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务虚专注思想模型研究,在云里雾里探究出路,欢迎关注交流

以下这张图01,你看见了什么?

一张图看清世界底层规律(常人看一维世界)(1)

图01

如果你的眼睛盯着白色的区域,你会看到一个月亮,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除非,你愿意换个角度,把注意力从白色的区域转移到黑色区域,你随即会发现还有一个人的则脸。

如果你死死盯着白色区域,肯定的说就是月亮,你当然也没错,唯一遗憾的是,你被这个白色区域给遮蔽住了,你永远看不到还可以是一个人的脸。

  • 当我们成功的看到世界的一面时,意味着我们看不到世界的另一面。
  • 如果我们只看眼前的世界,我们将被眼前的世界蒙蔽双眼,看不到其他世界。
  • 我们永远不可能同时看到世界的两面,看到其中一面,意味另外一面被遮蔽掉,反之也成立。

再看下面这张图02,你看到了什么?

一张图看清世界底层规律(常人看一维世界)(2)

图02

假如你先看到鸭嘴,你一定就看出是一只鸭子。只要你看出是一只鸭子,你一定就看不到它是一只兔子。

鸭子所需要的信息是鸭嘴,而鸭嘴这个信息,决定着我们不可能看到兔耳朵。

  • 看到A世界,需要的是A背景信息。
  • 看到B世界,需要的是B背景信息。
  • 我们不可能同时看到A和B两个世界,因为A背景信息与B背景信息是相互屏蔽的。
  • 是A就不是B,是B就不是A,只能是其中一个,不可能同时两个成立。

我们永远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面,看见一面的同时,意味着另外一面从我们眼前消失。

我们认定任何一面,我们随即被这一面所禁锢。

这就是我们人类的认知的另外一种障碍。

我们上一篇文章推导出《认知障碍:我们永远看不见真实的世界,我们只看见自己的世界》。

也就是我们看见的世界,永远是我们背景知识下所解释的世界,我们所说的世界,都是自己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去经验的总和,这些过去的经验成为了我们大脑里面的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又反过来决定我们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因此,所知障的第一个障碍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我们以往经验的总和。

比如下图03,中间的字,你看到的是什么?

一张图看清世界底层规律(常人看一维世界)(3)

图03

任何上过学的人,基本能读出B和13;因为我们头脑里面有对应的背景知识【数字与字母】,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与我们大脑里面的背景知识匹配上了。

  • 比如我们调用AC背景知识,则读出B。
  • 调动12,14背景知识,则读出13。

因此,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不是由眼前的世界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大脑里面的背景知识决定的。

如果我们让一个没有上过学的儿童来看,他头脑里没有对应的数字与字母的知识,因此中间的字对他来说,只是个图形。

面对同样一幅图,同样一个世界,由于不同人大脑里面存储的背景知识不同,因此不同人所看到的同一个世界,都是不相同的。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两个人能看到一个相同的世界,因为没有2个一模一样的大脑。

这是我们上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看的都是自己的世界”。

这是人类认知的基本特征之一。

人类认知存在另外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我们同时只能看到一个世界,我们不可能同时看到两个世界。

看到一个世界的同时,意味着我们看不见另外一个世界,这就是所知障的另一个障碍。

认知的遮蔽性

一张图看清世界底层规律(常人看一维世界)(4)

图03

上图03中,我们不可能同时看到B和13,也就是,当我们读出是13时,它就必须放在12和14的数值下才成立,这意味着,只要他是13,就永远不可能是B。

要读出B,他就必须放在A和C的场景下才成立,也就是只要他是B,就永远不可能是13。

这就是认知的遮蔽性。

  • 当我们读出是13时,意味它把我们遮蔽在数字之内。
  • 当我们读出是B时,意味它把我们遮蔽在字母之内。
  • 我们越坚定是13,就越不可能读出是B。
  • 越坚定B,就越不可能读出是13。

正如图01,我们永远不可能同时读出月亮与人脸;是月亮就一定不是人脸,是人脸就一定不是月亮。

正如图02,看到鸭嘴就意味他一定不是兔子耳朵,看到兔子耳朵就一定不是鸭嘴,它们不可能同时成立。

  • 如果我们执着A世界,那么就一定看不到B世界。
  • 如果我们执着B世界,就一定看不到A世界。
  • 如果我们愿意,我们也可以选择用A背景知识看A世界,然后用B背景知识看B世界,假如我们有对应的背景知识的话。
  • 我们甚至还可以继续选择用C背景知道看C世界....然后一直看下去。

因此,要跨越认知的遮蔽,我们必须放下对某个世界的执着,这是反遮蔽的前提。

但是,放下对当下的专注,是违背当下的,这也是遮蔽得以强势存在的原因。

因此,大多数人,如果不学习到这一层面,他是一定被禁锢在自己的一维世界的。

我们必然会专注当下,我们必然会执着当下,这是当下生存之规定。

因此,我们也必然被遮蔽。

因为,遮蔽,首先是一种保护作用。

遮蔽是知觉体系生存之规定:克服感知摇摆态

人类的知觉体系,也就是我们的五官,我们的行为体系,是在大自然中进化数亿年而来的。我们暂时追究到细胞,我们知道每一个生命体,都是从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的,那么细胞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新陈代谢,也就是细胞这个结构,它时刻必须从外界抓取能量,才能维护他这个结构的存活,这就是他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这也是我们人类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所有的生命都需要时刻从外界获取能量以维持生命的结构,因此,我们的感官的构建,就是围绕这一基本特征进化的。

那么,这就要求我们的感官知觉体系,能有效从外界抓取到我们所需要的能量物质,这就要求,他必须对外界达成有效的识辨依存反应。

所谓的有效识辨依存,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它必须能实现对目标物质的有效依存,能识别该物体并且实现依存。

这种依存的有效性,意味着它在同一时间只能依存一个对象,这叫有效依存。如果同一时间内依存了2个对象,叫无效依存,因为同一时间有2个对象A和B,在A和B之间摇摆不定,这叫感知摇摆。

我们的知觉体系,首先就是要克服感知摇摆性的,否则该基因会被淘汰。

一张图看清世界底层规律(常人看一维世界)(5)

比如面对丛林中突然跳出来的老虎,如果我们不在能瞬间作出一个唯一的确定性的决定,而是犹豫不决,那么转眼这个基因就被老虎给灭了。

再比如一只鸟围绕一棵树飞,它在寻找虫子,它必须在有大量干扰的绿叶中,找到他的目标虫子,有效依存目标虫子,也就是他的视觉必须要能在这些树叶中把虫子给识辨出来,而不是在虫子与树叶之间摇摆不定。

识辨出来后,它展开行动,去抓那只虫子,它也必须在单位时间内能准确抓住那只虫子,而不是因没法抓住虫子而一直围绕着树转圈,浪费生物能,就叫依存的无效性,消耗的生物能大于收益,因此这只鸟会因饿死从而基因被淘汰。

这就是依存的无效性,进化的目的,就是要淘汰这些无效依存的基因。

但凡能遗传下来的鸟,它一定是生物能的收益大于消耗,也就是它能以最少的体能抓取到目标食物,这就是有效依存。

一张图看清世界底层规律(常人看一维世界)(6)

因此,但凡能遗传下来的基因,都能实现依存的有效性,能作出一个唯一且正确的决定,一旦作了这个决定,那么随即不会再犹豫不决,因为一旦犹豫,就变成了无效依存。

因此,一旦我们作出了决定,我们会坚决的执行,这是内置到基因层面的生存之规定。

一旦我们用A背景知识看到了A世界,多次成功看到,我们一定会坚信这个A信念及A世界,与之共死,这是内置到基因层面的生存法则。

这是一个最底层的规定,它因此也造成了我们知觉体系的第一缺陷。

一旦我们认定一个事情,我们随即会被这个事情给牢牢把控住,我们很难从其中跳出来,这不是我们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这是内置到我们基因层面的底层之生存规定。

这个生存之规定,他在当下是一定成立的,有效的,也正因为他在当下的有效性造就了我们的信念,使得我们坚信它。

一旦坚信,遮蔽随之产生。

因此,遮蔽意味着屏蔽外界的干扰,使得我们可以一心一意专注当下,做好当下,所以遮蔽首先是维护生存的,他是生存的第一规定。

同时,这种有效性也使得我们过于迷信它,长期的有效性使得我们不知不觉处于它的笼罩下而完全不知。这种有效性,正在于它必须否定掉它以外的世界,因此,一旦我们过于相信我们当下的那些事情,它随即把我们遮蔽在他之下,它以外的事情,一律被视而不见。

比如如果你认定佛教理论,坚信它,甚至认定他就是真理,那么,你就被牢牢禁锢在佛教这个一维的理念里面,你因此会否定这个世界的其他维度的理念。

这是我们常人的思维,我们常常被禁锢在一维世界里面,而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其他思想模型。

然而,世界却是变化的。

大自然原本通过基因突变来应对世界的变化,但它也意识到,它已经跟不上世界的步伐了,于是,从基因突变进化,大自然迭代出人类的文化进化,也就是人类才有的理性逻辑模型的进化,以应对世界恶化的步伐。

这就是文化的进化与文化维护生存的由来,它是基因突变的继续与张扬,它是匹配人类新的生存形势而来的,与基因相比,文化逻辑模型的进化,具有以下特征:

基因进化慢,文化进化快。

大自然进化出一个物种需要上百万年,而文化以大脑理性逻辑模型为基础,通过思想模型的变革进行迭代,从而实现快速进化,以应对指数级恶化的生存形势。

比如农业时代的地心说模型,工商业时代的牛顿机械论模型,开启信息社会爱因斯坦相对论模型,以及新时代下的量子模型,模型的进化就是这样通过逻辑模型变革实现的,它所匹配的就是每一个时代下人类迫切的生存形势。

基因进化的载体是有机体及生命体,文化进化的载体是每一颗大脑。

文化的有效性必然导致遮蔽

人类的一切生存都叫文化生存,文化之所以能成其为文化,在于他能有效维护我们的生存。

农业时代的所有文化,他有效维持我们生存2000年以上。

比如多子多福文化,农业文明是一种与大自然竞争的文明,在一个可耕种期,多一个人口,仅多一双筷子,但却多一个劳动力因此多一份产出。加之古代部族冲突或者打仗使得的兵器无非就是剑棍刀等,没有谁比谁先进之说,因此,打仗人口的多寡直接决定着胜负,因此,但凡是农业社会,都讲多子多福的文化。

比如等级制度文化,农业文明是现局域获取资源的文明,所有血缘成员生活在一起,共同劳作,而血缘群团天然和谐,比如血缘群团内,按照辈分,儿子听爸爸的,爸爸听爷爷的,爷爷听族长的,这样一种血缘关系是天然和谐的,因为物种实现传承的首要特征,就是亲代对子代的爱,这种爱是内置到基因层面的,所以在这样一个血缘内,长辈一定是爱护他们的后代的,后代也是敬爱长辈的,这是天然和谐的。

当农业社会人口暴涨,社会超血缘化后,社会矛盾增加,混乱程度增加,于是原先天然和谐的血缘关系被应用到社会上,形成农业社会典型的宗法体系,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这个等级制度,在农业社会也是合理的,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尽管他也存在诸多缺陷。

比如学以致用文化,农业社会生存的根源就是粮食产出,因此,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个可劳作的耕种期,大家协作起来,共用劳作以获得最大产出,这是大家必须务实的最基本要求,它反而是不鼓励个人调动智慧的,甚至他是打压个人调动智慧的,因为太聪明,反而会形成对社会等级制度的挑战,他更多的是要求你听话就行。这是农业社会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限定的实务上的2个基本原因。

这些文化都是农业社会之生存规定,他维护我们稳定生存长达2000年,因此,它成为我们的信念,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被严格执行,以至于我们农业时代发展成一个极致的典型的农业文明。

这就是文化,人类的一切生存都叫文化生存,文化首先是维护生存的,这跟一个人的知觉体系能有效维护一个人生存的道理一模一样,我们会因此坚信所有这些知觉体系,坚信所有这些文化,把他们认定为真理。

  • 我们能成其为当下的我们,完全归功于这些信念和文化
  • 同时也正因为文化的有效性,我们因此被牢牢遮蔽住

农业时代的文化,有效维护我们稳定发展几千年。直到工商业时代的到来,世界变了。

农业文明的文化,随即变成一个强大的遮蔽力,由于长期的有效性,导致我们深刻的坚信它,这种深刻性不亚于基因层面的规定性,因此,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接近亡国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意识到这个文化的戕害作用。

接近70年的时间,才肯放下对旧文化的固执,足见文化的遮蔽力度。

农业文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具有强大的禁锢力,而这种禁锢,不亚于基因层面的禁锢,他是通过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我们往往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就会有这样的观念,它从小就在我们的生活里,被我们习以为常,我们也因此,被牢牢禁锢在农业文化这个一维世界里面。

扩展阅读:《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是糟粕,已经表达为戕害作用?》

世界是一个增量的世界

世界不断变化的原因追究到最终,就是因为能量的单向流动。

按照目前宇宙论,这个宇宙是由一个能量奇点爆发转化成三种基本粒子的,夸克,轻子和玻色子,再由这三种基本粒子分化出92种天然元素,92种天然元素分化出上千种分子物质,再由这些分子物质演化出数十亿种物种。

一张图看清世界底层规律(常人看一维世界)(7)

物质的不断分化,背后的驱动力,就是能量的特性,也就是能量的三大定律,因此,这个世界一刻不停的分化着,而且分化速度越来越快,这种分化是指数级增长的。

我们可以这样来简单理解这个指数级增长:1分2,2分4,4分16,16分256,这样指数级增长,所有新分化出来的信息,人类都必须加以识别,识别不了,我们的生存随即面临危险。

因此,这个快速的指数级增长的信息量,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存形势在指数级恶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当下的生存形势越来越紧张的原因。

人类在丛林中当猴子历经几百万年,现代智人历经十几万年,农业文明1万年,工商业文明200年,我们当下这个信息文明才几十年,我们似乎已经不得不进入下一下时代了。

表面我们在快速进步,而本质是我们不得不快速进化,因为背后的生存形势是指数级的恶化。

这是生存之规定。

这也导致,当变化从量变达到质变时,原来起有效维护作用的文化,反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转眼间转变为戕害作。

由于文化长期有有效性,它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牢牢把我们遮蔽住,结果我们一定坚信这个已经表达为戕害作用的文化,我们永远不知道他已经表达为戕害作用,直到与之共灭,我们才突然发现不行了,只是此时已经晚了。

最小作用量原理是一切规定之规定

最小作用量原理是定律中的定律,是一切生存规定之规定,它是能量熵增定律的结果。

现代宇宙论指出,能量是单向衰变流动的,从一个最高的能量奇点流向最终的大寂静,而生命是逆这个过程的,生命时刻都必须从外界获取能量以维持生命结构,而能量又是衰变且不足的,这就要求一切都的演化都必须满足最小作用量原理,这是最底层的生存之规定。

基因突变与大自然选择进化就是筛选符合原则的留存下来,不符合的被淘汰。

比如人体所有功能器官,人体的整个知觉体系,其构建原则都是符合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在大脑这里叫思维经济原则,比如我们的眼睛只能只需要看到400-700纳米的光波,这占宇宙光波的十万分之一都不到,我们只需要看到这150种颜色即可满足我们生存之需求。

我们的身体其他感官都是这个原则,我们不需要看到整个世界才能生存,看到整个世界才能生存所需要的能量不是任何一个生命体所能承受的,我们只需要看到自己那个世界,可以满足当下生存即可,除此之外,我们的本能不愿意再消耗任何一点能量去探亲多余的信息,这就是有限人体必须做有限的事情的原因,对于当下,我们只需要看到自己的世界即可满足生存。

因此,遮蔽对于当下是一种保护作用,进化到满足生存即可,决不有多余一点其他的动作,这是被最小作用量给规定着的。

遮蔽深层原因

人类文明化以前,专注当下是大自然生存的必然法则,有限生命专注当下即可满足一生的生存需求,因为大自然基因突变进化迭代的速度,不过刚好就跟我们人的一生的时间大体差不多,所以,人类的所有感官体系基本跟大自然的步伐一致,换句话说,此时人体基因突变的速度,跟得上大自然恶化的速度,因此,此时的遮蔽是一种保护作用

正如我们在农业文明时代一样,农业文明时代的文化把我们遮蔽在他之内,使得我们能够在农业时代实现长达2000年的稳定,这就是遮蔽的生存规定。

但是,世界是一个增量世界。

人类文明化以后,以文化逻辑模型作为进化的方式的速度远远大于原来大自然的基因进化,而我们的感官体系的进化却是原来大自然基因进化的速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感官体系,我们的知觉体系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的原因。

跟不上步伐,来不及调整,形成滞后现象,结果就是我们的感官体系还深刻觉得没问题呢,而世界早已变了一个样,这就是深层遮蔽的原因。

所以当工商业文明来临时,我们原先维护我们生存的农业文化,随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立即变成戕害作用。

文化一开始是维护生存的,晚期却是起戕害作用的

每一个认知,每一个文化,跟不上世界变化的节奏,他们的有效性,正是建立在对他们的肯定上的,而时代一变,生存形势一恶化,即使该文化已经表现为戕害作用了,但由于原先的这些信念由于已经牢牢掌控了我们,以至于在新的生存形势下,我们依旧会坚定这些旧文化,共生共死。

我们的农业文化就完美的表达了这种特性,我们不是从农业文明转进工商业文明的,我们是通过几代人的变化,接近亡国的时候,才通过彻底打破旧文化的方式才转进工商业文明的。

文化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会至死抵抗,直至被打破,不破不立,破旧才能立新。

文化一开始是维护生存的,晚期却一定是起戕害作用的,这就是文化的核心特征。

依存的有效性正是遮蔽力度所在

农业文明有效维护我们生存越久,我们越坚信与农业文明相关的所有文化,于是这些文化的遮蔽力度就越大。

当下的工商业文化使得我们发展得越好,我们就越坚信这个文明,于是,工商业文明也已经把我们牢牢遮蔽住,我们当下比西方还西方,比西方还激进。工商业文明的有效性使得我们对他极为疯狂,这说明我们当下已经被它严重遮蔽,这是极其危险的。农业文明已经是一个完美的教训。

任何成就我们的文化与信念,它的有效性正是它的遮蔽力度所在,越有效,意味着我们越被遮蔽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成功,追求变得强大,我们越成功,促成我们成功的信念就越被我们坚信,我们就因此越被遮蔽。

这也是为什么,时代一变,以往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往往就被淘汰,不是因为他们不行了,而是因为他们太行了,太强大了,不断强化强大专注当下的同时,意味着看不到另外那个正在崛起的新世界,要看到那个新世界,就必须放下对当下强大的执着,而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这是生存之规定性,它是内置的基因及文化层面的,这就是跨越遮蔽性的难度

我们必然专注当下,仅有如此才能成就我们。

这也是遮蔽的必然性。

我们必须被禁锢在我们所认定的一维世界里面,而看不到这个世界还有其他维度。

遮蔽无处不在

大到文化,小到一件事情,遮蔽无处不在。

只要专注在当下的一件事情,遮蔽立即产生。

比如,此时你在读这篇文章,你一定跟这篇文章产生一比一的依存,你的注意力全部在这篇文章上面,当然,除非你不专注,我们说,专注是一个人做事的品质,是做成当下这件事的关键,但这也意味着,越专注,我们就越在当下这件事情上,因此,与这件事情不相关的所有其他事情,随即被遮蔽。

我们看着眼前的一个东西,意味着我们看不见这个东西以外的所有东西。

我们必然被遮蔽,遮蔽无处不在。

不同事情,不同文化,不同信念,促成的遮蔽力度有所不同而已。

我们走在路上,随处可见的广告,时刻都想吸引你的注意力,一旦你被吸引住,你立即被遮蔽。

任何在当下抓住你注意力的事情,即意味着遮蔽的产生,大家可以自己留意下,当你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时,你可以试试突然停下来,用理性反过来拷问一下刚才在干吗,只要你够专心,你一定被当下那个事情给吸引进去了,它会把你牢牢拉扯住,使你完全跟它在同一条线上,你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它上面,与此同时,它以外的世界,当下那一时刻,对我们来说,不存在。

这就是小到一件事情的遮蔽性。

它有存在的必然性,我们因为它而存活得更好,然后也正因为如果,我们也可能因为它而衰落。

最底层规定性,可以追究到能量的本质,即一切都必须符合最小作用量原理。基因进化的原则就是依存的有效性,这个依存的有效性,就是被最小作用量原理规定的,而依存的有效性一定意味着遮蔽性。

文化与信念的遮蔽,更不在话下,上面农业文明与工商业文明的例子,已经完美诠释着遮蔽的全面性与遮蔽的力度。

因此,遮蔽无处不在,因为一切都在追求有效依存,这个有效依存首先就意味着遮蔽。

最强遮蔽:对立量

所谓最强遮蔽,就是遮蔽的双方是对立的相反的,这种遮蔽是最强的。

比如人类的所有价值观体系,大小多少,好坏对错,是非黑白,高低贵贱等等等。都是对立量,这类对立量相互之间的遮蔽力度是最强的。

  • 我们认定一个东西是【对的】意味着我们永远不可能承认他是【错的】。
  • 当我们专注在当下的务实操作时,当我们频繁参加各类活动时,意味着我们独立思考宇宙的时间越少,因此,务实者一定务不了虚,实干家一定成不了思想家,反之也成立。
  • 比如老子的无为与出世,注定成就老子高深的思想。孔子的积极与入世,注定成就孔子务实的功力与其思想的浅白。

比如农业文明与工商业文明,处处显示出对立面,农业文明是现局域获取资源的封闭文明,工商业则是跨区域获取资源的开放文明。

  • 一个保守,一个激进。
  • 一个讲等级,一个讲平等。
  • 一个讲务实,一个讲务虚。
  • 一个讲集体主义,一个讲个人主义。

因此,当农业文明与工商业文明对撞时,表达出最激烈的冲突,这使得我们从农业文明转型进入工商业文明变得极为困难,1840年到今天,我们至今还没有彻底完成这个转型,我们依旧在剧烈的震荡中。

这就是对立量遮蔽力度的体现。

保守的人,就一定不激进,否则他就是人格分裂,因此,保守的人一定否定激进,激进的人一定嘲笑保守。

我们永远会坚决的打击反对我们意见的人,我们只想看到或者听到跟我们意见相同的声音,所有不同的声音,即使耳朵听到,大脑也听不到。

再比如情绪与理性之间的对撞:

  • 情绪的决策机制快且不精准。
  • 理性的决策机制慢且精准。

因此,情绪与理性相互之间的遮蔽力度也是强大的,当我们情绪在掌控时,意味着没有理性。当理性能完好出来时,意味着情绪得到控制。

系统一与系统二

人类的感官体系,也就是我们的知觉体系,我们统称为情绪或者意识,也有叫系统一。

人类的理性逻辑,哲学上叫思想模型,计算机上叫算法,也有叫系统二。

由于系统一是我们在丛林中当猴子的时候进化而来的,他有300-400万年的进化时间,因此,系统一被大自然打磨成一个自动反应的惯性模板,也就是我们人体的本能反应,这些本能反应的形成环境是几百万年前的丛林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当下人体的很多直觉的本能反应,已经表达为戕害作用,因为我们当下已经进入工商业文明,而工商业文明的生存法则,已经完全跟丛林时代不一样了。

然而系统一实在是太强大了,它对我们人体是垄断式的,主导式的,尽管他今天已经漏洞百出,错误连连,但他依旧是我们日常用智的主体,这就是遮蔽的独裁性。

他是我们人的基础,人的主体,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人体99.99%以上,都是系统一,系统二在系统一面前,奴仆都不如,尽管系统二才是当今的必然选择,但他只有5000年,他缺乏先天的训练,不像系统一,有300-400万年的时间迭代,因此,系统二需要大量的后天训练,我们今天几十年的教育,就是训练系统二。

其目的非常简单,就是用系统二来跨越系统一的遮蔽性,系统二才是未来,这也是为什么,当下的人工智能,当下的机器人,才代表着未来。

因此,来自系统二的终身训练,是跨越系统一遮蔽,唯一有效方式。

系统二的训练可以内置到大脑神经元,仅有如此,才可能有一点希望在关键时刻,抗衡系统一,即便如此,系统一几乎就是人体的全部,是人体的基础,是基因层面的表达,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是主人。

我们因此必须深刻的知道系统一的强大遮蔽性,承认它,才有可能意识到,当家作主的,不是系统二,是系统一,仅有如此,才能时刻保持对他的审视及怀疑。

才有可能实现反遮蔽。

放下执着,即可反遮蔽

放下一个能有效长期维护我们生存的思想模型,不再坚信它,这是最大的难度,这往往违背我们当下的。

任何思想模型都不是真理,都只是目前正确,一旦过了正确期,那么他随即表达为戕害作用。

要避免被禁锢在一维世界,避免被任何一个思想模型所蒙蔽,除了要时刻审视我们所坚信的思想模型外,还要时刻保有一个基本意识:这个世界永远还有多个维度的世界,而这个多维世界,他首先是被你当下的这个一维世界被遮蔽的

我们可以专注在眼下的这个一维世界,但我们会时刻跳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回过头来审视我们所坚信的那个世界。

比如,你的所有农业文明时代的思想模型,我们可以站在工商业文明的维度,来审视这些农业文化。

比如,如果你坚信佛教模型,那么假如有一个人跟你辩论,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站在他的维度来回看自己佛教模型。比如老子模型,比如当下的科学模型。

站在巨人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就是借助这些更多的高维度,来回看审视自己当下所执着的一维世界,如果我们确实能做到,我们会恍然大悟。

本文就有非常多的不同维度的思想模型,如果你不同意,请也暂时放下自己的那个世界,用我的这些思想来反思自己当前的模型,为什么会不同。

这是个极有意义的方法,他可以有效协助我们破除遮蔽,从而能时刻站在更高维度来看世界。

仅有如此,才能突破一维世界的禁锢,才能反遮蔽,看多维世界。

这就是升维,你的人生将从此转变。

汇总:
  • 看见世界的一面,意味着看不见世界的另一面
  • 但是,我们不需要看到整个世界,不需要看到眼前世界的全部,我们只需要看到自己的世界,满足当下生存即可,这首先是一种保护作用。
  • 因为,遮蔽首先是一种保护机制,它把我们限定在当下,有利于我们在当下实现最高效率,这是最小作用量原理之规定,其本质是能量之规定。
  • 但是世界是一个增量世界,当量变达到质变时,遮蔽随即从维护生存效应转变为戕害作用。
  • 当下遮蔽的戕害作用表达得更为明显的核心原因是:我们感官的迭代速度远远跟不上文化进化速度,我们的感官进化是丛林中基因突变速度,需要上百万年;而当下文化及思想模型的进化速度正在指数度变化以应对信息的指数度增长,因此,遮蔽的戕害作用越来越明显
  • 我们可以专注一个信念,但我们也必须知道如果过于执着这个信念,我们将被禁锢在这个信念之内,只看到一个一维的世界,我们也因此错失其他维度的世界。
  • 我们一定会专注在当下,甚至执着当下,这是来自基因层面在情绪方面的表达。
  • 任何一个文化,任何一个思想模型,它的本质都是排他的,它会将我们屏蔽在它之内,这是文化的必然属性。
  • 我们可以坚信任何文化或者思想模型,但我们决不迷信他们。
  • 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暂时的正确,这是不被任何单一思想模型束缚,实现反遮蔽的有效基本意识。

小务虚专注务虚,因此注定糟糕的务实能力,然而生活是残酷的,即使老子的圣人也需要为腹,如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支持纯粹的创作活动,读者的支持是每一位创作者的精神动力。

文本更多的是纯概念,突破思维禁锢的案例,可以参阅下李善友教授的这本书

,