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两忘,是与诗学有关的古代美学概念,指创作时作者的主体与对象的客体浑然为一而兼忘的境界。其意源自于《庄子·齐物论》:“庄周在梦中幻化为蝴蝶,在天地间遨游,逍遥自在,不知何为庄周。醒来后,发觉自己仍是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即所谓的“庄周梦蝶”的典故。

李白最有哲理的一首诗(李白写下一首千古名作)(1)

由于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遂引发了后世众多文人墨客的共鸣,成为他们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美学境界。即与现实中的山水相亲、相敬,一生都去拥抱山水,沉迷在与山水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如独坐停云的宋代词人辛弃疾曾写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李白最有哲理的一首诗(李白写下一首千古名作)(2)

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独坐敬亭山》,其中亦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之句。而它的作者,正是我们熟悉的,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细读这首诗,你便会发现物我两忘的美学境界,加深了这首诗的美学意蕴。虽说李白这首诗,不过只是短短4句,共计20字的小诗,但从美学境界的高度来看,常人难以企及。

李白最有哲理的一首诗(李白写下一首千古名作)(3)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首先,诗中的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敬亭山,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而李白一生共去过宣城7次,所以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历来颇有争议。不过对于李白这首诗,旨在借敬亭山自然景色,表现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看法,却较为一致。简单来说,便是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李白最有哲理的一首诗(李白写下一首千古名作)(4)

然后,我们先来看诗的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即李白独坐敬亭山上,看到了众多鸟儿逐渐远去,直至无影无踪,长空中的一片白云,也独自悠闲地越飘越远。其实理解这两句诗的意蕴,结合物我两忘的境界来看,就很容易了。这两句诗也就是说,在漫漫人生路上,世间万物仿佛都远离诗人而去,最终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停留。

众所周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是有着远大抱负的。但纵观李白的一生,却是始终怀才不遇。所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更多的是表现出了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但对于性格洒脱的李白来说,自然不会一直为这种处境所困扰。因此便有了后面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即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李白最有哲理的一首诗(李白写下一首千古名作)(5)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眼前的敬亭山了。我们都知道山水本无情,但当诗人将山水人格化、个性化,往往山水便有情了,甚至要比一些人还要更容易走进内心深处。这也是古代众多文人墨客寄情于山水的原因。对于李白来说,他失去了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机会,却获得了超脱世俗,闲适自得的心境。

李白最有哲理的一首诗(李白写下一首千古名作)(6)

纵观李白的这首诗,显然他与敬亭山相亲、相敬,沉迷在了与敬亭山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如此一来,李白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的心绪,便得到了慰藉和超脱。总的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既是李白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表达,也是物我两忘美学境界的表现。虽然对于我们来说,达到如此境界并不容易,但是却也可以让山水来抚慰我们忧愁的心。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