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王守仁心学的重要基石,

谁发明了有线电报(莫尔斯发明电报被称为)(1)

贵阳修文县

没有“知行合一”,心学之“心”,就是无源头之水,无地基的空中楼阁,就无可成为心。知,一般认为是知识。行,一般人认为是行动,姑且可以这样说。“知”是心识,心里真正认识、认可和接受、服从的见地、见解、思想和观点而形成的意识;行是实践,把思想意识外在的兑现出来,把内在的思想意识投射到外面的世界中来。如王守仁说,知是行之开始,行是知的做成、完成。

为了说明什么是“知行合一”,王守仁举过二个著名的名例子,

一个是好好色,恶恶臭,是说看到一位美女,人门马上会由衷的喜欢上她。一看到狗屎,也马上会讨厌它。

王守仁讲过许多“知行合一”例子。最着名的是“好好色,恶恶臭”,看到一名美女,马上就喜欢上她了,看到一泡狗屎马上就会讨厌它了。我爱上一个美女,讨厌一泡狗屎,想都不想,没有瞻前顾后思前想后,没有逻辑推理情感判断,就是那一瞬间、一下子就完成了,这就是知“行合一”。

谁发明了有线电报(莫尔斯发明电报被称为)(2)

如果你继续深下去,为什么人们会喜欢美女,讨厌狗屎?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美的素质和臭的素质会让人们喜欢和讨厌。很简单,按照王守仁的理论,就是因为我们心中的良知,就是喜欢和讨厌的,这种做派与生俱来无需证明也无法改变,是天赋的素质、禀赋

王守仁还有一个关于“知行合一“的例子,是说一个人有孝道,肯定是他有孝顺的行为,被我们看到了。如果这个人没有孝顺的行为,只凭他满嘴跑火车,稍有分辨能力的人就不会承认他孝,说他有孝道肯定是说之前有孝顺的行为被我们看到了。这二个例子,都是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行合一“的含义。

谁发明了有线电报(莫尔斯发明电报被称为)(3)

不过我们生活在工业社会的人来说,看王守仁的例子毕竟时过境迁,理解起来模棱两可迷迷糊糊,产生歧义。让我们来看一下摩尔斯发明电报,有助于今天的人们领会“知行合一”。

谁发明了有线电报(莫尔斯发明电报被称为)(4)

知是行之始。

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对电学的热忱始于大学期间,戴而教授的一堂电学课程,对他产生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影响,所以他才有了伟大的发明。大学期间课业的学习,莫尔斯心炫有所触动,也叫感应,在心里种下了萌芽。

毕业后戴尔斯辜负了父亲的期望,毅然选择了做画家。这表明,莫尔斯是个有主见的人,这一点就接近王守仁的志——“志向”了。

1842年,莫尔斯从欧洲回国的途中,恰巧在法国学习过电学和磁学的杰克逊先生在同一艘船上。杰克逊勾起莫尔斯搁置已久的兴趣,这个兴趣就是王守仁心学“知”中的一个元素。

他一路都在追问杰克逊所学的专业知识。莫尔斯问,“电流的速度会因为导线的长度而减缓慢?”杰克逊微笑的回答:“富兰克林博士实验表明,电流是同时传导到导线所有地方,与长度无关。”

“如果整个回路都有电流存在,为什么信息不能由电流同时传递到各处?如果在10英里以内是这样,那么相隔几千几万公里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应该能做到”,莫尔斯继续追问说。这个阶段时,“知”的萌芽已经由埋藏而发芽长大。接着他就开始苦思冥想,结果发明了“点划相同的字母表”,未来的电报的样子,在他脑海里已经有了雏形。这一系列都是“知是行之始开始”。

下面就是“行是知之成”。

谁发明了有线电报(莫尔斯发明电报被称为)(5)

从这一刻开始,在他的思想里,艺术家的角色已经让位给发明家的角色,电学的意义盖过了绘画的意义。和杰克逊的讨论启发了莫尔斯,他的心思完全被如何实现用电流传递信息这个问题所占据。

回到纽约,莫尔斯租了间房,开始把自己的构想落到实践。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坚持,1837年9月28日,他终于取得了成功,并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三个月后他请求国会拨款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修建一条电报线路。国会拒绝了。次年,莫尔斯远赴欧洲,希望能说动英国和法国政府投资这项事业,结果没有成功。又过了一年,他垂头丧气的回到纽约,他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窘境,“我口袋里一枚硬币也没有,吃饭还要向人借钱,悲哀的是这一年我都不在美国,空闲的房子也需要交一大笔房租”。他个性骄傲,不轻易去乞求别人,她太坚强不会轻易言败。尽管条件艰苦,经过一整天吃不下任何食物,但对电报事业的信心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依然在继续研究、实验和游说。终于他用自己的热诚和毅力打动了国会,国会同意拨款3万美元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修建一条电报线路。这时距他从欧洲回国已四年有余,艰辛的期盼终于有了着落,莫尔斯异常激动。

神就是思的灵动,心田的明亮。

谁发明了有线电报(莫尔斯发明电报被称为)(6)

第一条连接华盛顿和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于1844年完成,发送的第一条信息是:“神的奇迹”。

新闻界立刻把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国家,莫尔斯眨眼眨眼间成了时代的英雄,造福人类的使者。各国领袖、公共机构、社会团体和著名学府也纷纷授予他各种荣誉称号和学位,并表示各自的敬意和赞扬。从南到北所有的人在惊叹之余,都怀着好奇的心情,希望能早日享受这一发明的快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感兴趣的事情,就像人人有良知。可是有勇气和毅力揭示追求、兴趣的人却驱使屈指可数,通过“知行合一”,做到“送达、实现良知的人”,普天之下、率土之滨,尽然没有几个。唯有坚持自己“知”(本文中的兴趣元素),挖掘兴趣所产生的力量和成就,就是“知行合一”了,方能踏上人生的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