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送往、待人接物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并不是完全可以用法律来规范的,特别是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常常是靠种种禁忌习俗来调节的。

中国人向来热情好客,如果有人待客不周,是会被人蔑视的。

人们通常认为,一个人自己有良好的品德还不够,还应当与品德高尚的人交住。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下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都体现了这种习俗。

一般来说只要是有客登门,主人都能以礼相待,但是按照民间习俗,做客与待客方面也有不少禁忌。做客的禁忌,以尊重主人为原则;待客的禁忌,以热情周到为原则。

要做客,首先是时间的选择。旧时习惯于午前专程拜访,若午后前往或趁他事之便兼往则显得不够敬重。如果事先没约定,进入人家的房屋时应先敲门,得到主人允许后再进入。如果主人家门大开也要先招呼一声,室内有人应声时再进入。否则,显得不礼貌,犯忌讳。俗话说:“不踏无人之室、不入无人之门”。如果事先有约定,则主人常到大门外迎接,宾主见面三让而后进门,表示相互尊让的意思。无论是哪种情况,宾主见面时双方都应主动向对方打招呼。客人到主家后,忌讳东张西望,若主人家里有狗护院,客人不得随便打主人家的狗,否则有“打狗欺主”之嫌。

如果要宴客,坐次是很讲究的。要按年龄、尊卑排序:年长而德高、尊贵而善良者居于上,主人常坐于下位。坐次错乱是宴饮社交中的大禁忌。在宴席上客人要尊敬主人,忌讳先于主人饮食,俗话说“主不动、客不吃”“主不吃、客不饮”;主人应热情主动招呼客人饮酒用菜,忌只顾自己吃不招呼客人。

还有就是交往中,人们常常互相馈赠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情感。然而,根据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不同,礼物又常常带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因此,馈赠礼物时也有一些禁忌习俗存在。汉族自古就有送礼的习俗,故客人来访时必带见面礼。送礼的意义不在于礼物本身的价值,而是表达了一种祝福、吉祥的意愿。俗话说得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民间馈赠,忌以扇赠人,民间有“送扇,无相见”的说法,也会引起绝交的猜疑。因为扇子在夏天用完之后就无使用价值了常被捐弃。忌送人剪刀,因为剪刀一方面有要伤害对方之嫌,另一方面有“一刀两断”“一剪两断”的不吉之意,也暗示绝交。忌送雨伞,因“伞”字与“散”字谐音,唯恐引起对方的误解。若要探视病人,礼品则有特殊的禁忌,用单数不用双数,特别忌用四个,因为“四”与“死”谐音;忌送梨,因“梨”与“离”同音。给病人送水果最好送苹果、橋子、桃、粟子等,因为这些水果的名字与“平安”“吉”“逃”“利”谐音,都含有平安吉利、逃离病魔的寓意。

另外,客人临走时主人应有回赠,中国人很讲究“礼尚往来”,旧有“有来无往非礼也”之说。一般回赠时,忌将原物送还,因为只有在拒绝收受对方馈赠时才如此办理。

总之,在生活中多注意一下习俗还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有些刻板,但这可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还是有必要把它传承下去的。

家里的习俗有哪些(会客时的传统习俗)(1)

家里的习俗有哪些(会客时的传统习俗)(2)

家里的习俗有哪些(会客时的传统习俗)(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