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关于治国的古文?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治国的古文(千字文解读第三章)

关于治国的古文

右通广内,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本节讲述了国家典籍之富、人文之盛。

右通广内:右边通往西边的广内殿。广内殿据说是汉天子收藏典籍的书库之一。左达承明:左边可以抵达承明殿。承明殿据称是“著述之所”,也是皇帝约请名儒学士讲经解经的地方。

坟典:坟指《三坟》,典指《五典》,相传是记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的珍贵典籍,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孔子时代就已经亡佚,这里借用它们来比喻宫殿里藏有很多珍贵的典籍。

群英是指众多文采斐然、才华出众的人才。

杜稿是杜度的草书作品。杜度是汉朝著名的草书书法家,相传是作草书的第一人。稿即草书,又称章草。

钟隶是钟繇的隶书作品。钟繇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隶书书法家,据说所写隶书天下第一。

漆书是用漆写就的竹简书,古代无墨,用笔蘸漆写于竹简上。西晋发掘出的“汲冢书”中就有众多漆书竹简。

壁经是指墙壁里发掘出来的经书,指西汉时期从孔子旧宅墙壁中发掘出来的部分经书,全部用古文(篆体)写成。上述这些作品都是典籍中的稀世之宝。

这几句的总体意思就是,

皇宫里左可直通藏书读书的广内殿,右可抵达著述讲经的承明殿。既已汇集古今典籍,又聚众多文人才士。汉朝杜度的章草、曹魏钟繇的隶书、汲冢所掘出的漆简、孔子家宅壁中的古文经,宫中都无不收藏。文治天下,实根基于此。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终止了诸子时代百家争鸣的盛况,但是相比秦王朝的“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不能不说是个绝大的进步。由于儒家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所以汉代读书的风气很盛。国家在都城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延请名师任教。在学校树立石碑,刻“五经”于其上,各地学生均来求学,人数可达三万之众。各地开设经舍讲坛,像大学者马融、郑玄,弟子门生常常达几千人。皇帝常常亲临太学听讲,与讲师东西向而坐,这就是《学记》里所说的,“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也即是说,给皇帝讲经时,不用和皇帝行君臣之礼,和平时君臣所坐位置不一样,皇帝不坐北边,经师也不坐南边。就老百姓而言,读书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因为书读得好可以被举荐做官,因此民间有“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的说法。

汉初大臣陆贾对高祖刘邦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由此开启了汉代的文治传统。因此汉代读书风气大盛,读书人也刻苦。现在我们常常说的“头悬梁”的故事、“凿壁偷光”的故事,都发生在汉朝,而“囊萤映雪”的故事、“闻鸡起舞”的故事所发生的晋代也离汉朝不远,依然保持着汉朝人勤学、苦学的流风余韵。

因为汉朝尊崇儒学,所以对于藏书也很重视,广内殿就是汉朝皇帝专门藏书的地方,此外还有两个比较有名的藏书之处:石渠、天禄二阁。

由于文风大盛,汉朝文人学士辈出,史学家有司马迁、班固等,文学家有东方朔、贾谊、枚乘、扬雄、张衡、蔡文姬等,经学家有董仲舒、晁错、刘向、刘歆、王充、马融、郑玄等,书法家有杜度、蔡邕等。文物典籍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汉武帝的弟弟鲁恭王修王府时侵占孔子老宅,在墙壁中发现了许多竹简,内有保存完好的《孝经》、《尚书》、《论语》等,这些书和孔宅都因此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后来晋朝发现汲冢古籍,轰动一时,这些古籍也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和整理。我们素来号称文明古国、文物之邦,与汉王朝开启的文治传统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