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专家考证,孟姜女的故事最早源自于《左传》。这里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孟姜女的名字。
古代除了按“伯仲叔季”来排序,还有按“孟仲暮”的顺序。而在春秋战国时,姜是齐国的国姓。
所以,综合起来,孟姜女的意思,就是春秋时齐国一家贵族的大女儿。
孟姜女
而《左传》中记载的故事是这样的:
齐庄公四年(公元前550),齐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国的大夫——杞梁(范喜良)战死。
杞梁妻(孟姜女)在郊外迎丧(这里后来发展成了,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故事)
齐王见状很悲痛,也想在郊外吊唁。没想到杞梁妻很生气地说:大王,您应该遵守礼法,到我家里面正式地吊唁我的丈夫。(这里后来发展成了,孟姜女最后智斗秦始皇的故事)
孟姜女迎丧
孟姜女“哭夫”的情节,最早在《礼记·檀弓》中提到:“杞梁(范喜良)死焉,其妻(孟姜女)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接着《列女传》又加上“投水”、“十日崩城”的情节:“杞梁(范喜良)之妻(孟姜女),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十日而城为之崩。等安葬了丈夫,她说:‘我有能去哪里呢?’……也就是死罢了,遂赴淄水而死。”(《烈女传》这么写的目的你懂得,就是为了宣传孝道、妇道,在我看来很不地道)
至六朝、隋唐间,整个社会比较追求生活享受,于是又给孟姜女的故事增添了送寒衣的内容。
送寒衣
唐代贯休的诗作《杞梁妻》首次将故事时间移动到秦朝,并将“崩城”变成“崩长城”。
至此,孟姜女的故事才被慢慢定格了。这中间,多少朝代兴亡更替,多少帝王将相轮番登台。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从春秋到唐朝近千年的价值观、文化生活的变迁,非常值得我们去琢磨和研究。
投水自尽
就拿一个问题来说吧,为什么把原本发生在春秋的故事,搬到了秦代呢?
修筑长城是秦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那样的遭遇。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
孟姜女“哭长城”,哪是一个人在哭,是亿万的生民在哭,所以才能够“哭到长城八百里”。这无疑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
哭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