沟通,会发现孩子教育问题大部分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而且孩子基本都很好引导,但家长思维固化是很难引导的,只要家长思想观念改变,孩子才会改变。

实践中又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一些家庭教育观念,学校教育,集体教育个人教育的观念,还有很多尝试,理论一方面指导实践,实践也反馈着之前的思想观念,就这样循环深入。

而这些思考会逐步以文字讨论各种方式保留下来,形成独立的见解,最后在经过大范围验证形成一定规律和经验。很多东西无法保留,但这些可以保留下来。

但就个人而言我们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基于现实,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然后在深入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自下而上的,且是自主自发式的学习,实用性强,不是自上而下理论盖下来的学校学习方式,更接近于实用和有效原则。

还有很多视角不足的地方,涉猎广泛,方向多系统,但可能在深入度上不够,在于理论体系方面不是院校系的思路,跟学校老师又不同,视角更广泛,我们对于体系建立方面没有,就是实用主义,这些点都比较发散,比较散。还有由于我们自身人文气息比较重,思维方式会人性化,加上文科思维,对于理科逻辑科技数理方面探究不足,要么轻视要么太过于重视,其中把握不足。

好的一点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把自己当学习者,也会跳出来看反思批判,所以不会唯某一个,不会尽信书尽信某个人,尽信某个理论,会结合实际情况。

总之,对于家庭教育学习这件事,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最根本最整体的把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早期教育重要性,尤其是家庭教育,因材施教,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还有中国最现实的考试依然是最公平的唯一的通道,把握这几个原则,我想基本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的方向性问题。

早期教育的后果(早期教育真相误区及演变过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