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一部电影是好还是烂?一个特别“偷懒”的方法就是看它有没有被反复翻拍。
比如今天要聊的这部《触不可及》(又译:《无法触碰》)就是个中典型。这是一部2011年上映的法国电影,其后曾被两次翻拍(美国版,中国香港版)。
从电影名称来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什么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但事实上,这部电影讲的是两个阶级跨度极大的男人之间的友谊故事。
菲利普是一个富可敌国的富豪,在一次极限运动中受伤导致必须终身坐轮椅,生活不能自理,于是他决定找一个护工照顾自己。
但菲利普挑来挑去,最后挑中了一个没有从业证、没有经验的小伙子德里斯——他甚至还是一个刚刚刑满释放的人。
德里斯来自贫民窟,急需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补贴家用,没有任何经验的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结果居然通过了面试。
当然,就像所有有转折有升华的电影一样,电影前半段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德里斯对富人的生活没有概念,做事业粗心大意,没有责任心,甚至会因为盯着女秘书看而导致把菜怼到菲利普鼻子上。
这时候的观众和女秘书以及德里斯本身一样,都有一个巨大的疑惑:菲利普为什么会选中德里斯?
很快导演就将答案抛给了观众“(他对我)没有一点同情心”。
“没有同情心”这个常常被用来抨击别人的特点,在菲利普这里却是他最需要的。菲利普的身体从生理状态上来说确实是残疾的,社会大众也默认一个坐轮椅的人是一个残疾人、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那些前来应聘的其他人也理所当然这样认为。
但这恰恰是菲利普最讨厌的。他并不喜欢被当作弱势群体来对待,他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这个时候“没有同情心”的德里斯就显得尤为珍贵了。
也许有人要问,有同情心还有错了?确实,同情心本身没错,但同情心并不总是一种好的情感。
有些人的“同情”总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怜悯感,“我是健康的,他是残疾的,他这么可怜我就让让他吧”。这种暗含着轻视的情感比和真正的恶意一样可怕。
德里斯和菲利普有着出身、阶级、生活习惯、人生观念上等诸多差异,这也是电影前半段的看点之一:两个天差地别的人之间产生的冲突和碰撞,差异越大,越能抓住观众的眼球,促使观众们看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现实里我们强调门当户对的爱情,但影视作品里灰姑娘与王子的组合却经久不衰的原因——有冲突才有看点。
但电影的刻画并非在加大这样的差异造成的撕裂感,反而让两人在斗嘴和争论中感情加深。德里斯不敢相信菲利普喜欢的对象是一个笔友(埃莉诺),两人通了半年多的信却连一面都没见过,这是他无法理解的。
他强势地要菲利普打电话过去,菲利普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在埃莉诺接听后,两人感情很快升温。
再比如在菲利普生日时,他请来了自己喜欢的古典乐队,但德里斯也不觉得自己喜欢流行音乐就低人一等。在舞池里随着音乐起舞的片段也成了影史上的一大经典。
一方面,德里斯并不因为菲利普的钱财而变得自卑或是卑躬屈膝,他除了受到菲利普的影响变得稍显理智以外,本心是没变的。
德里斯骨子里散发出来那种原始的活力正是菲利普可望而不渴求的东西。而菲利普对德里斯喜欢的那些(对贵族阶级来说)不入流的东西其实也不非常排斥,他是很乐于去尝试这些他以前没接触过的东西的。
《触不可及》中的主角蜕变是双向的,不仅是德里斯改变了死气沉沉的菲利普,菲利普也为迷茫的德里斯指明了方向。即使最后两人结束了陪护关系,但这份友谊却保留了下来。
和忠犬八公一样,《触不可及》中的主角也是有原型的,两人的友谊也确实长久持续着。
电影的主旨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友情可以跨越阶级和贫富差距,因为一段友谊持续下去的根本在于尊重和平等。
也许这是一个很理想化的事情,毕竟现实生活里别说是生活差异巨大的两个人,哪怕是家境相仿的朋友之间都少不了冲突和摩擦。
“人生难得一知己”,人这一辈子可能都无法遇到一个可以与之建立纯粹友谊的人,尤其成年人之间的友谊,似乎总是要掺杂着世故、利益考虑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除了友谊外,导演也探讨了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享受生活的权利,然而现实是歧视无处不在:性别上的、阶级上的、种族上的,也正因如此,让电影中展现出来的那中带着尊重与平等光辉的友谊是那么珍贵。
电影名字虽然叫《触不可及》,菲利普和德里斯之间的友谊却是紧密相连的。让人心“触不可及”的,不正是自身的傲慢或自卑吗?
也许真的只有等到某一天,人心简单了,世界才不会那么复杂,所以,珍惜身边那些能够平等对待你、尊重你的朋友,也要去珍惜每一个爱自己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