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艰辛岁月稠,百年战斗历程壮。历史洪流推动时代变迁,波澜壮阔展现壮丽诗篇。

胜利凯歌

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豪迈地写道:“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龙冈战斗的真实写照。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队伍胜利会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开创中央苏区,中国革命掀开新的历史史册。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10万大军,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红军总部战斗中侦察得知,国民党第一纵队司令张辉瓒率部疯狂向龙冈扑来,红军指战员设下埋伏诱敌深入,大获全胜,歼敌1万多人,张辉瓒被活捉。1930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于1931年春,写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的上半阕,表达了粉碎第一次大‘围剿’胜利的情景,下半阕则体现了第二次反‘围剿’战斗准备与必胜决心。

战斗檄文

毛泽东曾说“十多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1930年至1933年的反“围剿”战争艰苦卓绝,毛泽东率领革命队伍,勇往直前地探寻中国革命道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杀得敌人丟盔弃甲,歼灭国民党军队大批人马,铸就钢铁红军,打造苏区精神,促使中央苏区迅速巩固发展,中国革命史冊,英雄篇章光耀千秋。1962年《人民文学》发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毛泽东神来之笔,将“教他片甲都不还”改为“不周山下红旗乱”。“不周山”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毛泽东引用“共工头触不周山”传说典故,富有思想意义、人生哲理与文化内涵。

革命神话

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用典妙绝无双,表现手法超凡俗套,诗意境界别有洞天,拓展出革命神话的跨时代意义。众所周知,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是人面蛇身,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后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一一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结果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毛泽东从红军英勇杀敌的壮烈场景,联想到广阔无际的神话天地。毛泽东借共工触倒天柱的神话故事,高歌一曲,赞美中国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形象。毛泽东借用共工典故,反其道而行之,赞扬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挑战的坚定信念,义无反顾的拼搏意志,坚忍不拔的奋斗意志,敢为人先的革命理想,宁折不弯的高尚情操,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人民领袖、伟大诗人名句“不周山下红旗乱”,将神话故事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让共工、不周山与红旗、红军紧密联系,通过一次具体战役的描绘,暗喻整个中国革命一定取得最终胜利。

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泽东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读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读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