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时代,中国就有一种神秘的上古文化消失的无影无踪,就连孔子这种圣人都无法解读上古卷轴。

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就是“山洞”文化,古老、久远、神秘。难道中华文明真的遗忘了古老的山洞文化了吗?难道中华文化中没有保存山洞文化的蛛丝马迹的遗存吗?

也许,我们真的可以进入古老而神秘的山洞文化。我们祈祷着不要遗忘古老的中华文化。

现代汉语词典对“洞”的演变图如下:

天然象形山体(象形方言8)(1)

这个“洞”的演变图中的字,非常有灵气,特别是左下角那个字,似乎有一个神灵的眼睛或嘴巴。这个字和前面一篇的“动”(强大的神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前后呼应之携。

或许,在远古的中华民族的脑海里,“洞”、“动”、“东”原本就是一脉相承,都包含着某种神秘的灵气。

远古人类已经感知到:人的生活规律和太阳的运动规律总是保持一致的规律。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也从睡梦中醒来;白天的太阳艳阳高照,人类的生活劳动生机勃勃;傍晚时刻,太阳日泊西山,人类精疲力竭人困马乏;黑夜,太阳消失的无影无踪,人类进入了时而喜悦时而恐惧的梦乡。

人的特征和太阳的特征如此一致。人类的运动导致了人类的疲劳,太阳的运动导致了太阳被“夜(ya)”这种邪魔禁锢。运动招来邪恶,人类一天的活动招来了一种邪恶的邪魔禁锢了人类,所以,人类到了傍晚的时刻就感觉到了劳累疲惫。

太阳在下半夜挣脱了“夜(ya)”的控制;人类在山洞或地穴中静静地躺着,最终人类挣脱了邪魔的控制,又恢复到白天的旺盛精力。

所以,古人类产生了一种奇怪的观点:劳动、活动,能够招来邪魔;静止,能够使人、使太阳摆脱邪魔的禁锢。

所以,在古人的观念中,“动”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活动、劳动、运动等含义,恰恰是“静止”,人在山洞中静止不动就可以摆脱邪魔的禁锢,太阳在夜里静止不动,就可以摆脱“夜(ya)”这种邪魔的禁锢。

“洞”是有灵气的,能够使我们人类在洞中就可以获得驱赶邪魔的能力,就能够恢复旺盛的能力和生命。

并不是所有的山洞都具有灵气。'有灵气的洞,人类就会居住在里面;没有灵气的洞,人类就不会居住在里面。

人类在山洞居住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丰富的妖魔鬼怪的神话故事。

在一个强壮的部落,人口的繁殖是很快的。原来居住的山洞必然会居住不下已经繁衍壮大的部落。用现代人的话说,有些人没有居住的房子。

毫无疑问,解决住房不足的问题,只有造出更多的房子,现在的问题是中国造出了许许多多的房子,空置了许多房子,仍然有人没有居住的房子。

古人同样碰到了类似的问题,一方面有些人没有居住的地方,一方面有着空置的山洞或者挖出的地穴。原因是那些没有人居住的山洞或地穴,缺乏灵气。

古人终于寻找到了解决住房不足的办法,将原来居住的山洞中的灵气,请一部分灵气到新找的山洞、新挖的地穴,使原来没有居住的山洞获得灵气,使刚挖的地穴获得灵气,适合人类居住。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非常的熟悉,我们搬家的时候是不是也像居住在山洞中的祖先一样,将老房子的灵气请到新房子里面。

我们并没有全部抛弃远古的文化,只是将远古的文化牢牢地刻画在了我们复杂的脑海之中。我们已经分辨不出哪些是远古文化,哪些是现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