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核山核桃 小小一颗山核桃(1)

■昌化镇白牛村工人在分拣山核桃

这是一颗充满着无限想象的果实。它的生产工艺不算复杂:白露时节打拣,接着脱蒲、水选、晾晒、蒸煮、调味、烘干、敲剥……

相传600年前,朱元璋曾用它换取钱粮勇夺天下;而今,它借力互联网与现代物流业东风,兴业闯四海。

冬日,走进临安西部山区,记者感受到,在山核桃这颗让当地人笑逐颜开的“吸金果”身上,凸显出我省“电商换市”、“机器换人”的雄心壮志。

逐梦电商

27岁的张青忙着网上接单,家人在一旁打包。农房里四处铺散着手剥山核桃,几名小工趴在桌上分拣、称重。行走在昌化镇白牛村,这是农家最常见的一幕。

村里有46家炒货网店主,逾三成拥有3皇冠。今年一年,张青通过网络卖出山核桃5万多斤,销售额约300万元,在村里算是“小搞搞”。“网销”第一名的村民叶盛,去年卖掉60万斤山核桃,销售额2255万元。

■炒制山核桃

因为山核桃,两年前,张青与邱乐峰夫妇辞掉工作,回村开网店。“眼看父母的双手被山核桃蒲染得黝黑,又愁销路,我们觉得有责任把山里的宝贝销出去!”张青说,现在收购价一路水涨船高,但高品质的山核桃却一货难求。

山核桃俏销,回来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白牛村,也因网络变得与众不同——村民手机更新换代更勤了,不少人开出了微信店铺;家家户户门口,二维码都上了墙,“扫一扫”就能找到网上买货;村里定期举办的电商讲座,人头攒动......

几个月前,张青成功竞聘为白牛村电子商务协会的秘书长,“协会出面与快递企业谈判,邮费每单降了1元。在网上,农户竞相压价的现象也少了。”

“我们的梦想是‘全国人手一把山核桃’,改变长江以北‘亲’们的零食习惯!”据介绍,预计今年临安农产品网销额超过16亿元,其中以山核桃为代表的坚果类占了一半以上。

角力科技

小核山核桃 小小一颗山核桃(2)

■康太食品厂,工人在煮山核桃,一锅半个小时能煮350斤

弯弯山路将我们带到龙岗镇,越往深处走,山核桃的焦香味就越浓。

在林坑村康太炒货食品厂,20多名工人被分为山核桃去蒲、分粒、筛选、蒸煮、烘干等多个小组,负责人章爱琳却在一遍遍擦拭着加工山核桃的新机器。

几台银白色铁皮制成的机器其貌不扬,“别小看它们,这些机器将来组装成流水线,可以直接将山核桃筛选分类、蒸煮去涩、拌料入味再烘干,用3个工人管理,就能替代全厂20多人的劳作。”

几年前,章爱琳因独家发明专利“团圆仁”而在临安小有名气。这种被完整剥成一整颗山核桃仁的“团圆仁”,1颗卖出1至2元还供不应求。在她看来,山核桃生产加工的竞争十分激烈,越来越多的炒货商开始向高科技要效益。

“我的‘团圆仁’,一年手工只能剥出1万斤。要是能用机器剥,一年做1亿元产值都会很轻松。”章爱琳介绍,她特地去温州请人研发“机剥”设备,前后投入近百万元。

小核山核桃 小小一颗山核桃(3)

■工人手工剥山核桃

撬动市场

一路向西,在龙岗镇通往清凉峰镇的道路两侧,堆放着小山丘一般的山核桃蒲。这种强碱性物质,曾是让人头疼的难题。据测定,加工出2万吨山核桃,意味着要脱蒲近8万吨。

“我们以每吨60元的价格从农户那里回收,加入催化剂发酵两个月,山核桃蒲就变成花肥,再出口到日本、以色列和阿联酋。”虹越花卉公司负责人、顺溪村村民方南昌介绍,60%的临安山核桃蒲被他们加工再利用,每年出口花肥6000吨,还有村民把山核桃与笋壳、蓝花布等素材巧妙结合,做成了手链、挂件等工艺品。

“吃干榨尽一颗山核桃固然好,但我们还想用它撬起全中国的坚果市场。”临安坚果炒货食品城董事长郑淳来说,临安山核桃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优势明显;依托山核桃延伸出的碧根果、扁桃仁、巴西松子等的坚果炒货产业,约占全国15%至20%的市场份额。

小核山核桃 小小一颗山核桃(4)

■龙岗镇妇女正在筛选山核桃

眼前,一座占地面积约90亩的“中国坚果炒货食品城”已拔地而起。这里不仅有为电商“量身订做”的办公用房,供炒货加工企业入驻展示的实体店,还能为周边炒货厂家提供冷藏、仓贮、配送等服务。

郑淳来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依托‘坚果城’,我们也能在渤海商品交易所做出‘山核桃’指数,为全国大宗山核桃交易提供风向标。”

嚼一颗山核桃,余香满颊;错综密集的壳纹,记述着它所经历的沧桑。一颗小小山核桃的雄心,只有曾拿生命将它换取的临安人,最懂。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浙江新闻客户端。

苹果用户可登入AppStore搜索“浙江新闻”下载;安卓用户请可在各大市场(如豌豆荚、360手机助手、小米应用商店、应用宝、应用汇、安卓市场、安智市场、机锋市场、91手机助手、百度市场等)搜索“浙江新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