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小康学习心得个人感悟(天天学习小康之年话)(1)

2020年注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在2020年春节团拜会上,曾引用《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对“小康”的概念进行历史溯源。

决胜小康学习心得个人感悟(天天学习小康之年话)(2)

决胜小康学习心得个人感悟(天天学习小康之年话)(3)

【释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出自《诗经·大雅·民劳》的首章。止:语气词。汔:庶几,差不多。小康:小者稍也,康者安也,其本义是稍安,在这里是劝谏周厉王使民众免于徭役之苦而生活稍有所安。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老百姓太劳苦,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汔可小康”与其余四章中的“汔可小休”“汔可小息”“汔可小愒”“汔可小安” 意思相近,均表达了奴隶制时代先民们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

【解读】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小康”一词的最早出处。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在西汉初期的《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儒家的理想社会是唐尧、虞舜、大禹三代“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禹以后的夏、商、周三代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大同社会靠德治来维护,小康社会靠礼治来支撑,但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同社会不可能实现,于是先贤提出要恢复周朝以礼治国的小康社会。

此后,历朝历代的贤哲君臣们对小康社会都不断地描绘、歌颂和憧憬,并赋予“小康”以小有资产、足以自安等含义。唐朝时,宰相牛僧孺向唐文宗描述的“小康”社会是:“外无边患之祸,内无动荡之忧;官吏清正廉洁,人民康乐安宁;民间贫富均衡无豪强,朝中畅所欲言有直臣。”杜甫在其《壮游》诗中亦咏唱道:“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圣哲体仁恕,宇县(天下)复小康。”

因此,“小康”在中国古代有多层含义:生活稍有所安,即《诗经》所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天下为家”的礼治社会,即《礼记·礼运》描述的小康之治;生活相对宽裕,即杜甫所言“宇县复小康”等。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小康”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在20世纪末我国要进入“小康社会”的构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一词一跃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的最新术语。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引用了“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又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目标。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全面小康的憧憬即将变为现实。 (作者 杨立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