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温庭筠,我们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词便是"花间词派的鼻祖",这得益于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温庭筠便是收录在其中的第一个词作者。温词秾艳华美,作品内容多写上层贵妇美人日常生活和装饰容貌,因此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但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实,温庭筠不仅精通音律,也工于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其人其诗,本文着眼其咏史怀古诗,来一窥作为晚唐诗人的温庭筠的情感和责任感。

婉约派代表温庭筠:温庭筠不只是一个花间词人(1)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杜甫、杜牧、李商隐都曾作有咏史诗。温庭筠的咏史诗有24首,占其诗歌总量大约百分之七。呈现出韵格清拔、深沉饱满的风貌。这些诗作表达了其对淫奢君王的嘲讽,吟咏出其感伤身世、悲叹时事的思想感情,反映出温庭筠"士行尘杂"外的一面。从内容方面来讲其咏史诗大抵可以归为三类。

1.以古讽今,探求历史兴亡之规律。

鲁迅先生曾说:"真的'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温庭筠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面对唐朝后期皇帝耽于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现实。他忧心忡忡,他借六朝的历史故事,隋炀帝和唐玄宗的佚事传说,以古喻今,作有《鸡鸣埭曲》《春江花月夜词》《马嵬驿》《过华清宫二十二韵》等诗。《鸡鸣埭曲》诗:"南朝天子射雉时,银河耿耿星参差。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鱼跃莲东荡宫沼,濛濛御柳悬栖鸟。红妆万户镜中春,碧树一声天下晓。盘踞势穷三百年,朱方杀气成愁烟。彗星拂地浪连海,战鼓渡江尘涨天。绣龙画雉填宫井,野火风驱烧九鼎。殿巢江燕砌生蒿,十二金人霜炯炯。芊绵平绿台城基,暖色春容荒古陂。宁知玉树后庭曲,留待野棠如雪枝。"齐武帝萧赜耽于畋猎,终致亡国。齐自建国总共存在二十三年,成为最短命的王朝之一。真是"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当同时代的文人墨客们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唏嘘叹惋之时,他以理智而又客观的笔触写下了《马嵬驿》:"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公元756年,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贵妃仓皇奔蜀,路经马嵬驿,六军持戟不前,一致要求诛杀杨国忠和杨贵妃,玄宗无奈,只好让人缢死杨贵妃,这就是"马嵬之变"。

婉约派代表温庭筠:温庭筠不只是一个花间词人(2)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正因为玄宗纵情声色,才使得"开元盛世"最终变为"天宝之乱"。而温庭筠一生所历经的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再也没有一个像太宗一样励精图治的君主,个个纵情声色犬马之中,这样下去会亡国的,温庭筠借此表达出了深深的忧虑。

2.反对割据,张扬民族之大义。

历经"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边境也时时遭外族入侵。身怀忧国情怀的温庭筠却又无可奈何,当他瞻仰过苏武庙后,感慨万千,便挥笔写下了《苏武庙》这首凭吊之作。

《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婉约派代表温庭筠:温庭筠不只是一个花间词人(3)

想当年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加感慨万千;而今古庙高树肃穆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只有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归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仍旧,但甲帐不见踪影。奉命出使时是冠剑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凭吊先皇,哀叹逝水年华。苏武是历史上有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苏武才返回汉朝。温庭筠正是借这个爱国志士的形象,呼唤一种坚贞不屈,忠君爱国的精神。

3.追慕英烈,抒发自己之理想。

这部分诗歌多歌咏功臣英烈,抒发自己的情怀和理想。温庭筠作为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才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但恃才傲物,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一生坎坷,终身潦倒。但他始终关心国事,他自己也从未完全抛弃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怀抱。所以他把自己对现实的强烈感受融注在这些诗歌当中。途经五丈原时,他为悼念蜀相诸葛亮而作《经五丈原》: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婉约派代表温庭筠:温庭筠不只是一个花间词人(4)

云旗飘战马嘶,大军浩荡直奔长安城。函谷关西鼓号响,将星坠落渭水滨。卧龙鞠躬尽瘁辅佐刘禅,但统一大业终未完成。神龛遗像无言语,只任谯周随意行。杜甫曾在《蜀相》中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温庭筠也是怀着这种惋惜和仰慕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此外,温庭筠还通过写一些历史人物的不幸遭遇,借以表达自己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失意。如《过陈琳墓》和《蔡中郎坟》。

《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婉约派代表温庭筠:温庭筠不只是一个花间词人(5)

我也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的文章,今日漂泊又恰巧经过您的坟茔。倘若您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我是空有经世之才而无主依托啊。您墓前的石麟被萋萋荒草埋没,而魏武帝的铜雀台也是一片荒凉对着暮云。临风凭吊倍感惆怅。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今昔对比,清晰地表达了生不逢时之感。

从温庭筠的这些咏史诗中,我们看到一个封建文人一生的坎壈,看到封建社会一切被压抑的文人士子的辛酸和不平。从而感受到从中唐杜甫到晚唐温庭筠的那种一脉相承的忧国情怀,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温庭筠不只是一个花间词人,他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

此文章为一往原创,特此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